《詩經》賞析:〈日月〉

作者:明珠

詩經賞析(小玉/大紀元製圖)

  人氣: 1812
【字號】    
   標籤: tags: , ,

 

詩經.國風.邶風.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註釋:

1.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日月」是一個詞組,用「居」和「諸」的語氣助詞隔開,這是邶風這一卷詩篇中的特點。「下土」即「大地」。這兩句的大意是:太陽和月亮,光輝照耀大地。

用日月光輝照耀大地來形容人,那個人要麼是古代的聖王,要麼是在世的聖人。因為《尚書.周書.泰誓》中記載了周武王讚文王曰:「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文考」是周武王在伐紂之前對已故父親周文王的尊稱。「西土」是指原來周這個諸侯國在整個華夏的西部地區(陝西省)。這幾句話的大意是:啊!只有我文考文王如日月照臨一樣,光輝遍及四方,聲名昭顯於西部地區。

2.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逝,行走(於世間);《說文》:「逝,往也。」《爾雅》:「逝,行也。」古,音義通「故」;《說文》:「古,故也。」本詩指「固定的」。處,《說文》:「處,止也。」 本詩指停留或居住的地方。這兩句的大意:就好像那位聖人,他傳播德音於世間卻沒有固定的居處。言外之意:那位聖人,他如太陽和月亮那般把光明帶給人間,卻風塵僕僕、四海為家、居無定處。

這兩句是承接「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因為太陽和月亮,它們東升西沉,即使在照耀大地時,它們在不同的時辰,會在不同的方位,不固定在一個地方。也就是用日月運行的特徵來讚美聖人的辛勞。

3.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胡,何、何時。定,安定(下來);《說文》:「定,安也。」寧,豈、難道。顧,看顧、見面;《說文》:「顧,環視也。」這兩句的大意是:甚麼時候他(指那位聖人)才能安定下來?難道不能讓我再見他一次嗎?

4.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冒,覆蓋、遍及;《毛傳》:「冒,覆也。」《鄭箋》:「覆猶照臨也。」這兩句的大意是:太陽和月亮,光輝覆蓋了大地(或者說光輝遍及天下)。

5.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相好,本義是指相互交往的好友,本詩指「示好」或「問好」。在古代文人正式的文章中,「相好」一詞只能用於形容同性之間的相交友好,而不能形容異性[1]。

這兩句的大意是:(太陽和月亮,光輝覆蓋了大地。)就如同那位聖人啊,他孜孜不倦地行走於世間(傳播德音),我連向他示好或問好的機會都沒有。

6.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報,報答、報恩。《康熙字典》:「酬也,答也。【詩.鄭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這兩句的大意是:甚麼時候他才能安定下來,難道不能給我報答的機會嗎?言外之意:太陽和月亮把光明帶給人間,世人卻無法跟它們交往,也無法回報太陽和月亮的光明普照。以此來讚美那位聖人,做好事卻不計較報酬或別人的報答。

7.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德音,指善言、教化禮義的語言、音樂等。《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絃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禮記.文王世子》:「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

無良,指無良之人、壞人或道德敗壞的行為。《左傳.桓公二十年》:「毋從詭隨,以謹無良。」《詩經.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這兩句的大意是:(太陽和月亮,都是從東方升起。)就像那位聖人啊(也來自東方),孜孜不倦地傳播德音卻受到無良之人的譭謗。

8.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俾,使、把。這兩句的大意是:(聖人)何時才能安定下來?讓我怎麼可以忘懷?(言外之意是,太陽與月亮,每天都是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它們總是帶給人光明,卻從來沒有安定的時候。而那位聖人也是如此,他四海為家傳播德音,沒有安定的時候,因此我對他總是不能忘懷。之所以不能忘懷,又是因為我從聖人那裡聽到了德音,得到了教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所以聖人雖然已經不在東方了,我仍然關注他的消息。)

9.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畜,音緒;養育、培養、教導。《孟子.梁惠王章句》:「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周易.大畜》:「以畜其德。」卒,音足;終止,停止。《禮記.玉藻》:「卒食,玄端而居。」

這四句的大意:太陽和月亮,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它們給世間帶來光明,從來沒有停止。)就如同我的父母親那樣,養育及教導我,從來沒有停止過。言外之意:聖人的德音也是這樣,一直教導或勉勵著我去做好,沒有停止過。

10.胡能有定?報我不述:「報我」即「我報」。述,循、依循。《說文》:「述,循也。」不述,即不依循(禮儀)。古代的禮儀講「禮尚往來」,如今我聆聽了聖人的德音,卻無法回報於聖人。這兩句的大意是:您(聖人)甚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讓我能有所回報才不至於失禮呢?言外之意:聖人一直四海為家傳播德音,我想回報的機會都沒有。

賞析:在賞析這首詩之前,筆者想先澄清一件事,因為它涉及到《詩經》這部儒家經典的聲譽。或許對《詩經》有研究的讀者都看到了,從〈邶風〉這一卷的詩篇開始,筆者對每一首詩的賞析幾乎與古代的學者都不一樣。筆者認為,「邶風」是指用邶這個地方民俗音樂風格配樂的詩篇,至於「邶風」這一卷詩篇中所敘述的故事不一定發生在當地。而《毛傳》、《鄭箋》、《毛詩正義》則認為「邶風」這一卷的所有詩篇中敘述的故事都發生在衛國,因為「邶」在衛國的境內。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沒有國界的。筆者舉一個例子,現今流行的美聲唱法,其起源於歐洲。那麼用美聲唱法的作曲規則寫出中文歌曲,用中國話來演唱可以嗎?當然可以!如果有人把用美聲唱法所演唱的中文歌曲的歌詞選編成一本詩集。幾百年以後,如果美聲唱法已經失傳了,甚至是全世界只剩下中文還流傳下來,而這本詩集也因此流傳下來。如果這時也有學者認為:「據史書記載,美聲唱法起源於當時的歐洲,所以這本詩集中所講述的故事一定發生在歐洲,我們必須從歐洲的史料中去找與之對應的故事,才能明白這本詩集在講什麼。」請問各位讀者,您會有何感想?

同樣道理,周公旦就不能用「邶風」的音樂形式創作〈綠衣〉來講述自己的夫人是如何教導子女的?齊莊公就不能用「邶風」的音樂形式創作〈燕燕〉來講述自己的姑姑姜后出嫁的故事嗎?當然可以!如果非要從衛國的歷史資料中去找相關的事件來套「邶風」中的詩篇,不發生誤解才怪呢[2]。

〈日月〉是一首預言詩,它預言了在某個時期將有聖人出世傳播德音,而聖人來自這個世界的東方。因為「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中的「下土」是指全世界,太陽和月亮不僅僅是照臨中土(中國)。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太陽和月亮,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光明,它們照耀著大地(不同時辰在天上的不同位置)。就像那位聖人啊!(他孜孜不倦地傳播德音,如日月之光明給這個世界帶來福音;)他四海為家,沒有固定的居處。什麼時候他才能安定下來(不再如此辛勞)?難道不能讓我再見他一次嗎?

言外之意:我曾經見過聖人,聽到了他傳播的德音,並因此而受益。我渴望再見到聖人一次。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太陽和月亮,光輝遍及大地。就像那位聖人啊!(他孜孜不倦地傳播德音,如日月之光明給這個世界帶來福音;)我無法向他示好或問好。什麼時候他才能安定下來(不再如此辛勞)?難道不能讓我有所回報嗎?

言外之意:太陽和月亮,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它們從來不求世人的回報,世人也無法回報。那位傳播德音的聖人亦如此。我在德音中受益,卻無法回報,只能心存感恩。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太陽和月亮,出自東方。就如同那位聖人啊(亦出自這個世界的東方)!他孜孜不倦的在各地傳播德音,卻遭到無良之人的譭謗。什麼時候聖人才能安定下來(不再如此辛勞)?怎能讓我忘懷?

言外之意:聖人出自東方,並首先在東方傳播德音,而我也在東方,是最先在德音中受益的那些人,我因此而知道了做好人的道理。現在聖人不在東方了,所以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聖人的消息。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太陽和月亮,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它們給世間帶來光明,從來沒有停止。)就如同我的父母親那樣,養育及教導我,從來沒有停止過。什麼時候聖人才能安定下來(不再如此辛勞)?讓我能有所回報才不至於失禮呢?

言外之意:太陽和月亮,每天到時候它們就從東方升起,這是天意使然或者說是神造就的現象。以此借喻聖人從東方出世傳播德音也是天意。而我把聖人當成自己的父母那樣來對待,因為聖人傳播的德音,讓我明白了做好人的道理,讓我受益無窮而沒有終止的時候。一個正常人,都應該以孝道來敬奉自己的父母親,可是我在聖人的德音中受益,卻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來回報聖人才不至於失禮。「胡能有定?報我不述?」表達了我的感恩之心。

 結語:〈日月〉這首詩篇是一首預言詩,作者在儒家法門中修煉開悟後,看到了將來世界上要發生的事情,他甚至看到了自己將來也要在聖人傳播的德音中受益。他看到了自己將來所得到的是什麼,明白了自己輪迴轉世的因由;因此懷著激動的心情,用「邶風」的音樂形式寫下了這首詩。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表達了作者對聖人的感恩之心,也是一顆純真、善良的心。

[附註1] 這首詩如果將「相好」這一詞組誤解或故意曲解,那就理解不了此詩在講什麼。《左傳.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這是說晉獻公與秦穆公倆人是好友。

北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文中的「君實」是司馬光的字。《元史.卷二百》:「妾聞娣姒猶兄弟也,宜相好焉。」文中的「娣姒」為同夫諸妾互稱,年長為「姒」。《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三》:「且數用計使兩人(張居正及馮保)相疑,旋復相好。」因為《明史》是清朝時期官方編修的,所以「相好」一詞至清朝,官方用語的詞意仍然沒有改變。

現代有學者根據《管子》書中用到的「相好」一詞,認為本詩的「相好」是指男女戀人之間的相好。《管子.輕重丁》:「五衢之民,男女相好往來之市者,罷市相睹樹下,談語終日不歸。」文中的「相好」指的是庶民中同性之間的相交好友,男與男,女與女相伴去集市。在春秋戰國時期,男女之防依然很嚴謹。說那時就有男女戀人敢公開一起去集市,去完集市還一起在樹下跟眾人聊天,一整個白天不回家,那是不可能的。過去男女婚姻沒有談戀愛這一說,庶民的婚姻也是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

而古人卻很看重同性朋友之間的友情,朋友攜手而行的事情在古代反而很常見。比如,李白〈寄弄月溪吳山人〉:「待我辭人間,攜手訪松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劉禹錫〈送李中丞赴楚州〉:「憶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揚州攜手行。」(以上均選自《全唐詩》)

[附註2]比如〈燕燕〉這首詩,《毛傳》釋義為:「〈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箋:莊姜無子,陳女戴媯生子名完,莊姜以為己子。莊公薨,完立,而州吁殺之。戴媯於是大歸,莊姜遠送之於野,作詩見己志。」孔穎達也支持上述意見。

可是這幾位經學大師所說的情節與《史記》的記載完全不合。《史記.衛康叔世家》:「(衛)莊公五年,取齊女(齊國國君的女兒姜氏即衛莊姜)為夫人,好而無子。又取陳女為夫人,生子,蚤(早)死。陳女女弟亦幸於莊公,而生子完。完母死,莊公令夫人齊女子之(因為完的生母去世,所以莊公令夫人姜氏把姬完當自己的兒子來培養),立為太子。」

孔穎達駁司馬遷的記載:「禮,諸侯不再娶,且莊姜仍在。」可是《左傳.隱公三年》也記載了衛莊公再娶之事:「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很明顯,衛莊公因莊姜夫人無子。又再娶了陳國的女子厲媯,並以夫人之禮待之。因為只有夫人才有陪嫁,也只有夫人無子或子夭折時,才會以陪嫁的媵所生的兒子為太子(衛桓公)。所以,司馬遷的記載與《左傳》沒有矛盾,孔穎達駁得沒道理。

姬完(衛桓公)的生母即戴媯,司馬遷記載她生完孩子不久就死了,怎麼有可能發生「衛莊姜送歸妾」的事情呢。這是第一個疑點。第二,周禮規定了,古代的已婚婦女,迎送都不准出大門。「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閾(跨過門限)。」(《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即使戴媯沒死,真的因為兒子被殺而「大歸(回娘家再不回來)」,衛莊姜送她到郊外就是犯非禮。孔子怎麼有可能收入這種詩篇而跟周禮唱對台戲呢?

第三,〈燕燕〉最後一句「以勖寡人」,《毛傳》等認為「寡人」為「寡人,莊姜自謂也。」這個釋義更不靠譜。因為古代的諸侯國君夫人在任何場合下都不可能以「寡人」自稱。如何自稱,周禮有嚴格的規定:「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他國的)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禮記.曲禮下》)」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孔子《論語.季氏》)」

像衛莊姜這種情況的,因為衛莊公已經去世,所以她必須自稱「未亡人」。《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左傳.成公九年》:「穆姜出於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猶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

綜上所述,如果〈燕燕〉這首詩真是衛莊姜所作,那麼她送歸妾即為犯非禮(與宋伯姬守禮義逮乎火而死形成強烈對比),以「寡人」自稱也是犯非禮。現今存留的先秦以前的典籍,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沒有記載有哪位女子以「寡人」自稱的。二十四史中也沒見記載有哪一位古代的女子,從皇后到庶民女子以「寡人」自稱的。《詩經》是儒家的經典,怎麼可能出現這麼大的紕漏?後代的女子看了這首詩如果也不守婦道,官宦之家及讀書人之家的婦女都可以隨便外出串門,那還了得?(古代庶民之家的婦女可以這樣做,因為「禮不下[及於]庶人」,否則古代也沒有保姆及媒婆這個行業了。)

所以,為了《詩經》及衛莊姜這位女子的聲譽,筆者認為有必要在附註中予以說明和澄清(亦感謝編輯的建議及提醒)。@*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關雎不亂偶而居且勤勞,用以教化人,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和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勤勞……
  • 通過學習《詩經》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醫的知識。因為過去讀書人不是每個都能在朝為官,即使不能為朝廷出力的,在鄉中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服務於民眾,行善積德。
  • 本詩用「比」來起「興」,「采采卷耳」象徵著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葉象徵賢人或賢臣……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單用「螽斯」或「螽斯羽」來比喻寬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婦德很好時,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蔭一家人,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詩篇,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樣,剛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講太平盛世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反的一面是講暴政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
  • 古人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上天賜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來祭祀天地神明。《詩經》中有很多這一類的詩篇…
  •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是反復的誦唱著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禮儀…
  • 這首詩雖然是以一位普通的婦女語氣寫的,但既然經過了聖人孔子的選擇並將它編輯到《詩經》中去,那麼它就有了內涵,它就有了想要讓人領會的言外之意。
  •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