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市醫院倒閉潮 華埠受影響深

成本收不回 醫院陷生存危機 房地產市場持續高熱 促使醫院賣地縮規模

今年5月,傳出位於下城的西奈山貝斯-以色列醫院將關閉。 (STAN HONDA/AFP/Getty Images)

人氣: 111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16年06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紐約市醫院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多的醫院在生存線上掙扎。窮則思變,一些醫院利用合併來節省成本,一些醫院強化門診,一些醫院賣地縮減規模,還有的尋求國際合作。

2000年以來,紐約市有19家醫院關門或者是縮小規模,對曼哈頓下城造成的影響尤其嚴重,靠近華埠、華人孕婦偏愛的以色列醫院也即將關門,將856個床位的大醫院縮減為70個床位的小醫院。

「現在醫院面臨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家家醫院都搞不定。」聯成公所顧問、高雲尼醫院董事趙文笙說,在紐約市,由於醫院墊付的金額龐大,醫院的墊付不能保證會收回成本,資金週轉出現問題,近幾年有多家醫院相繼倒閉,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曼哈頓下城區有150年歷史的聖雲仙醫院(St.Vincet’s)關門,其它醫院的日子也都不好過。

爛帳多 醫院負擔大

在美國,急診和住院都是先服務後收費。它要求醫院不論病人的移民身份,也不論病人是否有錢,都要為病人提供所需的急診醫療服務。「不論是何種情況,一旦進了急診室,一套檢查都會做下來,由於害怕過度的醫療訴訟,急診科醫生有時會把小病當大病治,因此醫療開支高昂。」身兼中醫師的中華公所主席蕭貴源說,如果你沒有醫療保險,又是非法身份,結果醫院墊付的所有費用就收不回成本。

低收入者可以申請Medicaid(政府保險),但是政府給付的保險有限,批不下來的錢,醫院只能自己墊付了。「不是所有的申請都能批准。例如醫院說醫療花費200萬,但政府可能只給你150萬,剩下50萬你要自己倒貼。」趙文笙說。

已退休的以色列醫院前亞裔醫務中心行政總監陳傲娣說,紐約醫院的經濟狀況變差有多方面原因,按照患者在醫院「住院天數及手術次數」來算錢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人們去醫院看病,體檢或者是手術都有著固定的「打包費用」,根據對患者不同的診斷,醫療保險公司會付給醫院相應的「打包費」,醫院自己要對病人的總開支負責。此外,健保計劃還通過病案管理力求讓患者提早出院,以減少住院帶來的成本。

日不敷出 醫院開始賣樓

為了應對生存風險,越來越多的醫院相互合併。3年前曼哈頓下城醫院與長老會醫院合併,2年前以色列醫院與西奈山醫院合併,理由是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現實則是提高同保險公司談判的能力,提高價格。

「形勢所趨,醫療行業別無選擇。」一名要求匿名的醫療業人士說,由於聯邦政府付款下降和入院人數減少,許多醫院面臨困難。而同時,曼哈頓的房地產已達到了一個高紀錄,房源稀缺、價格飆漲,成為揮之不去的誘惑。於是,私立的聖雲仙醫院將地產賣給了開發商,建了兩座綜合式豪華公寓,上個月,其中一套以1,600萬的價格出售。以色列醫院的情形與聖雲仙醫院近似,有消息說,該地也會建起「高端住宅公寓」。

「以前,下城醫院旁邊有一個停車場,也賣了大錢。家家醫院都負擔很大,唯有高雲尼醫院有一些不同,因為高雲尼是公立醫院,畢竟是醫管局的,政府給經費,但也不會給很多,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還需要社區籌款。」趙文笙說,高雲尼嚴格說不算醫院,它的英文名是高雲尼醫療中心(Gouverneur Medical Center )。醫院都要有急診室,高雲尼因為沒有急診室,沒有應對急救的一整套設施,沒有接生的產房,自然也減少很多急診爛帳,最重要的是,社區需要高雲尼,因此每年高雲尼的籌款活動,社區都大力支持,捐了不少錢。

醫院關門 華埠病人選擇減少

健保計劃建立和發展都圍繞著控制成本,讓醫保更為普及,人人都能夠享受到廉價的醫療服務。但是,過度控制成本的背後可能犧牲的是醫療質量以及必要的醫療診療服務。身兼中醫師的中華公所主席蕭貴源說,醫院經費不足,就只能裁員省錢,更導致剩下的醫生工作量增加,這樣反而會影響看診的品質。「健保組織的擴張也讓醫生失去了獨立性,在選擇診療方法時,要受到『健保計劃』的限制。」

以色列醫院的關閉,意味著華埠將又要少一家能就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大醫院。一名不願具名的醫療界人士說,以色列醫院有相當一部分的病人是亞裔,醫院也有能說華語的護士。醫院的關閉將把急診病人推向表維醫院和下城醫院,而這些醫院已過於擁擠。華人看病的選擇會更少,在急診室排隊會更辛苦。

「我太太有膽結石,痛起來比孕婦生孩子還慘!當時家庭醫生推薦她到曼哈頓58街一家五星級的醫院,可是急診室滿額,她劇痛了24小時都無法安排做手術,只打了三次止痛針,就讓她那樣一直痛下去。醫院說,要想得到專科醫生的會診她可要提前一個月開始預約,然後再排一個手術期。聽到的當下,我又氣又急。」鄭先生說,見到太太劇痛難忍、面色慘白的樣子,只好就近換了以色列醫院,5天後安排了手術。鄭先生家的情況體現了一個家庭使用健保計劃的就醫情況。

有業內人士表示,希望市長白思豪不要袖手旁觀,要做一點事情。2013年8月,當聖雲仙醫院關閉時,當時的紐約市長候選人白思豪曾在聖雲仙醫院門外召開一個記者會,批評前市長彭博沒有挽救聖雲仙醫院,「市長應該做點兒事,這就是我們來此的目的。」 白思豪指著聖雲仙醫院舊址上升起的豪華公寓樓說:「兄弟姐妹們,我們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這位業內人士希望,白思豪能夠說到做到。

國際合作 機會與挑戰並存

健保大餅有限,但虧空的錢醫院必須得掙回來,促使醫院想方設法從各種渠道尋找出路。「因此要強化門診,把醫院門診開在社區,離市場越方便越好,日間老人護理中心也有醫生,在固定時間統一看診,目的都是『找病人』,爭取服務大量的門診業務,以維持醫院之運營。」蕭貴源說。

國內病人外,一些頂級的醫療機構也率先涉足國外領域。長老會醫院康奈爾醫療中心的手術部行政主管Natalie Marusich說,該院設有「國際病人服務部」,從醫療簽證、初步會診、翻譯病歷、預約醫生等一條龍提供服務,當然,病人要有巨大的財務實力。據下城醫院首席營運總監朱萬濤(Robert Guimento)透露,今年初長老會醫院已在中國上海開設辦公室,接待高端患者。

少數醫院事實上開展了這些國際項目,認可這是增加收入的機會,但其餘大多數醫療機構仍在觀望。已退休的以色列醫院前亞裔醫務中心行政總監陳傲娣說,國際項目看似提供了機會,但也隱含著無數風險和挑戰,不是所有病人都會對美國的醫療服務完全滿意,也包括法律風險,「如果客戶因為癌症不治,在美國去世,或者病情變重了,家屬付出了巨大的開支,他會很難接受,醫患糾紛難解。」 ◇#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