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復名徽州引熱議 多少古韻被中共斬斷

人氣 4318

【大紀元2016年06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道)5月28日,一場紀念「徽州」得名895週年的座談會在安徽黃山舉行,期間「徽州復名」成熱點話題。有學者認為「地名」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標記,離開了這些標記,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安徽省黃山市,原名徽州,是宋宣和三年(1121年),在平定方臘之亂後,將歙州改名為「徽州」,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區被取銷,改成黃山市。

一些作家學者一直都呼籲復名「徽州」,最近復名之事又再次被提出。黃山市的首任市長崔之康也是呼籲者之一,理由是「考慮到文化的正本清源」。

一些聲音認為,改名將付出巨額的行政開支,「一味追求古韻古香,就有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意氣了。」

故園徽州文化促進會秘書長余青岩則直言,「原來改掉不提成本,現在改回去就提成本,這是偷換概念。該花的代價必須付出。付出的成本是對我們過去不尊重歷史,不尊重文化的補償。這是給我們一個機會,去敬畏歷史,敬畏地名文化。」

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戲劇家、詩人湯顯祖曾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承載的歷史印記、肩負的文化傳承、附著的情感寄託,就像詩人筆下的奇妙夢境一樣美好。

亂改地名 斷了與傳統文化聯繫的紐帶

有人認為,當時為了促進旅遊,將徽州改成黃山,這樣獲得的經濟利益是非常短暫的,而其毀掉的是與歷史、文化的紐帶,斷了「回家的路」。

今年3月30日,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李輝在微信公眾號「六根」上發表《徽州,歸來吧!》一文,引發熱議。接著,4月13日,他又在《人民日報》撰寫評論《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對於為何要恢復傳統地名,李輝解釋說,一個「徽」字,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含量。徽州有2300多年的歷史,它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已成為世人矚目的區域性文化的代表。無論是徽派建築、徽商、二百年前的「徽班進京」、文房四寶中的徽墨、宣紙、歙硯,還是朱熹、戴震、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批著名的徽州籍歷史人物,都證明徽州是連接現實與傳統的不可缺少的一環。

網絡作家閒散一石在其微博撰文表示,地名既屬於一個地方,也屬於歷史,還屬於文化。將古代流傳下來的地名亂加竄改,將會破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

他認為有些地名不僅與歷史上某些重大事件融為一體,而且本身就是一部歷史(比如邯鄲)。這些地名如果更改了,就割斷了歷史,文化傳承難以為繼。

閱讀過文史典籍和唐詩、宋詞、元曲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其中所涉及的地名往往在現實當中找不到,為了理解其中的意思,不得不去查閱工具書。

文章舉例說,說到襄陽,就會聯想到王維的「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想起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說到荊州,就是聯想到「大意失荊州」;說到徽州,就會聯想到湯顯祖的「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可是如今,襄陽變成了「襄樊」,荊州變成了「荊沙」,徽州變成了「黃山」,讓後代如何讀懂這些歷史佳作。

詩仙李白寫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作,不少流傳至今。李白有一首《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詩作極為優美,可是蘭陵在何處?估計相當多的人不知道。

有網民說,古代的「應城」變成了「平頂山」,一下子將一座城變成了鄉野;古代的「懷州」現在叫「焦作」,頂頂有名的懷藥沒有了名份;古代的「汝南」現在竟然叫駐馬店,一個小小客棧而已;古代的「同安」變成了今天的「大廈之門」,情何以堪?

另有網民說,「諸葛亮的故鄉琅琊變成了臨沂,呂布的故鄉九原變成了包頭,趙雲的故鄉常山變成了石家莊,張飛的故鄉幽州變成了保定,真是最坑爹啊,太俗氣了。」

傳統地名的消失,不僅造成文化傳承的困難,而且造成大量歷史信息的丟失。我們說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因為地名的胡改亂換,最後連國人自己都說不明白了,豈不等於文化滅絕?

中共系統破壞傳統文化

時事評論員顏丹表示,大陸地名的變更也並非始於現在。自中共執政時起,神州大地就已處處寫滿了與「鬥爭哲學」有關的紅色標語、革命名稱。大街小巷的地名從那時開始,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共從建黨開始,就系統的破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通過「破四舊」、「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運動,最終「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命」。經歷過的人們相信還記得文革期間無數古籍書冊被燒毀、經年曆久的古蹟文物被推倒、砸爛的駭人場面。

《九評共產黨》中寫道:「這些中華文化之精華經過數千年的承傳積澱,一旦毀去即無法還原,但中共卻以『革命』的名義毀得理直氣壯。當我們嘆息於英法聯軍焚毀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嘆息於那毀於侵略者兵火的傳世巨著《永樂大典》,我們又怎能想到,中共的毀壞要比入侵者更廣泛、更持久、更徹底呢?」

有評論認為,中共更改地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一次滅絕,釜底抽薪一樣,徹底將歷史割斷,沒有了自己文化、歷史的民族,就像失去了根的大樹,面臨的只有死亡——民族的滅亡。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九評引時代巨變】全球棄共除共篇
章天亮:「三退」大潮帶動中共解體
《九評》十週年中國巨變 美國首都舉行研討會
【橫河評論】怎樣才能復興傳統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