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才學貫天宇 懿範垂萬世(8)

【文史】諸葛亮北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文/古春秋

諸葛亮祈山布八陣(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第四次北伐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諸軍再次進圍祁山,用新造成的木牛運糧,並特令李嚴以中督護兼署丞相府事,在漢中專管督運軍糧。這時魏大司馬曹真有疾,魏明帝特召鎮守宛城的大將軍司馬懿入朝,告以「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於是,派遣司馬懿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征討蜀國。張郃勸司馬懿分軍屯雍(今陝西鳳翔縣)、郿(今陝西眉縣)為後鎮。

司馬懿贊同張郃的說法,於是向祁山進兵。諸葛亮聽說司馬懿率軍將至,分兵留攻祁山,親自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迎擊司馬懿。郭淮、費曜等出兵交戰,都被諸葛亮擊破。

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上邽東相遇。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而來,攜糧有限,急於決戰,避開蜀軍鋒芒,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只好退兵誘敵。司馬懿率軍尾隨,一等蜀軍停下來,就紮營據守。

清殿藏本諸葛亮彩像(公有領域)

司馬懿登山掘營自守,不與蜀軍交戰。將軍賈栩、魏平多次請戰,司馬懿不允,諸將譏笑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五月,司馬懿在眾將的一再要求下,只好派兵出戰,使張郃進攻駐紮在祁山南屯的蜀軍無當監王平,自己率領中軍抵禦諸葛亮。

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領兵迎擊,大破魏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回營固守。祁山方面,王平堅守南屯,張郃進攻不克,聽到司馬懿中軍失利消息後,張郃也引兵退走。

到了六月,蜀軍雖大敗魏軍,但糧草已盡,漢中又傳來後主劉禪要諸葛亮退軍的命令(即李嚴假傳聖旨)。諸葛亮退兵。

司馬懿命令追擊,張郃勸道:「軍法……歸軍勿追。」司馬懿不聽,張郃只好追趕。追至木門(今甘肅西和縣東南),蜀漢伏兵高處,弓弩齊發,射中張郃右膝,張郃傷重而亡。

原來,李嚴(後改名李平)因遇大雨,無法如期運糧,便假詔聖旨,要諸葛亮撤軍。李嚴假傳聖旨被識破後,為嚴正法紀,諸葛亮將之貶為庶人。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

第五次北伐

建興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十萬由斜谷出,以木牛流馬運輸糧米,並進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屯於渭水之南。司馬懿也引軍渡渭,背水為壘防禦。

諸葛亮每次出軍,都因糧盡退還,此次出祁山之後,即勸農講武,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用之。至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調動所能徵發的軍隊,出斜谷北伐,並遣使至吳約孫權同時出兵擊魏。

司馬懿仍採取避不交鋒、待其糧盡自退之法,與蜀軍相守百餘日,屢次挑戰,司馬懿拒不出戰。

諸葛亮故意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的服裝,眾將士被激怒了。司馬懿於是上表給魏明帝請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這一來,魏軍更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回答:「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所謂請戰,不過向眾將顯示其沒有怯戰之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想出戰,他完全可以作主,何必千里請戰呢?」

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消息傅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李福離開前線後,幾天又返回,諸葛亮知道這是要詢問自己死後的接替者,對李福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了。你要問的人,蔣琬合適。」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接替。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再問以後的接替者,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

不久,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中去世,終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死後,大將姜維、楊儀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率軍追趕,楊儀回軍向魏軍猛衝,做出進擊的樣子。司馬懿怕遭諸葛亮的暗算(以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撤退,不敢追趕。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司馬懿不敢追擊蜀軍之事成為笑話,人們說「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字仲達)」。

司馬懿聽到這話,只有苦笑說:「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追至赤岸(今陝西褒城北),不及而還。

諸葛亮治軍才能

蜀漢在三國中根基最薄,建政時間最晚,諸葛亮輔佐劉備父子,能與魏、吳鼎立,這種成就得來極為不易。

諸葛亮的事跡,史籍記載不多。就流傳下來簡略記載而言,依然可以看到諸葛亮治國理民及治軍才能,古今難有其雔。如,建興六年街亭失敗後,取西縣民千餘家還漢中;建興十二年屯田渭濱,耕者雜於居民之間,與百姓相安無事。

諸葛亮善於節制軍隊,他的軍隊是仁者之師。北伐過程中,蜀軍軍紀嚴明。陳壽《諸葛亮傳》記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諸葛亮傳》注引《袁子》也稱許諸葛亮說:「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這是說,諸葛亮的軍隊行軍過程中有禮有節,不劫掠百姓,與在本國中沒有不同。

蜀軍訓練有素,戰力極強。陳壽稱諸葛亮「治戎為長」;袁准說他的軍隊「止如山,進退如風」。

諸葛亮對兵器有精深研究。陳壽《諸葛亮傳》稱「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宋書‧殷孝祖傳》載:「御杖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石弩射之不能入」。《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言:「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具發。」

《蜀記》載,晉初鎮南將軍劉弘之稱讚諸葛亮改進的這種連弩說:「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諸葛亮精通陣法。陳壽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晉將劉弘說:「推子八陣,不下孫吳。」諸葛亮自己也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

蜀亡,晉武帝還令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袁准稱亮行軍,「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

諸葛亮身死軍退之後,司馬懿巡視蜀軍營壘駐所,歎賞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馬前課》非常簡潔明瞭,只有十四課,每一課預言一個歷史時代,而且每一課都按順序排列。每一個歷史時代過去後,人們回頭一看就會發現諸葛亮的預言準確得驚人,其中,《馬前課》的前十課已經發生。
  • 諸葛亮是琅邪陽都(今天山東沂南縣)人,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是漢末太山(即泰山)郡丞。諸葛亮父親去世較早,諸葛亮跟著叔父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荊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後來在南陽隱居。叔父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以種地為生,安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諸葛亮稱之為「隆中」。諸葛亮喜歡吟誦《梁父吟》,常常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具有濟世之才,被人稱作「臥龍」、「 伏龍」。
  • 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諸葛亮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誘敵深入博望坡。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諸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 劉備為曹軍敗於長阪,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隻身隨魯肅過江,遭到東吳一班名士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以超人的膽識與之展開舌戰,辯才滔滔,令東吳一班名士折服,最終說服了孫權,形成孫劉聯盟的局面。
  •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 當代文明的理論基礎是科學,技術是對這種科學理論的運用,對科學理論知道的越多,技術的發明也就越多,於是產生了各種各樣可以做不同事情的機器和物質工具,隨著時間的演進,這些機器和工具製造得越來越精細、越來越五花八門。
  •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輔佐蜀漢後主劉禪,主管軍國大政。劉禪恪守父親遺言,將蜀漢軍政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丞相諸葛亮裁決。諸葛亮對劉禪,也恪守他對劉備的承諾,確實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此,蜀國得到大治。
  • 《後出師表》作於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種了三棵槐樹,樹蔭滿庭,他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貴為三公,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他對王旦滿懷信心,說:「這孩子將來定會成為一位公正的相國。」後來他的話應驗了,王旦果然貴為宋真宗一朝的賢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