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的東漢隱士

作者:李宇整理

古代的人當官是為了實現勸諫皇帝、為民造福的志向,如果朝廷衰敗到了快滅亡的時候,就沒有作官的必要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淡泊名利的東漢隱士

東漢的閔仲叔,世人稱他為有節之士。

他客居在安邑縣。他年老、有病、家貧不能得肉食,就每日買豬肝一片,屠戶嫌他買的少,有時不肯賣給他。安邑縣令聽說了,命令小吏常給他。

閔仲叔覺得奇怪,詢問得知實情,嘆息說:「我閔仲叔豈能以口腹之慾拖累安邑縣的人?」於是就離去了。

東漢桓帝時,有個叫魏桓的人多次被朝廷徵召作官。他鄉裡的人勸他去上任。魏桓說:「人當官,是為了實行他的志向。現在後宮的美女以千數,可以使其減少嗎?宮裡馬廄裡的馬有上萬匹,可以使其減少嗎?皇帝的左右都是權貴豪門,可以使其離去嗎?」同鄉回答:「不可。」魏桓感慨地嘆息,於是不去作官。

古代的人都是淡泊名利的。當官是為了實現勸諫皇帝、為民造福的志向,如果朝廷衰敗到了快滅亡的時候,就沒有作官的必要了。

(〈後漢書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不阿權貴的東漢官員

東漢的徐璆,曾擔任荊州刺史。

當時,董太后的姐姐的兒子——張忠擔任南陽太守,仗著太后的勢,私藏了數億的錢。董太后曾派遣「中常侍」(高級宦官)拜託徐璆護著張忠。徐璆說:「微臣我一身為國,不敢聽命於太后。」

董太后大怒,於是讓張忠擔任「司隸校尉」的官職,威脅徐璆。徐璆到了荊州,上奏了張忠私藏上億錢的事,曝光了張忠的事,又上奏了五郡太守及下屬縣的贓污罪行,都給予法辦。

張忠怨恨徐璆,與幾個宦官勾結構造罪名,徐璆被罰從軍。但重德的徐璆卻得到上天的護佑,因為立了戰功,得以回家。

(〈後漢書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五倫(人名)在鄉里任「嗇夫」的小官時,均平徭役、賦稅,調解鄉裡間的矛盾,公正和善,很得人心。但他認為自己做官發達不了,就帶著家人搬到河東去了。
  • 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他為官以寬厚待人著稱,時人說:「他有善,則歸於別人;有過,則歸於自己。」他少時作縣吏時,有次地方上殺了人,同縣有位吏員,懷疑是陳寔所殺,將他抓起來加以刑訊,陳寔吃了不少苦頭, 好不容易才獲釋放。後來陳寔當了督郵,卻並沒有報復這位當年抓他、拷問他的吏員 ,而是請縣令許某禮遇他。遠近之人,聽說此事,均極為欽佩他的雅量。史書記載: 「他代人受過之事,甚多。」可見其性格之寬厚。
  •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有著數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關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中出現過。其《海內北經》記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稱謂。既然有「倭」的記載,必定有來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這說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時就已經存在。據考證,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鮮半島,從半島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從日本到達半島,再從陸路去往中國的遼東。
  • 自漢武帝始,儒家思想和外儒內道讖緯學說流行於兩漢。通經、仁孝為兩漢取士之據。靈帝、獻帝逢漢末壞滅之時,社會道德日下,腐儒俗道充斥。「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描述當時之世為士少才、為子不孝、為官不清、為將不勇之風氣。曹操三發求賢令,不拘品行,唯才是舉,得天下英豪以道御之。
  •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撥亂治世,天下莫敵。曹操造就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之建安文學,使中國神傳文化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背景下得以承傳興盛。其武學巨著及用兵計謀為後世歷代兵家推崇傳揚,故後人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曹操杜絕官民淫祀,剷除低靈亂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國上下習道成風,舉國清平。
  • 鄭均和孝章帝為後人樹立了崇尚道德品格的學習榜樣。而孝章皇帝對鄭均的封賞,也是一種對正氣和良知的聲援、表彰和倡導。
  •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年紀輕輕就做了三軍統帥的孫權,為了鞏固基業征戰未休,取得了赫赫功績,而當時能與其匹敵的天下英雄唯有曹操和劉備。事實也的確如此。
  • 劉秀對劉盆子賞賜豐厚,還讓他做了趙王的郎中。人們在稱頌劉秀的賢德時,天下的混亂局面也平息下來,日漸安定。
  • 拜天地的目的是把天地作為自己的證婚人,發誓向對方的終身負責,讓天地神明作證,監督自己的行為,如有違背,將受到神明的懲罰。
  • 綠色為間色(閒色),黃色為正色。現在把黃色當成了陪襯,綠色當成了主色,這顯然有違古代聖人留下來的禮制,看過去也很不協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