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辦與習近平言論相左 專家看中南海博弈

人氣 4359

【大紀元2016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特約尚燕採訪報導)近日,大陸網信辦召開跟帖評論專項整治視頻會議,會議内容與習近平提倡的對網民要有包容心,官員聽取民意相左,令民眾困惑不滿。有專家等對此進行分析,透視背後的原因。

6月21日晚,全國跟帖評論專項整治視頻會議由網信辦副主任任賢良主持並定調,會議強調稱集中清理違反「九不准」 和觸犯「七條底線」的跟貼內容,並加強舉報機制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及開展所謂的「陽光跟貼」行動。

所謂的「七條底線」,是2013年提出的包括所謂的「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等。而「九不準」則是《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複製、發佈、傳播的九類內容。

不過,網信辦發的這條消息,是非重點的內頁的新聞,不去翻,根本就很難找到。除新京報、南方網等極少數媒體次日報導外,其他很少跟進,一些媒體23日才開始低調轉載。

而比較詭異的是23日下午在大陸社交網新浪微博上,用國家網信辦、任賢良分別單獨、或聯合詞組作關鍵詞時,顯示的多隻有新京報的一家的報導;如果用南方網標題中的詞組「整治跟貼評論」作關鍵詞,搜索後顯示兩條相關的,還是個人微博推出的轉載報導。

網信辦對跟帖的新規,被網民譏諷接下來只有五毛可以發跟帖了。

4月19日,習近平主持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發言表示,「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因此要求官員多上網,瞭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對互聯網的批評與監督,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對廣大網民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顯然,網信辦要整治跟貼的言論與習近平此前調子完全不同。

北京市民野靖環表示困惑,「所以這就特別矛盾,反正搞的我就是糊塗。也不知道習近平的講話是真是假?也不知道是他要這樣做? 然後網信辦或者下麵人和他對著幹?」

網路時代 中共利益集團互相牽制

就大陸網路輿論或左或右搏擊現象,全球信息自由網創辦人張新宇對此認為,中共知道自己在幹壞事、是非法的,所以它最怕的是別人說,一直在網路上花大力氣封網。中共的心理相當於一個幹壞事的小偷,突然有個風吹草動就嚇半死了。

「習本人可能沒有真正參與過小偷的事情,在他看來別人言論沒有甚麼,也不會心驚肉跳的,自己沒做過坦蕩蕩的這是一般規律。而共產黨內不只是習近平,它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人堆積起來這麼一種東西。他下面辦事的人就不執行,因為我正在做事,你讓說,別人把我揭露了怎麼辦?」

他還表示,「中共現在永遠不可能回到文革那個時候毛一言九鼎,大家都聽話、步調一致的哪種情況。現在是網路時代,中共各有各的人馬,利益集團互相牽制,所以它總是步調不一致的。」

江派劉雲山利用最後一點權力掙扎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著名時政評論家李天笑認為,目前網路輿論方面出席跟習近平唱反調的現象,跟江派劉雲山的攪局有關。

他進一步分析,其實網絡方面,實際上習近平下了很大功夫,通過網信辦至少掌控一半以上權力,但現在中宣部在網絡這方面,江派劉雲山他們通過能夠掌握的發言權來進行掙扎一下。

「這跟目前習近平對中宣部清剿和王岐山現在開始第十輪巡視,其中包括對中央610辦公室、包括統戰部、包括對人大等幾個關鍵的當時迫害法輪功的核心部門進行巡視,這些都使他們感到情況岌岌可危。」

李天笑認為,原來習近平反腐打擊江派,是從抓人開始,通過打老虎把個別腐敗分子頭頭拿下,現在實際上是通過巡視中宣部、統戰部、610辦公室,進行機構性的整治。

如果不行的話,可能中宣部就改名,或者說610辦公室就可能廢止,或者說統戰部今後的工作方向改了,就是說下一步可能整個機構性的變化,那麼這就是就更致命的打擊。

他形容,機構變動,就好像說這鳥沒巢,巢都給端了,這樣的話他們受到的打擊、他們的恐懼感應該是很大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是拚死一搏。

李天笑表示,不管劉雲山也好、張德江也好,他們之所以能夠進行某種的攪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常委分工制,他們在他們所主管的這個領域裡面,他們有最後的發言權,就是說除非這件事情做的很難堪、很不好,危害性比較大,這個時候習近平可以站出來指責、糾正他們,但是一般情況下他在這範圍內還有一定發言權。

「因此習近平上來後成立了一些小組,這個小組實際上就把江澤民安排的常委權力給部份拿回來,但是還不是很徹底。要解決這些問題,習近平可能會考慮把常委分工制取消掉,或者說從某種程度上把它改變一下,這樣的話對習近平最後做出公開逮捕江澤民,在投票問題上、在其他做出決定的機制上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次北戴河會議可能會出現一些標竿性的事件。」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網路戰 中共窮途末路
【新紀元】舉報官二代遭刑拘 網路圍觀扭轉局勢
揭開中國慈善重重黑幕
古春秋:網絡輿論嚇壞中共 黨媒喉舌繼續耍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