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23)

【故國神遊】熙寧萬事轉頭空 滄桑只為鑒孤忠

作者:宋紫鳳

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長篇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殘稿(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5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宋英宗治平年間的一天,西京洛陽的天津橋上,邵雍與來客散步閒談。忽然,深樹間傳來杜鵑的啼聲。杜鵑者,南方之禽,邵雍是以推知,南方地氣北遷至洛陽,此為天下變亂之相,於是慘然不樂道:「不到兩年,皇上將起用南方人士,專務變更,天下自此多事矣。」來客大驚。

一年後,英宗駕崩,神宗登基。年方弱冠的青年天子坐在大慶殿崇高的御座上接受百官朝賀,他的頭腦中正憧憬著一番回向三代的大事業。而眼前侍立朝堂之上冠帶威儀的元老大臣們,誰才是那個能夠「致君堯舜」的肱股之臣呢?此刻,神宗的心中已經有了兩個人選。

第一位是參知政事歐陽修大力推薦的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宋神宗對歐陽修的推薦甚為重視,這不僅是由於司馬光德性淳正而在仁宗朝時就極有口碑,亦不僅是由於其人學術通明而在英宗朝時就嘗著書修史,還因為來推薦他的不是別人,正是與司馬光頗有不和的歐陽修。

英宗繼位之初,因其本是濮王之子過繼於仁宗,遂有意追尊其生父為「皇考」,於是引發了所謂的「濮議之爭」。這場風波中,歐陽修強調孝道,支持追尊濮王,司馬光等台諫大臣謂其不合古制,於是極力反對。以至於台諫大臣聯名彈劾歐陽修。不過,這些過節並沒有甚麼私人的恩怨在其中,俱是出於公心,所以今天歐陽修盡棄前嫌力薦司馬光,足見二公俱是襟懷磊落。

Wang_Anshi
王安石畫像(公有領域)

 

另一位人選則是遠在金陵丁憂的王安石。雖然終英宗一朝,王安石都在金陵蔣山,但對他的大名,神宗早有耳聞。早年還在穎邸時,還是穎王的神宗皇帝就常聽韓維、呂公著等人大讚王安石,由是想見其人。但神宗皇帝想啟用王安石,亦有小小的顧慮。王安石的執拗與清高是出了名的。仁宗朝時,他曾主動請求去外地為官,後來朝廷命他修起居注,這樣榮耀的差事他卻連上七章,堅辭不受。朝命再至,他又五辭乃受。不過這些卻令王安石更加聲名遠播,士大夫往往因未識其面而抱憾不已。

在金陵蔣山,王安石常與元禪師往來,王安石為學雖標舉孟子,卻亦遊心於釋教。元禪師嘗說他世緣深,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濟之志。其後果然,熙寧元年,宋神宗的詔令下達金陵。王安石以翰林學士召,奉旨入京。宋神宗第一次見到半百之年的王安石,禮敬有加地詢問道:「當今治國之道以何為先?」王安石答「擇術為先」。幾句簡單的問答後,君臣之間心照不宣。這一年,王安石進《本朝百年無事劄子》,評仁宗朝之得失可為切中要害,神宗深然其言,於是王安石官拜參政,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即將開始,而當日邵堯夫關於皇帝將用南方人士專務變更的預言驗於此耳。

熙寧二年,變法開始。朝中的士大夫們卻開始出現分歧。一方是以司馬光為首的元老大臣,另一方,是以神宗皇帝為後盾的王安石。安石之術曰均輸、曰青苗、曰農田水利、曰免役、曰市易、曰保甲、曰方田均稅、曰保馬,被神宗定為國是,但在司馬光等諸大臣看來,卻是盡廢祖宗之成法。於是,反對新法的大臣們,或降職外放,或紛紛求去,而王安石除了有神宗的支持,在朝中亦陷孤立。

不過神宗皇帝雖堅持變法,卻還是希望留住一些政見不同的大臣。熙寧三年,神宗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堅辭不受。在仁宗朝時,司馬光也如王安石一樣,曾謙遜地多次上書辭修起居注,而這一次面對樞密副使這樣的高位,他的堅辭不受則是另有原因。正如監察御史程顥對神宗所說:「陛下能用其言,光必來。不能用其言,光必不來」。正所謂道不同不與謀,那一場所謂的黨爭何嘗不是古之君子的唯道是守。

司馬光既辭樞密副使,名重天下。神宗為之感佩道:「朕自即位以來,唯見光一人」。曾任三朝賢相的韓琦,嘗因政見不同與司馬光激烈對辯,而聽說司馬光的高行後,敬佩地致信司馬光,讚他是大忠大義,古今罕有,使天下人莫不歎服歸仰。

熙寧四年的暑月,司馬光回到西京洛陽,一住就是十五年。在這裡他作獨樂園,修讀書堂,引水鑿池,聚書五千卷,平日讀書其間,待明月之自至,等清風之自來,幾忘人間世。他也時常與同在洛陽的富弼、韓琦、呂公著、邵雍往來,俱是當時清德嘉士、巨卿名公。特別是邵雍,學通古今,為振古之豪傑,與之清談如行雲流水,亦是一大快事,而邵雍也很讚賞司馬光,嘗說「君實,腳踏實地人也」。此外,司馬光也有靜默獨處之時,他在家中穴地為室,以避暑熱,並在這裡完成了《資治通鑒》這部鴻篇巨著。

就在司馬光居洛中專心修史時,王安石經歷了新法受挫、兒子病亡的打擊。身心疲憊的王安石辭去相位,回到金陵,卜居鍾山。在這裡,他日日跨驢出遊,時而一至定林寺,與禪門大德們坐而論道。命運的安排總是出人意外,當年王安石秉政之日,因為反對新法而與他勢同水火的蘇東坡此時也來到金陵。二人盡棄前嫌,同遊鍾山,賦詩飲酒。——人與人,人與世界,有時只是一個視角的問題。轉換一個視角,就會得出全然不同的成像。譬如此刻退出政壇的王安石終於看到蘇東坡與自己除了政見之不同,實為有道君子,而對坡公的大才由是更加佩歎,不得不放下他的清高與立異,由衷讚歎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此人物」。而一向襟懷灑落的蘇東坡亦與荊公酬答:「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Su_shi
元代趙孟頫所繪的蘇東坡畫像(公有領域)

 

元豐八年,神宗駕崩。司馬光拜相,新法盡廢。翌年四月,王安石薨於金陵。此時,司馬光亦病,他自知不久於人世,遂抱定以身殉天下之志,躬親庶務,不舍晝夜。五月後薨於西府。

熙寧已成歷史,新法亦為一時,小人更無足道,輝映千古的乃是司馬光、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呂公著、蘇東坡、邵康節諸士大夫的清德與高誼。@#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太宗朝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的陽春,東京城外的金明池綠波蕩漾,其南的瓊林苑亦是春意盎然,新舉進士們雲集苑中,他們剛剛通過了殿試,又趕赴天子賜宴,這真是普天下讀書人的莫大殊榮。此刻瓊林苑的春光若有十分,這些天子門生們則占盡了七分,他們個個意氣風發,明媚如早春。
  • 巴東之地有江,江邊有亭,名曰秋風。立於秋風亭上,一川江水橫亙目前,特別是在波平浪靜的時候,獨對遠水接天,久也不覺其單調。而在這秋風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憑欄而立,望著一葉孤舟,浮在為水氣與宿霧染青的江面上,從早至晚,脫口吟道:「遠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東縣令寇準。
  • 景德元年秋(西元1004年),遼人南侵,大戰在即。
  • 人生如酒,初釀寡味,久漸醇厚,至若醇極至清者,非有陳年之釀而不可得。只是不是每一種人生都可抵此境界,而欲抵此境界,必要有一把年紀,且要有一場經歷。
  • 茫茫大海上,風浪漸高,大宋出使高麗的官船在風浪中搖來蕩去,如一葦敗葉,似乎下一個浪頭過來,就會被埋沒浪底,船上的人驚恐萬狀。而此時呂端卻獨坐艙中,手捧一卷,憑案展讀,如坐書齋。多年以後,這位於傾危之際端坐讀書、毫無懼色的呂端成為太宗的當朝宰相、託孤重臣。而他果然不負厚望,輔佐真宗順利登基。
  • 宋仁宗慶歷年間,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將岳陽樓修葺一新,又選唐宋諸賢詩賦,或題壁,或刻石。其中最為醒目的當然還是範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過,范公之記並未記岳陽樓之形制、結構、雕樑、畫棟,而是備述洞庭之景,諸如霪雨霏霏若何,薄暮冥冥若何,春和景明若何,皓月千里若何,全文三百七十餘字,寫盡洞庭萬千氣象,卻寫不盡範文正公心中的岳陽樓之大觀。
  • 泰山的西麓,一道山澗時隱時現,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下、在嶙峋怪石的環繞中,倒映著千年的女蘿,浸潤著三十三層的諸天,似有種不可言說的靜謐。澗水淙淙,尋聲而上,得一古觀,觀中有亭,臨水高踞,有三人端身正坐讀書其間——這一幕時隔千載,卻宛然如在目前。這三個讀書人,正是被後世尊為宋初三先生的胡安定、孫明復、石守道。
  • 隨州,城南,當地大姓李氏的園宅裡,兩個孩子正讀書其間。一位是這家的少主人,另一位則是少主人的朋友——一個隨母遷居此地的窮孩子——他在這裡樂不思蜀,不是因為貪玩於這園子裡的花草奇石,也不是貪嘴於那案上常備的點心果品,而是因為這裡有令他讀之不盡的書。
  • 中國文化是以道家文化為本位的,雖然歷史上曾出現韓愈、柳開、石介等以維護儒家道統而自任的大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儒學無論從其發源或其發展中,都是不能脫離道家而自成體系的。然而,這並非只是單純學術上的論辯,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蓋因中華五千年文化是神傳文化,故而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神性,永遠是一種文明成就所以能夠成立的根本。並且,越是神性具足的文明成就,越具有更為長遠的生命力,更為廣大之影響力。而儒家學說之生命力,正在於它有了道家文化作依託,從而成為神傳文明在人間之延續,這一點,北宋大儒邵雍其人其學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 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著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其中一個名字已不可辨識,據說這是因為歷代來到碑前觀瞻的人們都因為緬懷與敬仰,不禁會用手指摩挲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碑字竟被磨去,且沉沉凹陷下去,這個名字就是包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