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教授哈佛開「六四」課 展示血衣震驚學生

人氣 4273

【大紀元2016年06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史軒之綜合報導)華裔女教授何曉清(Rowena Xiaoqing He)十幾年來一直從事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的研究與歷史教學。2010年,她在哈佛大學開設了一門關於「六四」的課程,成為世界首例。她的課堂和研究受到很多海外學者與媒體的讚譽。在「六四」27周年之際,她接受了《紐約時報》專訪,說開設此課程是因不了解「六四」,就無法了解今日中國,並談到授課中,查看哈佛圖書館裡收藏的「六四」血衣和坦克碾人照令學生們備受震撼。

《紐約時報》報導,何曉清2010年首次在哈佛大學本科新生中,開設了一門名為「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的課程,以六四事件及其後對中國的影響為內容,此後連續5年教授這門課程。她曾連續3年獲得哈佛傑出教學證書。2015年,她被佛蒙特州聖邁克爾學院(St. Michael’s College)聘用,繼續開設這門課程。

在課上,何曉清領著學生們討論學術文獻,查閱「六四」當年的原始資料,並翻看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的28箱「天安門檔案」,還邀請「六四」親歷者在課上講述他們當年的經歷。每一年學期結束後,她與學生們會組織一場公開研討會,以學術論文與各種藝術形式來展示自己所學,並紀念「六四」。學生們的論文和藝術表演,不但讓這門課聞名於哈佛校園,還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校園主要刊物,如《Harvard Magazine》、《Harvard Crimson》和《Harvard Gazette》等都曾介紹這門課。哈佛的「新生課程目錄」,連續兩年都以「六四」課程的照片作為封面。何曉清的課堂與研究,成為海外「六四」研究的一個中心,受到眾多海外學者及媒體的支持和讚譽,同時也讓她成為海外所謂「愛國」青年的攻擊目標。

何曉清70年代初生於廣東,2002年和2008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分別獲碩士與博士學位,2008至2010年,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師從政治學教授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及歷史學家高德曼(Merle Goldman),後在哈佛教授「六四」課程。2014年,她出版了《天安門流亡:中國民主抗爭的呼聲》,目前正專註於完成有關後89中國學生民族主義的根源與發展的書稿。

在「六四」27周年之際,《紐約時報》通過電話和郵件對何曉清進行了專訪。

「不了解『六四』 就無法了解今日中國」

何曉清在受訪中談到,一群外國記者以旁觀者身份見證了當年的六四事件,至今談起當時的經歷依然十分動情。她說,那一刻讓人覺得「六四情結是普世的,89精神是普世的」,「人類對自由的渴望、對真相的追求和對公義的堅持」是無國界的,而「六四鎮壓突破了人性的共同底線」。

何曉清表示,她在書中提到,他們那一代人是「在理想主義氛圍下成長起來的」,當年大家走上街頭,不是出於仇恨或絕望,而是因為愛,因為希望,甚至是對當局的信任。80年代的知識分子擁有憂患意識、歷史責任感和對體制內改良的信心,一夜之間卻遭到血淋淋的鎮壓。

她說,「我們與中國社會一起,帶著這個從未被治癒的傷口走到今天」。正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說,人類同強權的抗爭就是記憶同遺忘的抗爭。「六四」是個分水嶺,是後來中國犬儒主義、物質主義、民族主義等社會主要問題的根源。她表示,不了解六四事件,就無法了解今天的中國。

中國人被中共歪理迷惑 何曉清:以事實說話

何曉清表示,由於中共當局的刻意掩蓋,20多年來,89這段歷史變得模糊不清。一邊是倖存者、受難家屬、歷史學家、學者、參與者的版本;一邊是掌握話語權的中共官方所打造的版本。

何曉清說,她在教學中明顯感到,對「六四」的爭論不僅僅是事實之爭,更重要的是價值之爭。前者比較直截了當,面對那麼多的人證物證,事實難以掩蓋。但「六四」之後,中共政權為軍事鎮壓進行種種辯護,使很多新一代年輕人認同了中共的歪理,失去了常識,那種「為了經濟發展、國家強大就可以犧牲人生命」的謬論,在大多數美國長大的孩子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而在很多中國人看來,卻變得理所當然。

面對這些挑戰,何曉清表示,除了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自由的討論空間外,她還強調「每個細節都有根有據」。例如,有說法稱「天安門廣場沒有打死一個人」,因而否認「天安門大屠殺」,一名學生就翻譯和分析了丁子霖《尋訪六四死難者名單》中的一個章節,內容講述一名遇難者在天安門旗杆下被殺害,讓歷史事實來說話。

「六四」血衣、坦克碾人照震撼哈佛學生

何曉清說,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的28箱六四檔案,包括當年大陸的報紙雜誌,校園大字報以及不同省份遊行的照片。她首次帶學生去看檔案時,那些箱子因20多年都無人打開過,全是灰塵,真是叫「塵封」啊。

在打開裝有血衣的箱子前,她問學生們願不願意自己打開。他們用敬畏的眼神看了看箱子,繼而以孩子般的目光看著她,全體沉默不語。從她打開箱子,打開第一個、第二個塑料袋,拿出血衣,直到她翻譯邊上的字條,平日一秒都不願安靜的他們,此刻卻一直一言不發。這件血衣屬於一位在北京木樨地倒下的北大研究生旁邊重傷的同學。

沉默了好一會兒,終於有學生小聲問何曉清:「他還活著嗎?」她說,不知道,不過她相信,將血衣送出國外的人當時一定是冒著「極大的危險」,希望人們有一天會珍視這些物證,讓世界記住這段歷史,「讓中國人的血不會白流」。

圖書館六四檔案中有數箱照片,其中坦克碾人的系列照片專門放在了一起。何曉清事先會提醒學生,看之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好幾次有學生看了照片感到不適。一次,一名平時很細心的學生在看照片過程中,突然撒手離開了,令何曉清有些不解。

後來,這名學生在期末論文中特地提起此事。他說,起初看到學生遊行的照片都是充滿希望的,之後一下看到他們被鎮壓的照片,一個學生的臉被打得血肉模糊,令他無法忍受。他說,當年這些學生也和他們一樣年輕。何曉清認為,當孩子們親見這些實物時,他們對「六四」的認識,不是一兩句「我們要經濟發展,所以要鎮壓」的論調就可以打發的。#

責任編輯:黃小渝

相關新聞
胡錦濤與胡啟立在2011年有關六四的對話
【翻墻必看】傳胡錦濤曾當面回應胡啟立六四問題
「說出真相 拒絕遺忘」 舊金山中國城悼六四死難者
組圖:洛杉磯燭光紀念「六四」27周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