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華埠獨居老人多 最難熬的是寂寞

網上視頻引發社區人士熱議

人氣: 15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07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日前,在「拯救唐人街」臉書上傳出一則視頻,一名八旬老婦人每晚在華埠街頭,翻檢堆積在麵包店前的垃圾袋,從中尋找還能食用的麵包……短片經過分享後,讓不少看過短片的人感到心酸,獨居老人議題再度被社會大眾熱烈討論。

視頻中,名為伍錦先 (King-Sim Ng,音譯)的老人,1970年代在唐人街的製衣廠打工,還曾在社區中心學英文,老伴於1985年過世後,她獨自一人住在唐人街。去年冬天的某晚,Mantai Chow拍下她在勿街某麵包店前,從垃圾袋中翻檢出100個扔掉的麵包,她把弄濕不能吃的麵包拿到哥倫布公園草叢中「餵松鼠」,又把個別沒有弄濕、能吃的麵包分享給其他的老人,而每晚10點,她會在勿街某個角落,等候朋友下班後帶給她一些打包的魚。直到今年2月份,伍錦先突然消失,朋友等她不見,四處尋她,才聽說老人過馬路被車碰到。

華埠獨居老人的現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獨居婦女多,隨著年輕一代搬離華埠,老人大多選擇獨自在華埠生活。圖為老人們在華埠哥倫布公園打牌。
華埠獨居老人的現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獨居婦女多,隨著年輕一代搬離華埠,老人大多選擇獨自在華埠生活。圖為老人們在華埠哥倫布公園打牌。(蔡溶/大紀元)

「我認得伍老太太,她的子女間中有探望她。她被撞的不重,已經回家了。」社區人士陳家齡說,華埠獨居老人的現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獨居婦女多, 隨著年輕一代搬離華埠,老人大多選擇獨自在華埠生活,在美國這種現代社會,一般人一退休,生活圈子只剩下自己的家庭,老伴一過世,就真的成了一個孤獨老人,最大的困境不是一日三餐,而是孤獨,還有生死問題,他們需要社區更多的關注。

華埠獨居老人的現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獨居婦女多,隨著年輕一代搬離華埠,老人大多選擇獨自在華埠生活。圖為老人們在華埠哥倫布公園打牌。
華埠獨居老人的現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獨居婦女多,隨著年輕一代搬離華埠,老人大多選擇獨自在華埠生活。圖為老人們在華埠哥倫布公園打牌。(蔡溶/大紀元)

「獨居老人的問題不是兒女的錯,不是政府的錯,只能說是社會的錯。」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說,他經手了很多獨居老人的案例,很多情況下,子女非不孝,實是有苦難言。

每天到聯成公所「玩耍」的老人們中,有不少就是獨居老人。70多歲的蘇太太說,她有一個女兒在明州,但她不想到女兒家住,寧願在唐人街租屋獨居,因為女兒女婿居住的地方沒有唐人街,出門要開車,年輕人白天都要上班,她想找個人聊天都難。他鄉再好,離兒女再近,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裡有她熟悉的街坊鄰居,分分鐘都可以找個華人聊天,這才是她熟悉的生活,「女兒一個月兩次電話問候,就知足矣。」

最怕到養老院 孤獨感殺人

「老人在美國有政府照顧,低收入老人有醫療保險、白卡、社安金,還有糧食券等福利待遇,老人中心一元一餐飯,只要有地方住,老人的開銷很低。很少在美國工作了數十年的老人會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趙文笙說。

陳家齡也說,華埠很多老人拾荒,多是為了讓自己有生活目標,或者勤儉節約慣了,拾荒成為一些獨居老人的生活型態。只要身體狀況好,老人都喜歡出來,「馬路生活」填補的是寂寞。

相較於中國人重視倫理孝道、家庭關係緊密的社會,美國家庭的子女並不承擔照顧父母老年安養的責任,取而代之的是寄託給看護者或者是養老院照顧。中華公所主席蕭貴源說,媳婦或兒女一來因為要照顧小孩,往往自顧不暇,沒時間陪伴父母,二來他們未必比護理或社工盡職,不怕髒,不怕累,照顧老人到生命的盡頭。

對於獨居老人來說,「孤獨感」是最大敵人。獨居華埠勿街的劉太太說,隨著雙腿膝蓋越來越僵硬,她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困在家中。但儘管上下樓力不從心,她還不想搬到養老院,因為捨不得小區熟悉的環境和便利的生活服務,「唐人街的老人,十個有八個都跟我差不多。」

阿牛叔的例子

邁入老齡化的華埠,很多老人擔憂自己會遇上「孤獨死亡」的問題,他們害怕發生死時沒人陪伴身旁、死後才被發現的窘境,如何協助獨居老人建立自己的社交活動圈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趙文笙舉了阿牛叔的例子。阿牛叔的子女和老伴都住在德州,他卻執意一個人住在紐約唐人街,成為「獨居老人」。「阿牛的女兒在德州開餐館,阿牛在德州時,每天早上女兒開車帶他到餐館,晚上打烊了才帶他回家,簡直跟坐牢一樣。20年前他跟朋友到紐約唐人街,一來就不想走了。」

阿牛叔在唐人街樂不思蜀,每天早上到聯成公所看報紙,中午買一份他喜歡吃的雞翅飯,「他的胃口很好,只是腿腳不便,晚上去附近的會館打打麻將,生活無憂。」趙文笙說,阿牛叔看到唐人街甚麼都有,很容易找到生活樂趣,就不肯走了。

幾年前,趙文笙勸他留一萬元放到殯儀館,以便百年之後料理後事。 阿牛叔同意了,他的兒子也授權趙文笙為其醫療代理人,一旦阿牛叔生病,趙文笙可以替他做醫療決定。今年1月,84歲高齡的阿牛叔在老人院壽終正寢,聯成公所通過五福殯儀館替他做好一套程式,將他的遺體送回德州,由他子女將其安葬。

「遠親不如近鄰,遠水不解渴,退而求其次,」趙文笙說,很多老人有困難不求助兒女,也不抱怨兒女沒有孝心,可是他們有困難時,也不要害怕向社會福利機構構求助,或者向社區機構求助。他建議老人做好後事安排,家中電話留給關係親近的人,保持互動,一則減少獨居老人對社會的疏離與冷漠,二則避免發生問題時沒人陪伴身旁的窘境。

每個人都會老 一句關心變開心

除了物質與金錢的供應之外,其實對老人而言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健康良藥,就是與親人的互動。

中華公所主席蕭貴源說,可以理解現代人的生活負擔越來越重,或許子女有其生活上的難為之處,但換個角度來看待獨居老人的問題,就如同忙於工作的父母親會不忍年幼的小孩獨自一人在家,仍會努力挪出時間陪伴小孩成長。同樣地,長大後的子女若能以同理心對自己漸漸年老的父母,哪怕每天一通電話,簡單的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都可以讓老人如同吃了山珍海味,心情愉悅。◇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