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香港中國舞大賽選手:參賽讓自己突破提高

台灣選手尹靖丹正在加強練習,期待能在香港舉辦的第七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亞太區初賽時有卓越的成績。(戴德蔓/大紀元)

人氣: 11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戴德蔓台灣報導)由新唐人電視台主辦的第七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8月1日將在香港旺角的麥花臣場館舉辦亞太區初賽,儘管梁振英政府一再干擾大賽場地,但即將赴港參賽的台灣選手不為所動,個個加緊練習,除了期盼在國際舞台上爭取好成績外,更希望將中華文化的寶—中國古典舞,透過國際比賽平台,讓全世界都認識中國舞的美好,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盡心力。

「沒學舞之前,不知什麼叫面帶微笑,我看人,人家都以為我在瞪她。」目前就讀台灣雲林縣立蔦松國中飛天藝術實驗機構高三的參賽選手尹靖丹談到,學習中國古典舞帶給她的改變。

來到有美國飛天藝術大學全力支援專業師資的蔦松國中飛天藝術實驗機構之前,原本想要報考音樂班,因緣際會看了神韻藝術團在台灣的演出,尹靖丹被神韻演員展現在舞台上的風采深深吸引,「只要看他們的肢體、一個眼神,不用言語,就知道他們想要表達什麼。」

2014年10月10日,新唐人電視台主辦的第六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初賽在紐約曼哈頓翠貝卡表演藝術中心(Tribeca Performing Arts Center)進行,圖為少年女子組選手尹靖丹初賽瞬間。(戴兵/大紀元)

「我也想要跟神韻演員一樣。」就這樣,尹靖丹棄樂從舞,至今已經學舞5年,原本不太懂得如何笑,因為學舞漸漸擺脫酷酷的一號表情,「跳舞就是要表現美的東西給觀眾,你就一定要笑,之前笑起來就很不自然,慢慢就去聽音樂,想像表現舞蹈的那個意境,你就會從心底發出微笑了!」尹靖丹笑著說。

時下大部分年輕人整天追逐新科技,生活上又備受父母呵護,宛如溫室花朵,受不了挫折,抗壓性差,所以總被冠上「草莓族」、「水蜜桃族」稱號,意味外表光鮮亮麗,一施壓就成一團泥。但尹靖丹一點也不「草莓」,為了克服彈跳力不是那麼好的先天不足,她比別人更下苦功。

「每天給自己定個數量,你只要一天不跳,隔天就又沒感覺了,所以就要堅持,原本以為超困難的,想說怎麼可能每天這樣堅持下去?又要上課、又要排練,可是當你完成自以為做不到的任務後,真的很有成就感。」

不過學舞過程總不會一帆風順,有陣子學到一個瓶頸,尹靖丹就想說,「還有更輕鬆的,我為什麼要學這麼累?」在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後,她豁然開朗地說:「為了自己的安逸,就想要放棄,忘了當初選擇跳中國古典舞這條路背後的意義,就是要帶給觀眾更好的東西,不能自私地只想到自己。」

這次是尹靖丹第二次參加「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每次參賽都會有不一樣的突破。」會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她說:「可能之前不穩定的動作,因為參賽有壓力,可以把動作練得更好,也想讓觀眾看到最好的一面,而且也可以從別的參賽者身上看到差距,比如他們完成我做不到的動作,回來後在跳同一個動作就會想到那位參賽者,讓自己有一個效仿的目標。」

說到這,尹靖丹提到,2014年首次到美國參加第六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來自神韻藝術團的參賽選手林孝紘以《心中的蓮》榮獲得那屆青年女子組金獎之一,「當時林孝紘表現的境界,真的讓我感覺,真的看到了天國世界。」心中除了感動外,在國際平台上,尹靖丹也看到了自己與其他選手的實力差距,回到台灣後,她更加鞭策自己。

中國古典舞包含身韻、身法、技巧三部分,技巧透過苦練也許可以掌握,但中國舞獨特的身韻、身法卻不是一蹴可幾,那是文化內涵所淬煉出的獨特韻味,不同的人表現出來也會有不同,這也是尹靖丹認為學習中國古典舞至今最難的部分。

「之前參賽跳過表現江南女子拿著傘,在雨中快樂漫步的劇目,動作技巧都到位了,可是老師說看不出有在雨中快樂散步愉快的感覺。」平時一般人也不會拿著傘在雨中跳舞,尹靖丹正苦惱該如何揣摩那種心境時,剛好放假回家,遇到下雨天,整個情境都一樣,於是尹靖丹拿著傘在自家陽台上開心淋雨跳舞,盡情感受雨中快樂漫步的感覺。

為了挑戰自己,以前選得都是較慢、較柔、比較強調意境的劇目,這次尹靖丹選了表現人物的劇目《西施》,她說,最大的難度不僅要表現西施沉魚落雁的美貌與溫柔婉約,更要將西施為協助越王句踐完成復國大業,背負使命獨自前往吳國,一去兮不復還的心境刻畫到位。

尹靖丹說,為了揣摩表演的人物,她都會研讀相關的歷史資料、詩詞,讓自己在舞台上演誰像誰,最後不管比賽成績如何,自己也在參賽過程中受益,除了技術提高外,下了舞台,這些扮演的人物,他們的忠孝節義的事蹟也會影響她平時的待人處事。

最後,她非常期待8月1日在香港的第七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亞太區初賽,盼能與亞太區的中國舞好手在香港以舞會友。#

責任編輯:楊亦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