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蔡倫與造紙術(上)

文/古春秋

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巴黎,此圖為搗碎竹材。(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32
【字號】    
   標籤: tags: ,

漢代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項成就就是造紙術。直到今天,紙依然是日常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為數不多的使用了近兩千年而沒有被淘汰的偉大發明。

今天,人們公認東漢初期的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首度採用麻頭、樹皮、破布之類低廉而常見的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書寫用的紙張。晉代對蔡倫造紙術改進後,造紙成本進一步降低,紙張開始正式取代竹簡成為書寫記錄的材料,最終隨著絲綢之路遠走西域,深刻影響人類文明的腳步。

古代的書寫材料

人類最早的記事方法是結繩記事。中華文明歷史悠久,黃帝時倉頡造字。最初的文字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叫甲骨文。殷商和西周時代,人們把文字鑄刻在鐘、鼎、盂、壺等青銅器的內壁或底部,或在石頭上刻字,這就是通常說的鐘鼎文、石鼓文。但是,甲骨、石頭比較堅硬,難以刻寫,也不便攜帶。到了春秋末期,人們開始用「簡牘」代替龜甲和獸骨。(「簡」是竹片,「牘」是木片。)

甲骨文的故事 專訪大師董作賓之子董敏
龜甲的拓片(翻攝:鍾元/大紀元)

將竹簡或木簡用繩子串連起來就叫「一策」或「一冊」。簡的長度不等,最長的達三尺,短的五寸。人們寫信,往往用一尺長的簡,所以後來把信稱為「尺牘」。每根簡上寫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二十來個字,少的一兩個字。寫一篇文章可能需要很多片簡牘。簡牘相比龜甲、獸骨已經輕便許多了,但仍然笨重。

戰國時宋國的思想家惠施著作多,立論新奇,善於辯論,常應邀外出講學,隨身攜帶的書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據記載,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竹簡公文,重達一百二十斤(秦制)。兩漢時,以辭令見稱的文學家東方朔向漢武帝寫了個奏章,用了三千根竹簡。進呈皇帝時由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抬進宮去,漢武帝看了兩個月才看完。這樣多的竹簡冊,存放、運輸都很麻煩。如果編簡的牛皮帶斷了,竹片散亂,前後次序顛倒更是麻煩事。書寫的文件多了,其所使用的簡牘數量既多且重,人們往往用「汗馬牛」、「充棟宇」來形容其沉重和數量龐大,形成了「汗牛充棟」的成語。

Ope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bamboo slips.
竹簡(shutterstock)

當時也有人用絹帛做書寫材料,《墨子》一書有「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的記載。但是絹帛價格昂貴,一般人用不起。孔子就有「貧不及素」的說法。這裏的「素」指的就是絹帛。漢代一匹絹帛(長約十多米,寬不及一米)的價格就相當於七百二十斤大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層薄絲綿,把這一層剝下來晾乾,可用來寫字。這種漂絮的副產物品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或方絮。

「縑帛」,「縑」是雙色的淡黃色的絹,「帛」為絲織物的總稱。縑帛就是一種絲織品,可以剪裁,縫製衣服,也能在上面寫字、繪畫。寫在絲織品上的文字,稱為「帛書」。

《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下系帛書。」縑帛柔軟光滑,可折可捲,運筆順暢,書寫方便,重量輕,便於搬運,易於傳播。但是,縑帛價格昂貴,一般人無力使用。作為文字載體,縑帛不具備普及和推廣的條件。

縑帛的製作是把蠶繭煮過,放在竹蓆上,浸泡在河水裏,再將蠶繭沖洗打爛,曬乾即成。用帛來寫字,字寫好後捲起來,成為一「卷」。這種絲帛造的紙,由於原料有限,產量不多,價錢也高。

由於竹、帛是作為記錄和書寫用具來使用的,「竹帛」兩字幾乎成了書籍或歷史的代名詞,「功垂竹帛」的說法就是從這裡來的。

紙與帋

目前學術界認為,蔡倫改進造紙術前,中國已有「紙」這個字。由於中國一早就有「紙」字,這對後人的認知造成一些混淆,有人誤將蔡倫所造的「帋」和蔡倫之前所用的「紙」混為一談。

「紙」在中國古代是甚麼意思呢?據東漢劉熙(或又作劉熹)所撰《釋名》,紙,砥也,平滑如砥石也。這就是說,所謂「紙」,是指一種像磨刀石一樣平滑的材料。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談到「紙」的來源說,紙從「糸」旁,也就是「絲」旁。這顯示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

唐代徐堅編集的《初學記》稱,古者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之,名曰幡紙,故其字從糸。至後漢,蔡倫剉故布(破舊的布)擣抄作帋,其字從巾。

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撰《古今字詁》巾部云:紙今帋。這個「帋」字從巾字旁,這是蔡倫為了區別他所造的「帋」而創造了的字。

《天工開物》所載中國古代造紙術流程,此圖為斬竹漂塘。(公有領域)

這些典籍顯示,蔡倫之前的「紙」主要是指縑、帛等柔性的書寫載體。蔡倫用樹皮及敝布、魚網所造的紙,被蔡倫稱為「帋」。但蔡倫的造紙術流傳下來了,他所創造的「帋」字卻沒有流行起來,後來的人們依然用「紙」字指稱按照蔡倫的造紙術所製造的紙。

關於「赫蹄」紙的記載在《漢書趙皇后傳》可見。據二世紀末東漢學者應邵解釋,赫蹄是一種用絲綿做成的薄紙。

應邵字仲遠,是汝南南頓人(今河南項城西南)。應邵少時篤學,博覽群書,獻帝時任泰山太守。獻帝初,舊章湮沒,書籍罕存,他編集所聞,著《漢官儀》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為他所訂立。他還著有《風俗通義》三十卷、《漢書集音義》(今佚)等書。

蔡倫的造意

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清朝繪製的蔡倫,造紙業所供奉的祖師像。(公有領域)

東漢學者劉珍、延篤等撰寫的官修史書《東觀漢紀》卷二十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為中常侍,有才學,盡忠重慎。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

其他晉、唐、宋人筆記,例如晉張華《博物誌》,唐徐堅《初學記》,宋歐陽詢《藝文類聚》,唐白居易《白氏六帖》及唐虞世南《北堂書鈔》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蔡倫,字敬仲。生於公元62年,卒於公元121年,是東漢桂陽郡(即今湖南省耒陽市)人。

清末民國初年著名學者章太炎曾經說:「湖南人士,始後漢桂陽蔡倫。倫誠宦者,然史稱其才學,校讎經典,倫實監理,斯故弘恭,史游之次。又始造樹膚魚網為紙,中夏文化升降之蹟,倫有力焉。」

《天工開物》所載中國古代造紙術流程,此圖為煮楻足火。(公有領域)

弘恭(?~前47年)是江蘇沛縣人,漢宣帝時的宦官,因懂得國家法令及歷史等文化,得到漢宣帝的賞識,被封為中書令。

史游是漢元帝時的宦官,任黃門令,官秩六百石,掌管衙中眾宦官。精字學,工書法。約在公元前40年以隸書草寫成《急就章》一篇。文曰:「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後人稱其書體為章草。

章太炎說蔡倫與弘恭、史游一樣,都是宦官出身。但是,歷史上記載蔡倫富有才學,曾經主持經典的校讎,還始創用樹皮和魚網造紙,此舉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頗為巨大的功績。

蔡倫十三歲時,皇宮派人來家鄉徵選宦官。東漢章帝劉炟建初中期,蔡倫十八歲,當上了「小黃門」,這是漢朝太監中較低級的職務。

按漢朝的制度,宦員每旬(十天)有一天休息,這是士大夫們互相交流、聯絡感情的時候。可蔡倫每逢此時卻閉門,謝絕賓客,不與同僚往來。這個時候,蔡倫去做甚麼呢?

據《後漢書》記載:「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暴體田野。後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東觀漢紀》卷二十也有相同記載:「蔡倫……為中常侍,有才學,盡忠重慎。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客,曝體田野。」

這些記載是說,蔡倫才學出眾,做事盡心盡力,敦厚謹慎,敢於忠言直諫,對皇帝施政得失有所匡弼。在宦官輪休的日子,他或者閉門謝客,或者深入田間,考察農耕,增長見聞。這樣,蔡倫的見識和學問與日俱增,越來越受皇帝賞識。@*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蔡倫(公元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人。他於東漢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受封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舖鎮)。
  • 在紙張出現以前,人類曾使用石頭、樹葉、樹皮、獸皮、獸骨、紡織品等書寫,有的來源有限,有的笨重,有的昂貴,有的不易存放,均非理想的材料。為因應時代的需要,造紙術於焉產生,為文明進步帶來的種種便利,而這大多歸功於古代著名的造紙技術專家-蔡倫。
  • 【大紀元11月2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日電)新華社今天報導,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四大發明之一的蔡倫造紙術,在現代工業文明衝擊下卻依然在中國雲南省傣族村寨流行。此地所生產的紙張,用途包括捆鈔票和包茶葉。
  • (大紀元記者曾漢東台灣宜蘭報導)樹木在寒冷冬天飄然落下一身彩衣,準備進行冬眠。在這樣的浪漫季節,正是大部分植物進行修剪理容的好時機!究竟要如何幫樹木進行修枝?修枝對樹木的影響是什麼?而修枝後的枝條又可如何利用呢?
  • 正史《後漢書》記載,東漢的蔡倫,永平末年被閹割入宮,擔任宦官,參與機要之事。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