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蔡倫與造紙術(下)

文/古春秋

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巴黎,此圖為掛晾。(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15
【字號】    
   標籤: tags: ,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蔡倫被任命兼職尚方令。「尚方」是皇家手工工場,「尚方令」掌管著皇室金庫和宮廷內部事務,是少府所屬的重要部門,專門為皇室製造御用器物,擁有雄厚財力和權勢,有全國選拔優秀工匠的權力。蔡倫受命為尚方主管,負責監製御用器械和寶劍等。

在此期間,蔡倫在工藝技術及對此類事物管理的才華充分得到發揮,他經常與工匠們一起幹活,鑽研技術問題。在他的督導下,尚方製出的產品樣樣工藝精湛,質量上乘,「莫不精工堅密」,成為後世仿效的寶物。

東漢文化發達,學生眾多,迫切需要更加廉價的書寫工具。蔡倫喜歡讀書寫字,深知讀書人的困難和需求,縑帛價格太貴,絲絮做的紙也不好用,竹簡不貴,但很笨重。

蔡倫於是想用普通廉價的材料造紙,造出普通人也用得起的書寫物品。有一次皇帝召見蔡倫,詢問尚方的事情。蔡倫說,如能讓更多的人讀書,國家就會更加繁榮昌盛。他說自己正在試驗製造廉價的紙以方便讀書人,皇帝非常贊成,還撥給他試驗費用。

《天工開物》所載中國古代造紙術流程,此圖為蕩料入簾。(公有領域)

蔡倫發明用麻頭、破布、樹皮和魚網等作原料造紙,特別是利用樹皮作原料。蔡倫造紙的基本工序是先把原料洗滌後切斷,經浸漬漚制,其間採用加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再反覆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製成紙漿,然後用細簾子撈取紙漿,漏去水分,晾乾,揭下壓平研光,成為紙張。用這種方法造出的紙,表面細緻、光滑、書寫性能好,顏色潔白,長期保存不回色腐爛,又輕又薄又耐用,正是蔡倫要的理想書寫材料。

公元105年(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把這一成果向朝廷奏報,漢和帝十分稱讚,並通令全國推廣這種造紙術工藝,各地也學會用植物纖維造紙,大大方便了讀書、寫字的使用。

《天工開物》所載中國古代造紙術流程,此圖為覆簾壓紙。(公有領域)

漢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8年),蔡倫因功績突出,被「封為龍亭侯,邑三百戶」。龍亭是河南的一個縣,位於現在開封市西北。稍後,蔡倫又被任命為「長樂太僕」,位列九卿之一。

蔡倫的造紙術是近代木漿製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廣闊的途徑。現代造紙技術發達,以機器代替人工,但造紙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與蔡倫在1900年前的造紙術基本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蔡倫以後,別人不斷對其造紙術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未年),山東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只是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沒有被記載下來。當時的書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紙,這說明,在東漢末年,中國的造紙技術已經很高超。

公元二世紀到四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品質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例也越來越大,越來越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

造紙術的傳播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蔡倫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美國科學家麥克‧哈特撰寫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位於我們熟知的哥倫布和愛因斯坦之前。

2007年11月,美國《時代》周刊公布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蔡倫榜上有名。周刊介紹說:「蔡倫是中國古代一名太監,他曾在昂貴的絲綢和竹板上書寫過,但是,他發明了造紙術,用樹皮、魚網和竹子等壓製成紙。」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各種途徑傳到世界各地。

1568年喬斯特安曼所繪的製紙匠(公有領域)

秦漢的交趾、九真、日南3個郡均在今越南境內。越南得到造紙技術較早,在公元三世紀之前,產地主要在今越南河東省清華縣,但產量不多。根據記載,公元284年大秦(今越南)向中國進獻3萬張密香紙。

公元384年,東晉太元九年,有一位和尚摩罹難陀奉旨從山東煙台揚帆過海前往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傳教,他的隨從中有人懂得造紙術,百濟王把他們奉為上賓,請他們傳授造紙術,從此朝鮮半島開始有了造紙業。

公元610年,高麗國王派高僧曇徵過海到日本,他大力宣傳紙張的好處,當時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就在離宮不遠處龍田川河岸設立造紙作坊,從此日本有了第一座造紙工廠。

公元750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軍打敗石國。高仙芝原是高麗人(朝鮮族),年幼隨父來中國。他勇猛善戰,屢建戰功,被提升為安西副都護。公元747年,石國小勃律王娶了吐蕃王女兒為妻後,隨同吐蕃王反唐,朝廷又派高仙芝領兵出討,大獲全勝,慘敗的石國向大食國求援。

公元751年大食國派大將齊亞德進攻唐朝邊境,高仙芝統率3萬唐軍與大食展開決戰,深入大食本土七百里。在緊要關頭,高仙芝部隊中有一少數民族首將突然反叛,形成與大食人合攻唐軍的態勢,唐軍戰死無數,被俘數千,大食軍也損失慘重。被俘唐軍中有會造紙的工匠,阿拉伯人靠他們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的第二大城市)建立了造紙廠,生產的紙張不僅供應當地居民,還是撒馬爾罕外貿商品。

在怛邏斯戰役中被俘的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的侄子杜環,後來輾轉歸國。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及中國工匠傳授阿拉伯人造紙術的史實。從此,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在許多中世紀阿拉伯旅行家的遊記中,都有關於撒馬爾罕出產優質紙品的記錄。

公元794年在新都城根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建立第二家造紙工廠。後在大馬士革(今敘利亞首都)開設第三家造紙廠。

此後,阿拉伯帝國的一切政府文書、檔案均書寫在紙製品上。

公元900年阿拉伯人把造紙術傳入埃及,亞歷山大城開辦起非洲第一家造紙工廠。公元1100年在非洲西北角的摩洛哥費斯城建立造紙場。公元十世紀的印度突厥首領率領伊斯籣教徒軍隊侵入印度,帶入造紙術。

至十一世紀,歐洲各國發動十字軍東征,攻打伊斯蘭教國家,這場延續數十年的宗教戰爭,使西歐的英、法、日耳曼、意大利等地區人士見識到東方的豐富資產及重要的造紙技術。

在歐洲,第一個造紙工場是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於公元1150年在薩狄瓦城建立起來的。

西西里國王羅傑一世(公有領域)

在意大利的博物館中,至今還保留著西西里國王羅傑一世於1109年書寫的一幅詔書,詔書用的紙就是阿拉伯人生產的。在當時的歐洲,能夠使用阿拉伯人製造的紙張被視為一種奢侈的行為。由於紙的造價昂貴,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國王菲特烈二世曾在1221年下令禁止使用紙書寫官方文件。

中國造紙術傳人歐洲前,歐洲人曾用羊皮進行文字記錄工作。在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三百多張羊皮,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的傳播。造紙術的西傳,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

公元1276年,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蒙地法諾地區建起該國第一家生產麻紙的造紙場。英格蘭公元1460年出現過一家小造紙作坊,但英皇認為破布是不祥之物,下令關閉該作坊。直至公元1494年,英國才興建第一家造紙場。

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巴黎,此圖為晾乾紙。(公有領域)

此後不久,歐洲人開始改良造紙技術,但直至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還只能達到中國宋代的水平。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

歐洲人於公元1575年把造紙方法傳播到美洲。公元1690年在美國費城建有造紙場,這距離蔡倫造紙術誕生已整整晚了1,585年。@*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蔡倫(公元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人。他於東漢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受封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舖鎮)。
  • 在紙張出現以前,人類曾使用石頭、樹葉、樹皮、獸皮、獸骨、紡織品等書寫,有的來源有限,有的笨重,有的昂貴,有的不易存放,均非理想的材料。為因應時代的需要,造紙術於焉產生,為文明進步帶來的種種便利,而這大多歸功於古代著名的造紙技術專家-蔡倫。
  • 【大紀元11月2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日電)新華社今天報導,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四大發明之一的蔡倫造紙術,在現代工業文明衝擊下卻依然在中國雲南省傣族村寨流行。此地所生產的紙張,用途包括捆鈔票和包茶葉。
  • (大紀元記者曾漢東台灣宜蘭報導)樹木在寒冷冬天飄然落下一身彩衣,準備進行冬眠。在這樣的浪漫季節,正是大部分植物進行修剪理容的好時機!究竟要如何幫樹木進行修枝?修枝對樹木的影響是什麼?而修枝後的枝條又可如何利用呢?
  • 正史《後漢書》記載,東漢的蔡倫,永平末年被閹割入宮,擔任宦官,參與機要之事。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