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形神皆備畫勁松

作者:鄭重
中國畫(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

五代梁朝,傑出畫家荊浩未成名時,曾在山西太行山區過著隱居生活。他整天訪幽探勝,遊山逛水,是為了觀察自然萬象,學習作畫。

有一次,他信步來到一個幽深寂靜的山谷裡,發現了一片茂密的松林。那些古松,姿態各異:有的盤根錯節,倒掛於絕壁;有的挺立沖天,盎然有生機。一片鬱鬱蒼蒼,令人目不暇接。荊浩見景,心曠神怡。從此,他天天帶著筆墨紙硯,來此處畫松。日積月累,竟畫了幾萬株。

翌年,春暖花開。荊浩興起,又帶著畫具,到山谷去畫松,半路遇到一個衣著簡樸、鶴髮童顏的老叟。老叟笑容滿面地和荊浩搭話,問他是否又來作畫?荊浩年輕氣盛,見老叟的衣著,像是僻野村老,便顯露出一副厭煩的樣子。老叟並不生氣,又問他:「你可知畫法?」荊浩見老叟出言不遜,益發不快,氣沖沖地說:「畫畫兒嘛,畫得像就好。」老叟仍不生氣,對荊浩說:「你天天到此臨摹山景,跋山涉水,風雨無阻,實在是精神可嘉。但作畫不能只求形似呀!畫者刻劃也,要抓住所繪對象的特徵,領悟其內蘊之妙,方能形神皆備,精巧入神。」荊浩聽了,頓開茅塞,忙問老人何方人氏,尊姓大名?那老叟笑而不答,一轉身,飄然而去,竟不見人影了!

荊浩大驚,後悔自己:只重衣冠藐視人。斥責自己卑下,有眼無珠!

老人到底是何方人物,無可考查。有人講:老人是神仙下凡,因見荊浩勤苦,是個可造之材,故特予點化。他講的確是至理。荊浩經過這一番指點,深受啟發,從此畫技大進,成為一代名家。@*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後來,人們就把智永所創造的這種練習毛筆字基本功的方法,叫做「永字八法」。
  • 梁武帝蕭衍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怕受拘束,就畫了兩條牛,掛在房裡,一條牛在水邊吃草,悠然自得;另一條牛嘴上帶著金籠頭,前面被人牽著籠頭走,後面被人用鞭子趕。牛的樣子,十分無奈。蕭衍知後,懂得其意,就不來勉強他出來做官了。
  • 吳道子拒收錢,說:「聽說將軍善舞劍,請表演一下,讓我看看您的英姿,這對於畫畫既有幫助,也可作為對我的酬勞了。」
  • 滿堂一片喝采聲,李白斟了兩大杯。敬一杯給張旭,兩人一飲而盡。朋友們賀道:你們倆,一個「詩仙」,一個「草聖」,祝你們:「字如勁草折不斷,詩似長河萬古流!」
  • 唐代書法家懷素和尚的狂草,繼承了張旭的風格並有所發展。懷素小時候,為了練習書法,曾用芭蕉葉當紙。
  • 戲曲《琵琶記》是元末高則誠根據民間故事《趙貞女與蔡二郎》改寫而成。高則誠改寫這個劇本,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其間,他不接待客人,也不外出遊玩,每天坐在家裡不停地寫劇本。
  • 他自己養蟲養鳥養魚,還種植花卉果木,時時觀察它們的特點,這樣拿筆作畫,就能用經濟的筆墨,把所畫的對象描繪得形神皆備。
  • 歐陽修奉旨,便認真閱讀《列傳》,讀畢,忽地長歎道:「宋公是我的前輩,同時我和他的許多看法又不盡相同,如果一意孤行,只按自己的意見去修改他人的著述,豈非無禮?」他決定一字不易。
  • 唐朝的魏徵說過:『兼聽則明』,作文吟詩,也應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切不可孤芳自賞,妄自尊大。
  • 司馬相如這次奉命作賦,深感責任重大。他原本就文思遲緩。為了把〈上林賦〉寫得更好,廣采博引,字斟句酌,倍加用心,費時半個多月,還只寫了個開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