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壤之歌

【經典名作中的秘密】超越生死的承諾

作者:文逸飛  
《禮記·檀弓》記載,孔子認為季札是吳國最熟悉禮樂制度的人,曾專程去看季札墓,並手書六字碑文:「延陵季子之墓。」圖為《孔子聖跡圖‧題季札墓》。(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5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季札是吳王壽夢的小兒子,他非常賢德,吳王曾想把王位跳過長子傳給他,但季札堅持不受;最後,季札被封在延陵這塊地方,人們尊稱他為「延陵季子」。

有一次,季札出使到晉國,路上順道拜訪了徐國,徐國國君很誠懇地招待他,季札十分感謝。

季札腰間佩帶著一把高貴的寶劍,徐國國君很是喜歡,心中想要,但忍著沒說出口。

季札察覺了,心想:「我現在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還需要這把寶劍襯托使者的身份;等我從晉國回來,一定把寶劍送給您,做為對您真摯友誼的答謝!」

經過漫長的旅程,季札順利完成了他的外交任務,終於要回國了。他再次路經徐國,準備將寶劍送給徐君,沒想到,徐君卻已過逝。

季札來到徐君的墓前,解下腰間的寶劍,親手掛在墓旁的樹上,轉身離開。

隨從人員驚訝地阻止:「徐國國君都已經死了,您這是要送給誰呀?何況您從來就沒說過要把寶劍送給他呀!」

季札說:「不是這樣的。當時我雖然沒有開口說,但心裡已經答應了,現在又怎能因為徐君死了就違背我心中的承諾呢?」

徐國人民知道了這件事,非常感動,他們為季札做了一首歌: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受封在延陵的季札先生啊,他沒忘記自己對老友的承諾,
解下了價值千金的寶劍啊,繫掛在墳前贈給徐君!

後人把這首歌稱為〈徐人歌〉

季札心中的承諾其實是沒有人知道的,徐君也已死去了,不會再需要這把寶劍;但是季札認為:「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背)吾心哉!」他看重自己的真念,不是把承諾當作人際間的應酬;這個簡單卻無比純淨的守信舉動,不但贏得了徐國百姓的敬重,更向世人展現了「真」與「信」的深刻內涵。@

《獨釣寒江雪》封面。(文津出版 提供)

選自《獨釣寒江雪──經典名作中的秘密》/文津出版
大紀元讀者購書優惠 https://goo.gl/27qA1k

責任編輯:芬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 一般人寫散文,喜歡運用能震撼人心的詞彙,且多富感性;而經濟學者寫雜文,喜歡用一般人難懂的術語,且多富理性。如果有人寫的文章既具散文風格,又有經濟觀念內涵,就我所知,很難找到這樣的作家。
  •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話,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 兄弟們都讚賞季札的高風亮節,都想傳位給他,但季札一次次拒絕,共三次讓位。
  • 堯帝,姓伊祁,號放勳。因封於唐地,故稱唐堯,亦稱「陶唐」。堯是他的謚號。堯生於丹陵,在母親尹侯國的家中長大。後來遷居於祁地,所以又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 古歌謠為散見於典籍中的上古逸詩,其辭簡短雋永,自然和韻,而未收於《詩經》。今所見者多錄於郭茂倩《樂府詩集》與清‧沈德潛《古詩源》中
  • 延陵季子將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季子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反而徐君已死,季子於是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徐人乃為之歌。
  • 「信」是人際關係的基石,歷代也流傳了許多典故,本系列文章將列舉成語中有關「信」的故事,讓我們看看古人對信的看法。
  • 觀章天亮的《笑談風雲》,其中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了歷史的風雲變換,同時展示出了古人的道德境界。古人對誠信的信守,似乎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不信我枚舉幾例,就足夠你瞠目唏噓的了。
  • 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名叫季札的人出使魯國,路過徐國。徐國的國君看上了季札身佩的寶劍,臉上露出了非常喜歡的表情,但礙於情面難於啟齒。季札本想把寶劍贈送,但出使魯國需要佩劍禮節,便在心裡許諾:等出使歸來,一定把劍贈送給徐國國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