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叔父教侄成材的典範

作者:程守信

家教珍事。(小玉/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8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東漢馬援,字文淵,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人。他的祖先是戰國時代的趙國將領趙奢,因為趙奢號馬服君,所以後來便以馬為姓。

馬援年僅十二,父親便去世了,但他卻從小就胸有大志。馬援開始時任郡督郵,因為同情所押送的囚徒,縱他逃走,以致自己也無法存身,流亡北方。他曾經對人說道:「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可見他的情操是多麼高潔。他後來以牧為生,最多時擁有馬牛羊等數千頭,穀數萬斛,成了個富人。

但是有一天,他卻忽然醒悟,嘆息道:「凡是積聚錢財產業貴在能施捨助人,否則的話,只能算作一個守財奴!」他將自已的所有財物全部散給窮人,自己仍穿著一身舊羊皮衣褲,沒有任何財產。從他的所作所為為來看,他確實稱得上是個奇人。

王莽時代他曾出來做官。任漢中太守。後來又依附割據隴西之地的隗囂,任綏德將軍。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他最終歸附了劉秀,屢建戰功。在劉秀手下,他曾任太守等職,建武十七年(41,被封為伏波將軍。因為征交趾有功,又被光武帝封為新息侯,並立銅柱,以表彰其功勞。他一生戎馬,曾在軍中立下豪言道:「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後來他果然實現自己的豪言,死於軍中

馬援自己為人嚴謹,生活儉約。他教育子侄:也要敦厚節儉,不妄言他人是非,要求很嚴格。

馬援有侄子馬嚴、馬敦,他們和馬援一樣,自小就失去了父親。他們的父親馬余,去世那年,馬嚴剛剛才七歲,馬敦年齡更小。正因如此,馬援平時十分注意對兩個侄子加以教育。當他遠在萬里之外的交趾作戰時,聽說在京居住的侄子喜歡譏議人物、評論好壞,他十分擔心,在繁忙的軍務中,抽出時間給侄子們寫了一封長信,諄諄告誡他們。信中說:「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指譏刺時政,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也!」他反覆叮囑侄子們:不要妄言人過,不要譏刺時政,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的。馬援身處當時的時代,深深懂得口能招來災禍,故才在信中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告誡侄子們慎言防禍。

接著,他又在信中舉當時的龍伯高和杜季良兩人為例,告誡侄子們應該如何去做。龍伯高當時任縣令,杜季良則任越騎司馬。馬援告誡侄子道: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妄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鵠:天鵝;鶩:野鴨;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馬援所舉龍伯高與杜季良兩人,都各有其優良品行,但馬援要求侄子學敦厚謙約的龍伯高,不願他們學豪俠好義的杜季良,實還隱含有一層敦厚謙約,足以明哲保身的意思在內。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不能說他沒有道理。

侄子馬嚴和馬敦,都很聽叔父馬援的教誨。馬嚴後來專心讀書,精通《左傳》等典籍,結交很多賢才,京城中人都十分器重他。遇到什麼事情,馬援還常常跟他商量,並把家事全都交給他。馬敦後來也很有名。馬援死後,馬嚴和馬敦兩兄弟移居到鉅下地方,京城一帶都知道他們的名聲,號為「鉅下二卿」。

後來,馬援之女做了皇后,馬嚴、馬敦兩人不僅沒有倚仗這位堂妹的勢力求官求利,反而更加閉門自守。馬嚴覺得這樣還難以完全避嫌隙,特意又向北方遷居,謝絕賓客往來。永平十五年(72,由於馬皇后下敕,馬嚴才移居洛陽。後來漢明帝劉莊召見他,十分嘆賞他的才學氣度,命他出來任職,他才開始步入仕途。侄子馬嚴和馬敦,無論做官和做人,都很高潔有名望。這全是叔父馬援對他們孜孜教誨的結果。

噫!像馬援這樣的叔父,堪稱典範,難得呀!

《後漢書馬援傳》、《後漢書馬嚴傳》)@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