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關係(11)

【文史】兩宋高僧往來 中日貿易繁盛 (上)

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10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907年,對日本影響深遠的大唐王朝走到了終點,隨之而來的是五代十國分裂時期。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並在十幾年後結束割據局面。宋朝繼續沿用唐朝的政治體制,文化也得以傳承,其在文化領域亦是碩果累累,享譽千古。1126年,宋朝為北方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所滅,史稱「北宋」。隨後建都杭州的南宋在與西夏、金國對峙一百餘年後,亡於忽必烈的元朝。

兩宋時期(960年~1279年),大體相當於日本的平安時代和鐮倉時代,此時的日本政局也趨於混亂。平安中期後,藤原氏外戚專權200多年,其對外採取閉關政策,嚴禁日本人私自渡海,違者懲罰,故日本船隻很少入宋。不過,北宋時期的海外貿易依舊十分發達,日本政府雖然限定宋朝商船每三年才能往來一次,但因為日本上層社會對中國物品的需求,這個限定等於虛設,宋船可隨意往來日本。到了南宋時期,自平清盛掌權後,即廢除日本閉關政策,開始加強與南宋的交往。

是以兩宋與日本的關係雖然不復唐朝那般親密,中日之間正式使臣往來並不多,但雙方仍通過僧人、商人的往來,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在文化方面,北宋時期,日本仍在消化大唐王朝的文化,對中國新的文化吸收較少。不過,到了南宋時期,日本又大量向中國文化學習,同時向中國傳播日本文化,其主要的媒介是兩國的僧人。

日本僧人奝然中國行 宋太宗優待

《宋史》記載,983年,日本僧人奝然與其五六個徒弟乘坐宋朝商人的船隻來到北宋國都開封,在雍熙元年(984年)受到宋太宗的接見。奝然出身日本貴族藤原氏,其家世顯赫,父親真連是日本的五品官員,他幼時即出家為僧。

在拜見宋太宗時,奝然獻上銅器十餘件以及日本國的《職員今》、《王年代紀》各一卷。在宋太宗詢問日本各方面的情況時,不會說漢語但善寫隸書的奝然一一筆答,如:日本國中有《五經》書及佛經、《白居易集》七十卷,都來自中國。土地合適種五穀而少種麥子。市場交易用銅錢,上邊寫著「乾文大寶」。牲畜有水牛、驢、羊,多犀、象;可以產絲蠶, 多織絹,薄致可愛……

奝然談到的日本國體制度使宋太宗印象十分深刻。他說日本「國王以王為姓,傳襲至今六十四世,文武僚吏皆世代為官」。宋太宗聽了十分感慨,他對宰相說:「日本只是島夷,但世祚遐久,它的臣下也能繼襲不絕,這正是上古之道也!然而自唐末戰亂,國內分裂割據,大臣世襲也很難嗣續。」為了君臣的子孫後代也能世襲祿位,宋太宗表示要「日夜勵精圖治,以建無窮之業」。

宋太宗對奝然十分優待,讓他住進太平興國寺,賜給他三品以上官員才可以穿的紫衣,這也是給予僧侶的最高禮遇。

史載,奝然來到中國最大的願望是參拜日本佛教徒嚮往的佛教聖地。在參拜了京城各個寺廟後,他請求前往山西五台山朝拜。宋太宗下令其所經之地衙門供給其飲食。奝然師徒因此得以朝拜各地聖跡,其在中國前後共4年。

五台山寺廟(Zcm11/維基百科)

986年,他們再乘中國商船回到日本,並帶回宋太宗所賜的《大藏經》一千多卷、所賜的新譯經286卷等物品。

奝然帶回的這部《大藏經》原收藏在京都法成寺裡,後來因該寺失火被毀。這部《大藏經》被當時日本佛教界人士經常作為抄經的藍本,對日本佛典的研究、保存起了很大作用,而且推動日本的刻版印刷事業。如1009年就曾印刷 《法華經》一千部,1041年又印《法華經》一千部。

除了經卷,奝然還從中國帶回宋朝工匠仿刻的旃檀釋迦像,至今仍保存在京都嵯峨清涼寺內,現已被定為日本國寶。這尊像是白檀香木精工細雕,高5.35尺,相傳同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身高相同,形象栩栩如生。

這尊雕像不僅雕刻工藝獨具一格,而且佛體內封存有大量文物,直到後來修繕佛像時才發現,文物如各種絹片,還有一副絹製的人體五臟模型,在一千多年前解剖學尚未發展的宋代實為罕見,這被日本定為「新國寶」。這些物品許多都是當時的中國僧侶和善男信女施捨的。

兩年後,即988年,奝然派遣曾隨自己來到中國的弟子嘉因再次來到中國,奉表並獻上禮物,表中回顧自己入宋「詣中華之盛」,得到宋太宗接見,並對宋太宗的寵遇之恩十分感謝,「越山越海,敢忘帝念之深,縱粉百年之身,何報一日之惠」。所獻禮物有青木函佛經、琥珀水晶念珠、螺鈿書案,倭畫屏風、蝙蝠扇、日本刀以及日本書法家藤原佐理的手書等等。其中日本刀和日本摺扇、屏風等都是當時中國士人十分喜愛的物品。

宋真宗下詔建廟 賜額「神光」

奝然之後,1004年,日本僧人寂昭等7人來到中國,受到宋真宗的接見。寂昭也不懂漢語,但凡問答,也是一一寫出來。真宗亦賜其穿紫衣。

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日本派來貢使,奏稱日本東方出現祥瑞之光,此為中原天子聖明所顯示出來的祥瑞。真宗聽說後十分高興,下詔修建一座寺廟,並賜匾額為「神光」

1013年,真宗派使節攜帶禮品前往日本。日本天王非常喜悅,令大臣修牒回覆。1026年,宋仁宗時期,日本遣使送貢品,因沒有持國書,被仁宗下詔拒絕。

宋神宗多次與日本官方聯繫

宋神宗時期的1072年,日本僧人成尋率7個徒弟乘坐中國商船來到中國。成尋獻上各種禮物,得到神宗的接見,並也被賜予紫衣。第二年,天乾旱,成尋奉命祈雨。大雨很快下來,神宗賜其「善慧大師」號。

同年夏,成尋的幾個弟子和宋朝僧人悟本將乘坐宋朝商人孫忠的船隻東歸,神宗即以御筆文書、金泥《法華經》和錦20匹,讓其帶回給日本天王。日本天王收到後,與大臣討論是否接受宋朝皇帝贈禮,其後才決定回贈禮品織絹200匹、水銀5,000兩,派使送到宋朝。

宋朝的海船(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078年,商人孫忠將宋朝「賜日本國大宰府藤原經平」的牒文與禮物帶到日本。日本朝廷就此事進行討論。諸大臣認為中國與日本「和親久絕」,近來頻有禮物信札,使人「狐疑」。這場討論持續了三年後,才有了結果。1080年,日本政府同意接受禮物,但直到1082年才請孫忠帶回覆牒給宋朝皇帝。

由此可見,神宗時期,大宋王朝多次主動與日本進行官方聯繫,但日本回覆遲緩。中日最終沒有建立正式的邦交。

宋神宗之後的哲宗、徽宗也都有牒文通過中國商人帶到日本,有的日本朝廷回覆,有的則沒有。終北宋一代王朝,9個皇帝中僅有宋太祖、宋英宗和宋欽宗沒有與日本有過聯繫。

貿易往來

儘管兩國間官方聯繫並不如唐朝時頻繁和熱絡,但民間交往始終未斷。除了奝然、成算、寂照、念救、紹良、成尋、賴源等二十幾位日本僧人進入宋朝,名留史冊外,中國商船也是往來不斷。

北宋期間,宋船往來於中日之間達70多次。而日本朝野對中國貨也非常喜愛,除太宰府的公家貿易外,私下民間貿易也很頻繁。日本政府按前代慣例,對宋商和海船負責安置和優待。

宋代哥窯——米色釉貫耳瓶(Snowyowls/維基百科)

交易的宋朝貨物包括錦、綾、香藥、茶碗、瓷器、藥材、香料、文具、書籍等;日貨則包括水銀、硫磺、木材、絹布、日本刀、工藝品等。交易雙方均獲利很多,所交易的商品也深受兩國人的喜愛。

宋朝大文人歐陽修曾寫過一首詩《日本刀歌》,讚美日本刀。詩歌中說道:「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瑜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大意是日本刀製作精緻,裝飾漂亮,可降妖去邪。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深受大唐文化浸染的日本,在充分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日本文化,其在心理上也漸趨淡化遣唐使時代對中華文化的謙卑,而擁有了自信。@*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在唐太宗貞觀四年(西元630年),即日本舒明天王二年,日本「遣唐使」首發,藉著留學生、學問僧、遣唐使的往復,(書法)名蹟陸陸續續地渡來(日本),成為學習、鑑賞的對象」 。奈良朝的書道資料包含有金石文和紙本的毛筆墨書兩大類,紙本毛筆墨書又可分為寫經和文書兩類 。這些紙本墨書反映中國書法名蹟在奈良時代傳到日本的盛況,其中又以東大寺正倉院珍藏之大量紙本文書遺跡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 今天日本的14個縣中(日本的縣相當於省,共有43縣),保存著一位中國僧人的很多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繪畫、書法、板碑刻等。這位僧人東渡日本後,京都士庶爭相前來謁見,「惟恐其後」,「花軒玉驄,嘶驚輶馳,盡出於城郊,見者如堵」。這位僧人受命出使日本,不僅結束了元朝和日本的戰爭狀態,並開啟了日本「程朱理學」與「五山文學」的先河。這位受兩國國君敬重的僧人,就是大元的一山一寧。
  • 大陸的民族主義很有意思,好像專門為民主國家而設置的。哪個國家只要是民主的,就成了批判的對象。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愛國。這些年來,因為愛國,沒少批美國、法國、日本。至於俄羅斯、朝鮮、其他專制國家,那是不批的,因為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方式批這些專制國家,搞不好很容易引火燒身。
  • 漢朝滅亡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往來依舊持續,中華文明繼續照耀著扶桑之國。在此期間,更多的漢文典籍輸入日本,日本人也開始大量使用漢字記事;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在此時東傳到了日本。
  • 當歷史走入大唐王朝時,唐朝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在文化、經濟、政治、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都遠遠超越以往的所有時代。其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度,從法制嚴密、機構完備到官制規範都令人歎服。唐朝還開創了官修正史的先河,由朝廷設專職史官,負責撰修前朝的歷史。
  • 為了保證遣唐使達到既定的目地,展現日本的風貌,日本對使臣和留學生等都進行嚴格的選拔。如留學生要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知書達理,多才多藝,漢學造詣深厚,既能為本國增光,又能回國後學以致用,當選的多為著名的學者和文人。這也就是為甚麼日本遣唐使在唐人心目中形象非常好,於「所朝諸藩中最盛」。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