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煙下

作者:白嵐心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49
【字號】    
   標籤: tags: , ,

你佝僂腰,雙手合掌,長跪於咖啡色蒲團上,閉目呢喃著,像是春季微光下潺潺流水聲,涓涓而深情。廟裡香煙裊裊,籠著你一頭烏黑長髮,我是那樣看著你虔誠的身影長大。我問你向神明祈求什麼呢?你微笑告訴我:「希望你跟姊姊平安長大。」小時候我無法理解,人為何要向未知的神靈祈求願望呢?天上的神佛真的會關心人間的生老病死嗎?但母親是個極其誠心的信徒,總拉著我朝見各大廟宇。

多年前我們一同前往龍山寺,母親習慣在廟外攤販挑選祭拜用品,見她拿起鮮紅欲滴的蘋果,嘴裡還不斷叨念著:「這顆應該很甜。」才一轉身她又眉頭一皺說:「下面有些微碰撞到的痕跡。」我不耐煩地回應:「隨便挑幾顆就好,早點進去吧。」她似充耳不聞,不急不徐地東摸摸、西摸摸,比大海撈針還要心細,還淡淡地說:「給神明吃的一定要是最好最甜的水果。」只見熾熱的陽光曬在她左臉龐,斗大的汗珠一顆顆落下,但她的手和眼卻像非洲草原上的猛豹靈敏,用最敏銳的嗅覺和視覺力,以抓住最好的獵物。

好容易終於進入廟裡,只見一排排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子,對著月老神像振振有詞,或是拿著紅色絲線嚴謹地繞香爐三圈,再喜孜孜地放進皮包裡。眼睛一轉,又見身穿素衣老婦人,一頭白髮蒼蒼,神情恍惚憂鬱,卻不斷朝著一個我不認識的神像跪拜,磕頭一次就丟下手裡的茭,但每次不是兩個正面,便是兩個反面,她卻不厭倦一次又一次地磕頭,一次又一次擲茭,每丟完後眼神卻更慌張無助。我好奇地問母親:「她拜的是什麼神明?」母親一臉憐憫地告訴我:「那是華佗,專門保佑人身體健康,大概是家裡有什麼人生病,所以跑來祈求。希望她早日丟到一個聖杯。」我總以為隨著年紀增長,會慢慢遺忘那婦人祈求華佗的樣子,但後來外公去世前,臥在病榻奄奄一息,母親不眠不休守著外公的病床,母親的背影在我眼裡,常常重疊那個廟裡老婦的無助,眼神也是一般空洞惶恐,人面對苦難大抵都是相同的吧。

龍山寺裡不僅有月老、華佗,還有註生娘娘,一對夫妻誠心向註生娘娘祈禱,只見妻子嘴裡說:「希望能早日懷孕誕下我們的孩子。」再把手裡的茭一丟,是個一正一反的聖杯,妻子和丈夫開心地大笑。那對夫妻和旁邊一直跪拜擲茭的老婦,一喜一悲,一座龍山寺裡,不斷流轉著世間生老病死。

我回去尋找母親的身影,在廟裡踅了幾圈,只見她依舊像我兒時熟悉的模樣,佝僂著腰,跪坐在深咖啡色蒲團上,雙手合十,閉目凝神,誠心訴說著心願,但是面容中卻多了些以前我不曾注意過的憔悴,白煙上升飄逸,纏繞母親白中有黑的髮絲,母親只是靜坐,二十多年來都是這樣跪坐在佛前,一心一意替家人祈求平安。我的視線忍不住有些模糊,抑或是煙霧太刺眼。我總算明白人為何要向未知的神佛許願,世間悲歡離合如煙如霧,那樣隨風而散,我們藉由向神明祈求,期許能短暫捕捉雲霧的一瞥。母親祈求完後,轉頭微笑看著我說:「我們回家吧。」我笑著問母親:「這次許了什麼呢?」她只說:「還不是那樣,一直以來都是一樣的願望。」我點點頭微笑應了一聲。@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寺廟的空間配置,是要讓信眾可以進行祭拜祈福的活動,同時也要營造出祭拜神明的宗教氣氛。空間的配置或規模的大小,則視主祀神祇的神格等級而定,神格地位等級愈高,則可擁有較多的廟門及較寬敞挑高的空間。像層級較低的土地公,通常只是單殿式的廟宇,甚至廟宇狹窄簡陋,只能安放一尊小神像而已。
  • 木雕是寺廟建築精彩的部份,走進鹿港龍山寺,對於那精緻繁複的木雕,看得眼花撩亂,令人讚嘆不已。傳統寺廟的屋架是由木構所組成,直立的木構稱「柱」,橫向的木構稱「樑」,彼此交錯,以抬樑或穿斗方式,抬起屋頂。匠師往往在木構上雕刻各種圖案裝飾,以呈現外觀的美感。
    由於木構有建築結構的功能,所以匠師雕刻時,須精準掌握刀工,不能危及結構安全。重要構材的樑柱僅僅能淺雕,而輔助性的構材才可採深雕或透雕方式。寺廟常見的木雕有吊筒、豎材、托木、斗拱、門簪、獅座、瓜筒、 員光、藻井等,一一介紹如下:
  • 永福龍山寺步道位於桃園大溪永福龍山寺後山方,是大溪近郊一處容易親近的賞桐景點。
  • 建寺276年的艋舺龍山寺是台北巿著名廟宇及景點,特別在過年期間,吸引民眾前往上香祈福。龍山寺的主神是觀世音菩薩,當年是因為一個菩薩香火袋發光而建寺。
  • 「文革」時,我上中學,學校三天兩頭搞運動。我們這些半大孩子也像中了邪,滿腦子「鬥爭」的想法,天天想著開憶苦思甜會、批鬥會看熱鬧,哪裏知道學習。
  • 她們總是在黃昏裡來到。西天的紅雲薄了,田野遠遠的,溫柔,寂靜得像一方晾曬在風裡的絹。
  • 在我看到蘇東坡那傳世不朽的「天下第三行書」,「宋書第一」的寒食帖時,我已先讀過了康熙年間的木刻版原詩《寒食雨》二首,當年在大學課程裡開《蘇東坡詩》的是龔鵬程老師。
  • 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為使命,展現五千年神傳文明,神韻之美如汩汩清泉,洗滌著觀眾的心靈深處,從她博大精深的內涵里,每個人都照見了更好的自己。任何民族、任何職業,無不如是。這是韓國散文家金綏仁女士在5月4日晚觀看完神韻晚會之後的切身之感。
  • 賞花者在花叢裡蝴蝶般飛舞,忙著用手機拍照。抬頭遙望,無邊無際、高低起伏的高山平原上的矮箭竹,更顯得翠綠了。前方的奇萊北峰,遠遠地高聳雲霧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