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詩仙李太白

【千古英雄人物】李白(6) 七言極品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詩仙李太白(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44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七言極品

李白七言絕句。明朝詩論家許學夷在《詩源辨體》中說:「太白七言絕句,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以《望天門山》一詩為例(開元十三年即725年所作):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浩蕩東流之楚江衝破天門奔騰而至,碧綠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兩岸青山層巒疊現,一葉孤舟從天邊順流而來。整首詩一氣呵成,遼闊壯觀的意象,不僅表現自然之美,更有無限豪放、豁達之生命力。

《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此詩是李白遊廬山時所作,一說是開元十六年(728年)所作。詩仙將飛流直瀉之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宛如一幅生動傳神之山水畫卷。《韻語陽秋》載中唐詩人徐凝《瀑布》詩云:「千古猶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唐宋詩醇》中蘇軾曰:「僕初入廬山,有陳令舉《廬山記》見示者,且行且讀,見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詩,不覺失笑。開元寺主求詩,(東坡)為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為徐凝洗惡詩。』」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以前,是李白即將出蜀時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為歌詠對象,通過詠月來表示對蜀地之依戀。可見李白年輕時詩思隨機觸發,天才流溢。《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李白一生遊歷,所有名山大川、名都大邑幾乎都留下足跡,錦繡山河、繁華都市都在其詩歌中被賦予生命。其人格和愛好亦融入山水詩中。他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在李白詩裡,常常以奔放、豪邁之氣概描述山林隱居和學仙修道人之愉快生活,及其所見仙境、勝景。

另外,在這些名山大川中,他還可以和同道、神佛相遇、切磋,豈不更為愜意?!再有,很多隱居神仙也和李白頗有緣分,亦在期盼詩仙李白來訪,容在下一章細述。

明崔子忠繪《藏雲圖》(局部),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繪李白盤腿端坐盤車上,緩緩行於山路上,仰首凝視頭頂上的雲氣。(公有領域)

李白作品中有很多充滿修道人純真、超脫和寧靜之意。《山中問答》便是其中之一: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來到安陸不久,即為故相許圉師家招為入贅孫女婿。於是他棲居碧山讀書耕作。這時,親友對他這樣年輕就過隱居生活不以為然,有所議論,於是開元十七年春,李白寫下這首詩,用答問形式回答親友議論。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之七言絕句。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第三、四句字面上描寫詩人隱居生活環境如世外桃源、如方外道觀,以及詩人在那個時期之精神追求,隱喻著修道生活的出塵妙趣與怡然自得。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乘船將要遠行,忽聽岸上踏地為拍,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桃花潭水雖然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誼深厚。

這是李白天寶十四年(755年)於涇縣(今安徽南部)遊歷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贈別詩。詩中首先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汪倫踏歌趕來送行之情景,感情純真。後兩句詩人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深湛,後接「不及」兩字,把無形情誼比為有形之千尺潭水,表達了汪倫對自己那份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令人回味無窮。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膾炙人口,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五十八歲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時所創作之七言絕句。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江水落差很大,船快水急,舟行若飛。詩人把愉快心情和江山之壯麗多姿、順水行舟之流暢輕快融為一體。全詩寫得飄逸豪放,快船快意,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之又一名篇。

李白很少寫格律謹嚴的律詩。然天才畢竟是天才,詩仙畢竟是詩仙,儘管李白很少寫作律詩,其《登金陵鳳凰台》卻膾炙人口,並且被尊為七律之極品。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年間,為李白奉命「賜金還山」、南遊金陵時所作。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意義:美好時代,鳳凰則從天而降。然引來鳳凰之時代已經過去,繁華六朝也已成歷史,惟餘浩瀚長江之水與巍峨鳳凰山依舊生生不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東吳大帝,風流倜儻六朝人物,以及眾多君王,都已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陳蹟;就連當年巍峨宮殿如今也已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興亡史!世間百年,榮華富貴、高官厚祿,轉眼即逝。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江邊。據《景定建康志》:「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那江中「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裡,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

李白此時剛剛離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浮雲悠悠,思緒無限。回想在宮中雖不足三載,世事多舛,不盡人意,但卻結下千年緣分,為那些宮中有緣之人留下今後永世福份。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情隨景生,盡顯詩人瀟灑氣質和情懷,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之讚譽。

《登金陵鳳凰台》博得「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之讚揚。更有一些評論言崔顥之黃鶴樓只重格律氣勢,貴在意境而已。而李白之《登金陵鳳凰台》,意境超脫,間論古今興衰,流韻無窮,更勝一籌!#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李白】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舜被舉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堯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攝政八年。堯帝崩後,舜守孝三年。舜讓位給堯帝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有事不找丹朱而找舜。舜覺得天意所歸,於是,舜乃於正月初一祭文廟登天子位,建都蒲阪,國號有虞,崇尚紅色。
  • 帝舜歸天後,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繼天子之位,國號夏。
  • 劉邦在韓信等諸侯王的推舉之下,登上了皇帝的位子,史稱漢高祖。正如武涉和蒯徹的預言,隨著勝利的到來,韓信的境遇每況愈下。
  •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 曹操外定武功,內修文學,統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橫槊賦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詩篇亦多散佚,僅存樂府詩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對建安文學、尤其對曹操詩作可謂充分明瞭,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來評價之。所謂「蓬萊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內涵,是為建安文學風骨。
  •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撥亂治世,天下莫敵。曹操造就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之建安文學,使中國神傳文化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背景下得以承傳興盛。其武學巨著及用兵計謀為後世歷代兵家推崇傳揚,故後人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曹操杜絕官民淫祀,剷除低靈亂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國上下習道成風,舉國清平。
  • 太宗征戰,並非只靠一己之勇。太宗治軍之嚴謹,布陣之精準,臨敵之應變,料敵之如神,用兵之出奇,戰術之多樣,戰略之高超,將將之貼切,更兼天意使然,遂使其百戰百勝,開創大唐王朝。太宗熟讀兵法,用乎於心,審時度勢,無往不勝,戰功卓著,然只留下極少兵法論著。成吉思汗所言之《唐宗兵法》即為後世所傳《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 茫茫宇宙大穹中,生命無量無計。不同天體體系亦有不同生命、不同生命特點及其文化特色。當創世主允許不同天體體系將其生命精髓、其特有之文化帶進人類,在人間結緣演繹,並能夠讓這些生命及其文化將來有機緣進入新大穹,遂有人間中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眾生一朝文化的現象出現。
  • 李白於唐中宗元年(701年)生於四川廣漢(今彰明)青蓮鄉,此地原名清廉鄉,後因李白號「青蓮居士」而改名為「青蓮鄉」。其母夢見長庚星墜入懷中;長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為李白取字太白。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稱李白是「太白星精」,范傳正後來為李白撰寫碑文時,亦用這一說法:「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