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醫療系統財政危機 出路何在?

醫療支出攀升 醫患負擔難扛 亞裔醫師從華佗精神尋出路

在各種壓力下,紐約醫院出現倒閉潮,圖為2010年宣布關門的聖文森特醫院(St. Vincent)。 (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人氣: 58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大紀元2016年08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美國醫療黑洞是美國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醫療改革要求非營利性醫院擴大廉價醫療的服務範圍,另一方面,由於緊縮的財政又迫使醫保報銷率一再下降,預算的壓力使非營利性醫院經費縮減但任務加重, 只能靠大規模縮減開支來實現自保。

今年6月底,紐約獨立預算辦公室(IBO)發出報告稱,儘管今年紐約市對公立醫院增加了5.58億美元撥款,總支出達24億美元,但仍存在16億美元的財政短缺需要填補,預計到2020年,紐約市的公立醫院將面臨60億資金的短缺。7月27日,紐約市主計長斯靜格也出爐一份報告,為已經陷入財務困境的紐約市公立醫院系統「亮紅燈」。

紐約市的「健康與醫療保健總公司」(Health+Hospitals)(HHC)是一家公立企業,擁有11家醫院和5個長期的護理設施。 HHC是全國最大的市政府醫療體系,主要面向低收入人群,多提供免費或者廉價醫療服務。

醫療成本高 五大原因

曾為紐約市五家醫院工作,目前擔任亞美醫師協會、美華醫療聯盟資訊長,也是醫療軟件公司負責人的李宗保說,美國醫療成本如此高,有幾個重要原因。

其一是美國「嬰兒潮」一代都到了退休年齡,美國人越來越長壽、人口老齡化加重了醫療支出。「生命延長了,醫療最大的危機是這部分。1950年,65歲以上的人只占人口的8%,2020年則達到20%的比例,70~90歲的醫療費用翻倍,現在的醫療系統沒辦法應付,這是很大的問題。」

其二是急診室的虧損。「醫院花錢最多的是兩大部分,一是老人,二是我們叫做frequent flyer(在醫院急診室進進出出的常客)。因為他們常常來看急診,平時有病不來看,一些小病不看,慢性不看。」李宗保說,不同於專科門診,急診服務只能提供緊急的基本治療,效率低且花費高昂,醫院的義務只是穩定病人的病情、「救急不治病」,造成這些「常客」未來再度返回急診室,繼續效率低下的治療。

亞美醫師協會(CAIPA)會長劉季高說,急診室經常會碰到無法確認身份、但病情十分危急的病人,很多大陸新移民沒有保險,醫療照顧完全靠政府。一般美國人的初級醫療保健服務,由家庭醫生(也稱全科醫生)擔任「健康守門人」的角色,而新移民沒有家庭醫生,一看病就急診,治大病顯然要花費更多的醫療資源,「還常常不提供正確的資料,因為怕被遞解出境」,醫院對「無名氏」還是會急救到底,但高額醫療費只能留給醫院自行吸收,公立醫院全靠市政府補貼才能生存。

其三是打官司成本。李宗保說,很多醫生怕惹醫療官司,都用Defensive Medicine,也就是防禦性醫療行為。醫生最避險的辦法,是儘量按照保險公司的標準程序、標準處方、標準藥量開,按章辦事,不冒風險。「不要出錯,變成醫生要額外做多很多事情,填寫各種報告。」無形中也會加大醫療成本。

其四是行政成本高。「(紐約州預算)30%在醫療方面的投入,正式去到醫生手上只有9~10%,其他花在了行政管理成本上。」

其五是藥價太貴。「這個問題很大,有些藥品已經失去了專利,仍保持高價。過去幾年中,治療癌症藥物平均漲了5-10倍,有些藥 1000多元/一個月用量。有些華人為了省錢,一天規定吃兩顆,他只吃一顆,自己減少劑量,怎麼能起作用?」李宗保說,這與藥物壟斷有關,藥廠的定價不透明,也沒什麼壓力迫使它降價,藥廠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團,為了保持行業的豐厚利潤,為兩黨競選捐款、遊說。

半數美國人因醫療帳單破產

醫療費用居高不下,反過來又抬高了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費用,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落到病人頭上的負擔將加重。李宗保說,一般人申請破產的原因,50%是醫療帳單付不起,「他們是有醫保的美國人,都因為醫療費用太高而破產。」他說,美國的醫療成本比其他國家「高一倍不止」,是美國債務危機的一大原因。

「有一個人和我說,20多年前她用難民身份來美國,現在要用難民身份離開美國。因為擔心她那價值100萬美元的房子,都不夠她的醫療費。」李宗保說,這位人士20年前為尋求政治庇護來美,20年後,卻因為求醫治病,打算奔赴異國他鄉終老。儘管美國的醫療技術、醫護素質,資源和水平世界領先,但並未轉化為醫療系統的高效和公民的健康。

「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題目」,正在競選第65選區州眾議員的他說,希望用另外的角度,增加這個系統的透明度,更細緻的分析,找出問題所在。「醫療系統最好的改革,是人的身體變好,不需要看醫生。把節省下來的預算,用於老人局的服務上。」

亞裔醫療機構的醫患關係

「亞裔機構的醫療品質遠高於其他族裔」,亞美醫師協會會長劉季高醫師說,紐約的醫療開支高昂,州政府希望樹立目標,既治好患者,又避免醫療資源浪費,亞裔醫師的職業技能、文化背景讓他們在這個議題上能更勝一籌。

「醫療系統開支最大的就是住院,普通的醫院住院一天3,000美元,大醫院5,000美元一晚。」劉季高說,亞裔醫療機構的病患住院率比各族裔醫療的標準(benchmark)減少60%,看急診室的次數減少40%。之所以能做到,這要歸因於亞裔的文化背景,看病不僅是一個需要和交易,它還帶有關心和付託,從中國古代醫生的行醫故事中,能學到很多東西。

劉季高說,亞裔醫生大都很敬業,為病人付出很多,每天很晚才下班,而且華人社區的醫患關係非常密切,「有人奇怪華裔醫師怎麽可以廢寢忘餐,甚至在三更半夜還要救治病人,就是因爲醫師有華佗這種仁心仁術的精神。如果醫生對病患的病情非常了解,就不需要動輒送醫院。」

擁有1000多名醫生會員的亞美醫師協會為了向主流社會介紹中華傳統的治病救人的理念,特別在今年5月份亞裔傳統月,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一場音樂會,以音樂和影片,溯源中華文化之神醫華佗的仁心仁術。會長劉季高也獲紐約市長白思豪頒發「亞美裔精神獎」。

中華公所主席、老中醫蕭貴源也說,就像華佗治病並非固守一格,他往往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中國古代的醫療機制、養生概念、醫患關係等,對現代社會仍舊有很多的啟發。◇

責任編輯:周美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