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實體店現狀堪憂 關閉退租潮席捲各地

人氣 7769
標籤: ,

【大紀元2016年08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綜合報導)面對鋪租上漲、電商衝擊、經濟下行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陸實體店經營情況堪憂,從最近網上流傳的實體店「陣亡」名單及各地報導來看,中國實體店關閉退租潮已席捲全國。

網現實體店「陣亡」(關門)名單 大品牌連鎖店也難倖免

近日,大陸網上流傳一份實體店「陣亡」(關門)名單,據這份陣亡名單顯示,2016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主要零售企業關店超過八成。

該份名單對知名連鎖店在大陸關店情況進行統計顯示:百貨商家中,萬達百貨2015年關店46家。曾經是中國時尚百貨標杆的NOVO百貨早已退出上海及武漢市場,2015年已關5家店鋪。

奢侈品牌中,LV於2015年底關閉了中國廣州、哈爾濱、烏魯木齊三家門店,據稱2016年中期前,或將關閉中國約20%門店;香奈兒中國門店數已經由高峰期的22家減半為11家;Prada過去2年在中國關了16家店,據稱在2016年預計將進一步關店;Burberry於2015年在中國關10家店,2016年暫計劃再關5家。

在購物超市中,樂購則把目前在中國內地經營的135家門店賣給了華潤。家樂福於2015年在華關店數量超過15家,陸續關閉了崑山、合肥、嘉興、南通、蕭山、寧波、佛山、紹興、長春、焦作、大連、西安、杭州等城市的店鋪。

知名中國羽絨服品牌波司登於2015年關店超5000家。

實體零售經營的慘澹也可從相關數據看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連鎖百強報告統計也顯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僅為4.3%,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百貨業態甚至出現了-0.7%的下降。

個體小店飽受衝擊 北上廣傳統商業旺地風光不再

不僅品牌連鎖店,即便操作靈活的個體小店也飽受衝擊,北京、上海、廣州等以前興旺商業區中的實體小店也出現關店退租潮。

《北京晚報》近日以「實體店頻倒閉現狀堪憂」為題報導,從地鐵積水潭站出來,沿著新街口北大街一直往南走,粗略數過去,十家小店中起碼有多一半寫著「甩賣」、「清倉」,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還有兩三家已經拉上了捲簾門,完全處於閉店歇業狀態。原來熟悉的衣服小店已經換成了一家家賣包子、肉餅的地方。一家服裝店從房租更高的沿街店鋪退守到胡同內部,為招攬顧客,只好把「全場特價」的紅色促銷牌掛了一路。

界面新聞近日報導,上海淮海路上開了19年的淮海路太平洋百貨很可能要關門了,多位店員及當日值班經理都證實了此消息。此前澎湃新聞曾於2014年底報導,上海大批實體店受網店擠壓關門。有民眾稱,上海繁華地段,不只是淮海西路一段,淮海中路也出現大量空置商鋪。

光明網2014年底曾報導,廣州天河區的商鋪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倒閉潮,除了部分正對天河城與正佳的鋪位,面向內街的都出現了大量轉租退租現象。人民南路過去一直是不變的旺地,但現在多家店鋪倒閉長時間退租,臨街旺鋪長時間轉租不出去;廣州「狀元坊」商業街,是當年廣州五大商業街之一,現在冷清的街道和以前要「擠進去」的景象幾乎讓人以為是走錯地方,整條街到處都是招租啟示。廣州市火車站服裝批發商圈中最中心的世貿服裝城,二樓以上的殭屍商鋪高達60%-80%。

據網易科技2015年9月報導稱,晨曦百貨相繼關閉了富力廣場店、國貿店和雙子座大廈店,最後一家東方廣場店也撤離了東方新天地;曾經人聲鼎沸的中關村e世界商城如今變成了一座空城;號稱中國千年商都的廣州如今也出現了嚴重的倒閉關店潮;中國最繁華的長江三角洲地帶一半以上店鋪相繼關門,義烏商圈也成為了歷史。

店鋪關閉退租潮席捲全中國 有博文稱:哀鴻遍野

面對中國全國範圍內的「店鋪關閉退租潮」,蘭州地方媒體近期也報導稱,地處大西北的蘭州,也不能獨善其身。在對蘭州永昌路、張掖路、東部市場等商圈調查中發現,蘭州已經出現大量的實體店鋪關店和轉租現象。在走訪的幾十家關閉轉讓的店面里,商場百貨、服裝店、化妝品店、禮品店占據了近90%。

網上更有金融人士發博文稱:「實體店關門潮來勢洶洶,哀鴻遍野,全(中)國2862個縣級城市,無一例外地出現大規模的實體店鋪關門現象,放眼望去,有多少『此房出租』紛紛掛出,如同商業街的墓志銘一般,給人陰森森的感覺。」

官媒採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實體店確實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

鋪租上漲、電商衝擊、經濟下行 多種因素致實體店經營困難

對於實體店關店潮的出現,一些店主將原因歸咎於鋪租太高。

官媒報導稱,一位轉讓店面的老闆稱,「主要還是房租太高」。這位老闆透露,儘管客流量還可以,只是自己所租的店面上下兩層一年租金就要150多萬人民幣,平均一個月12萬9千多人民幣,再加上前期裝修花費,經營壓力太大。

此前上海一份課題組研究報告稱,上海商業企業的租金、人工、水電、物流等經營成本持續上漲,目前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別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這是導致一大批內外資企業關閉門店的原因之一。

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人民幣至300萬元人民幣,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人民幣,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還有店主將關店原因歸咎於電商的衝擊。

由於網絡購物在淘寶等電商的推動下大力增長,而且由於沒有鋪租及稅收負擔,網購價格比實體店價格便宜很多,造成實體店客流減少。

2015年3月,唐山市一老闆甚至在自家鞋店掛上了「馬雲我恨你」五個醒目的大字,原因是他的實體店近年來受到電商的嚴重衝擊,生意越來越難做,4家店倒閉了3家,只剩下的一間也在勉強支撐中。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官媒採訪時表示,實體關店並不完全因為電商衝擊,還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稅費成本高企等蠶食本就不高的利潤等原因。上世紀90年代末,連鎖店開始大發展,房租一般10至15年到期,近期大部分房租到期,房租成本增長至少翻番,部分毛利率低的超市百貨已經無力續租。#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中國公司安省上市  違反證監法後倒閉
財經人士:大陸私企或集中倒閉引樓市拋售
紐約市醫院倒閉潮 華埠受影響深
大陸樓市分化 部分城市60%地產商面臨倒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