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漢武大帝(15)

【文史】漢武帝泰山封禪 以示報天地(上)

作者: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1979
【字號】    
   標籤: tags: , ,

東嶽泰山,古稱岱山,亦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濟南市與泰安、歷城、長清三縣之間。 根據南北朝時的《述藝記》中所載,盤古開天闢地死後,頭部化作了泰山。秦漢間有民間傳說:盤古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因此,泰山成為五嶽之首。

此外,古人認為東方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的所在,所以認為泰山在五嶽中的地位特別重要,這也是其為「五嶽之長」的另一個原因。

泰山還一向被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修煉之人理想的修煉之地。據說由仙人山圖公子管理。這裡流傳的仙人故事不少,比如泰山老父、稷丘君、安期生、崔文子等。

因為泰山是五嶽之首,也或許因為泰山是離仙人最近之處,因此中國古代帝王多在即位之初,或太平之歲,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祈福納祥。所謂封禪,就是在泰山上築土成壇,在壇頂點燒柴禾,以祭天,此稱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選擇一塊地方瘞埋祭品,叫做「禪」。兩方面合而稱為「封禪」。中國古代皇帝相信自己是「受命於天」,因此向天祈告,一方面祈求神的保佑,另一方面也是感謝神保佑國家風調雨順、民生安樂。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中說:「王者受命必封禪。封,增高也。禪,廣厚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梁父之址以報地。」也就是說,承受天命的天子一定要封禪,即祭祀天地。人間的天子一定要去泰山祭祀過天地,才算受命於天。

Mount_tai_rock_inscriptions
泰山石刻中,包含歷代帝王封禪的告祭文。(Rolf Müller/維基百科)

關於封禪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代,彼時封禪的著名帝王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不過先秦時代如何舉行封禪之禮,由於史料的匱乏,不得而知。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親自帶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梁父山舉行封禪大禮,昭告天地自己所取得的功績,並立碑說明。其後,則有漢武帝八次前往泰山、梁父山封禪。

封禪前漢武功績

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即可以通過封禪來修正一下國家的制度。不過,主張用儒家思想治國的漢武帝與主張黃老之說理政的竇太后有了衝突,漢武帝暫時放下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封禪之事也暫時擱淺。

公元前122年,濟北王以漢武帝要封禪,上書獻泰山及其附近地域,漢武帝接受,並以其它地方償還濟北王。但直到公元前110年,即在其即位後三十年,漢武帝才開始了他的首次封禪。

在這三十年中,漢武帝在政治上「獨尊儒術」,並以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的形式確立了儒學成為中國王朝正統統治思想,且一直延續到了清朝都沒有改變。但另一方面,漢武帝並沒有徹底排斥其它學說,更沒有採取滅絕百家的極端措施,而且允許其活動,甚至對有才能者亦加以任用。同時,漢武帝為了大一統,亦選取諸家學說中有用之處為其所用。

漢武帝還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曆、興建太學,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為其統一大業奠定基礎。

漢武帝亦變古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柚子/大紀元)

漢武帝亦變古創制,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實行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製,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這亦成為此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此外,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東併朝鮮,西征大宛,北卻匈奴,南滅百越,攘夷拓土,使西漢的疆域在武帝后期達到極盛。彼時,西漢的疆域在西北包括今天的新疆和甘肅地區,東北方向的版圖則擴展到朝鮮半島至大海,西南則到達今雲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南方到達福建、海南島等。漢武帝時的疆域成為後世中華帝國的版圖的基礎。

Trade_in_silkroad
敦煌壁畫中,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公有領域)

 

在這三十年間,漢武帝還開闢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漢帝國與西域、中亞和西亞乃至歐洲的商業往來,外來文化亦從此開始大量輸入。

這樣的漢武帝,功績確實超過前面幾位皇帝,其封禪泰山,確實是名正言順。

封禪前的吉兆

公元前110年,取得了輝煌文治武功的漢武帝開始了他的首次封禪之旅。漢武帝首次明確提出了封禪泰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一統天下;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不斷有吉祥的天象出現。此時,漢武帝已具備了前兩個條件,只待上天顯示吉兆。

遵照古制「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漢武帝「勒兵十八萬騎,族旗徑千餘里」。他們先從雲陽出發,出長城,登單干台,至朔方,又臨北河,威震匈奴,回來時祭拜了橋山黃帝陵,然後回師釋兵。

三月,漢武帝率大軍向泰山進發。隨行人員對於參加這盛大的祭天儀式,都十分高興。他們先到了西嶽華山,然後又到了嵩山。在嵩山,漢武帝的隨從們抓到了一匹駿馬和一頭神奇的鹿,隨從們還稱,在山上聽到喊「萬歲」的聲音。漢武帝以此為吉兆,下令「祠官加增太室祠」,並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還以山下300民戶作為嵩山的奉邑。

獲得吉兆的漢武帝,興緻勃勃地向泰山前行。到達泰山時,草木尚未生發,漢武帝就命人在泰山玉皇頂上立塊石頭,自己則去巡行東海。

東海尋仙

漢武帝天生慧根,特別喜好神仙之道,經常到名山大川和五嶽去祈禱,泰山、東海之行當然也包含尋找神仙之意。

漢武帝來到東海一帶後,行禮祭祀八神。齊人紛紛上書談論神怪和奇異方術,數以萬計。於是武帝調發了很多船隻,讓數千人去尋求蓬萊山的神人。

天子出行,常常由方士公孫卿持天子符節先行到達,在名山勝境迎候天子車駕。此次他到達東萊後,說夜間看到一個異常高大的人,身長數丈,走近後卻看不到了,只留下一個很大的足跡,形狀像是禽獸的足印。群臣還有的說見到一個老人牽著狗,說:「我想見一見臣公」,說完忽然不見蹤影。漢武帝看了大足印,尚不肯相信,等到又聽群臣講述牽狗老人的事,才深信這就是仙人了。因此特意在海上留宿以待仙人,還准許方士乘坐驛傳的車子以來往報信。

不過,等了數日,也沒有見到神仙。此時泰山草木開始生長,漢武帝遂前往泰山封禪。@#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漢武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史記》記載,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長卿。年少就喜好讀書習劍。學業大成之後,愛慕藺相如「秉然正氣,不懼霸氣,而完璧歸趙」的為人,希望像藺相如那樣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司馬相如憑著家中的資財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漢景帝不喜歡辭賦,看中的是司馬相如的騎射本領,提升司馬相如為武騎常侍,但這個職位並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喜好。這時,正趕上梁孝王來京朝見天子,一批辭賦名家如齊郡人鄒陽、淮陰人枚乘、吳縣人莊忌先生等人隨同前來,司馬相如見了很喜歡他們,藉有病辭掉官職,到梁國去做客、遊學。梁孝王讓他同各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馬相如和儒生們及遊說之士相處了幾年,創作了《子虛賦》。
  • 「漢武帝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歷史公認的漢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績就是擊退了盤踞在北方、時常侵擾漢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其謚號「武」字,正彰顯了其輝煌的「武功」。
  • 教訓完匈奴,漢武帝本打算先進行政治改革,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和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匈奴的再度進犯使漢武帝決定更大規模地發兵,反擊匈奴,消除邊患,於是有了河南反擊戰為序幕的一系列反擊戰。
  •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西漢時指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是內地至西域的必經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被稱為「河西」,是因為其位於黃河以西。彼時,河西走廊為匈奴控制,這自然也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為了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繫和鞏固西部地區,漢武帝展開了河西之役,其再展運籌帷幄之能,亦彰顯了他的雄才大略。
  • 在軍事上反擊匈奴的同時,漢武帝也在政治制度上推行變革,為大一統進行著準備。唐代著名大臣虞世南曾評價道:「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究竟是怎樣的「制度憲章,煥然可述」?
  •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豐功偉績足以令後世讚歎。漢武帝的武功與文治盛極一時。
  • 這條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往來的通道,輝煌歷史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勝於唐代,止於元代,長達十五個世紀。其東起於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穿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
  • 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也為了聯合西域諸國對付匈奴,保證絲綢之路的通暢,漢武帝對西域國家採取和戰並用、恩威並施策略,即對友好的西域國家實行「和親」,對與匈奴親密的國家則進行軍事討伐。
  •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事勝利以及對西域的恩威並施,一方面減少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另一方面拓展漢朝西北邊疆的領土,控制了天山南路,勢力發展到蔥嶺地區,打通漢朝與西域和中亞、西亞的交往,也打通中西文明交往的通道。
  • 南越趙胡王非常感謝漢武帝,就將太子趙嬰齊送到長安,一則學習漢朝的典章制度,以便將來更好的治理南越;二則表示永不叛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