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觀光客湧入 桃米社區生態堪憂

桃米社區有豐富的溼地生態,是一處未受汙染的原生地。(賴瑞/大紀元)

人氣: 67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0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埔里鎮的「桃米坑」是位於海拔430~800公尺的一個聚落,在早前,五城山區一帶的居民常需翻山越嶺到稻米產量豐富的埔里來購買米糧,再以肩挑的方式運送回山區,來來往往的挑米工人都會在桃米坑這個中途站休息,所以當地舊名叫「挑米坑」,隨處可見挑米路過的旅人。由於人們認為桃米坑是一個土壤貧瘠、不能生產稻米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叫它「狗屎坑」!

震出桃米社區新生的轉捩點

桃米社區入口處的生態標示,看到桃米豐富的物種:蜻蜓、蝴蝶、青蛙。(賴瑞/大紀元)
桃米社區入口處的生態標示,看到桃米豐富的物種:蜻蜓、蝴蝶、青蛙。(賴瑞/大紀元)

1999年921大地震震毀了桃米坑,也因此改變了桃米坑,雖然當時那裡大部分是年老的居民,但重建家園的決心讓桃米人的力量重新凝聚起來,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研究員王元山與世新大學教授陳墀吉兩位社區營造達人的協助下,加上「生物特有中心」彭祕書進行田野調查後,桃米居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園,他們驚訝地發現,原來桃米坑擁有台灣保持得最良好的溼地,桃米坑溪、種瓜坑溪及大小支流提供了天然的水源與渠道,造就了大大小小的生態溼地,因此來到桃米坑可能會遇到台灣27種青蛙,也可能與66種蜻蛉、77種鳥類及100多種蝴蝶不期而遇,許多珍貴的保育類動物如:金線蛙、台北樹蛙、黃裳鳳蝶等都在桃米坑被保育著,「這塊沒什麼特別生產、不能有豐厚營收的土地,其實是很有價值的。」

桃米坑居民詹先生在921之後,家園全毀,於是全心參與社區重建的領導團隊,並接受外來資源的協助,在那段從無到有的社區營造活動中,陳墀吉教授為這群毫無社區營造概念的居民,上了近1千多小時的課程,他還自願捐出上課的鐘點費,甚至自掏腰包解決居民經費不足的問題。桃米居民在無數次的感動之餘,卯起勁來讀書,認真努力的學習成果,真的讓外地人刮目相看,詹先生回憶說:「我們第一次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申請了30萬元的補助款,2個月後農委會人員來驗收成果時都感到無比驚訝,他們覺得桃米社區居民能做出這樣的成績,應該有100萬元的價值。」

桃米人用真心做真事

詹先生的理念是:「不做沒關係,要做就做真的,但千萬不要做假的!」桃米居民有了共識後,一連舉辦的各項活動都很成功,但他們團隊一直有一個特別的想法,就是社區辦活動不能向外人伸手要錢,最好能自籌財源。有一年中秋節辦「桃米做大餅」活動,大家自行籌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活動在一個星期就順利完成,當天桃源國小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鄉親,也收到很多民代議員的熱心捐款,然而這些捐贈的款項全都存入「公基金」,作為下次活動的經費,所以桃米里民辦活動是真正凝聚了鄉親們的心力,用真心做真事。

剛開始桃米坑的社區營造是以自然生態為主題,是知性與感性的結合,社區居民引導遊客來桃米做深度之旅,行程規劃以2~3天為主,遊客進入桃米坑後可以體驗當地豐富的自然生態並停留住宿,因為人數不多,根本不會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活。

5月的桃米坑溪畔,油桐花已盛開,雪白花瓣落滿溪畔石岸。(賴瑞/大紀元)
5月的桃米坑溪畔,油桐花已盛開,雪白花瓣落滿溪畔石岸。(賴瑞/大紀元)

發展大眾觀光 生態遭破壞

然而,10年後的桃米生態之旅已完全改變,遊客到桃米看到的不再是純樸寧靜的鄉野,而是川流不息的人潮、車潮與擁擠雜亂的攤販;遊客一次可以來個上千人左右,下了車到處走馬看花1、2個小時就匆匆離開,桃米居民面對的是塞車和自然環境被破壞,詹先生打趣地說:「這就叫觀光!1、2個小時就看光光!」這就是用大眾觀光的理念經營的結果。

如今,桃米居民不但要面對塞車與環境汙染的痛苦,還要面對外來財團大量購買土地的惡運。桃米坑的在地人只會種地、做粗工,沒有人會做生意,更沒有經營專業觀光餐旅的技能,在當今觀光營收越來越豐厚的時刻,在地人能貢獻什麼?只剩土地,不斷地出賣土地給外來的經營者,這5、6年來桃米坑的土地價值翻漲數倍,桃米最精華地段的土地一塊塊地售出,從蛋黃區賣到蛋白區,詹先生沉痛地指出:「桃米社區這幾年進駐了太多的外來投資客與投機客,在地人能做的就只有賣掉自己的土地,未來桃米的土地將不再屬於桃米人所有。」

他認為,桃米坑最終可能發展成餐廳、民宿林立,觀光客如潮水般湧進湧出,真正的桃米卻面目皆非,但是政府的相關單位可看不到這些危機,他們看到的是遊客數量倍增的繁榮景象,政府只看遊客數量,看到觀光業績的表現亮眼,卻沒有看到桃米人已不再是桃米坑的主角,桃米人已淪為自己土地的配角、丑角;桃米也不再是當初的桃米。

詹先生認為,桃米社區讓人感動的時代已完全過去了,不太有回頭的機會,當初有短、中、長期的計畫與美好的願景,居民努力經營的成果曾經讓桃米名聲遠播,桃米的寶藏就是珍貴稀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必須採用慢步調的經營方式,有限度地開發,不適合採用當前這種快速成長的大眾觀光模式。更不是等著外來財團營利後給桃米人一點回饋,而是要讓社區居民自己當家做主,慢慢累積了強大的實力後,桃米人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未連結自然資源 原貌將消失

桃米坑目前走入這樣淺短的觀光發展路線,其實是因為有新進的經營者加入社區團隊,引導著整個社區往這個方向發展,如果經營團隊的成員不是真心為桃米好,他們就不能真正連結桃米當地的自然資源,可能引進一個外來的特殊地物來吸引觀光客。

詹先生提出,當前很多新興的地標、觀光景點其實都可能面臨這樣的危機,像有些社區突然出現的奇特地標地物,如天梯、天空步道、高跟鞋教堂,這些不能與當地人文景觀連結的旅遊規劃,短時間可以吸引如潮的觀光客,但是很多遊客並不知道自己來到一個什麼特別值得關注的社區,就像來桃米坑的遊客可能只知道來到紙教堂,卻忽略了桃米坑其他的生態特色。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的話,桃米社區將不再有實質的成長,對桃米人沒有任何助益,詹先生沉痛地說:「當桃米人賣掉自己50%的土地後,桃米坑的原始風貌將在桃米消失。」

桃米坑如今面臨的窘境,其實不是單一個案,台灣曾經繁榮蓬勃的九份、華山、南庄及現在的宜蘭,都遭遇過同樣的困境,如果能把這些真實的現象深入檢討,作為台灣未來社區經營的借鑑,應該可以讓台灣觀光業的發展方向有所改變。親眼見證著桃米坑的社區變遷而感到痛心的詹先生,特別奉勸其他將要全心投入社區經營的領導團隊,一定要堅持好的理念與正確的價值觀,「更要堅守社區的每一寸土地,才能真正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條件。社區團隊要謹慎地走好每一步,絕對不能走偏,未來繁榮的美好願景才會屬於自己。」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