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秋天,學古人品秋

作者:禾月
font print 人氣: 13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秋天到了,您在做甚麼?還在懷戀夏夜星空下的篝火晚會,還是在天氣漸涼的傍晚獨自「貼秋膘」?一年四時,天地自有四時好景予人。秋天可以清淡高遠,也可以紅黃紫綠,喜悅芬芳。翰墨瀟灑的名士詠之愛之,您也莫辜負了這秋景宜人。秋意漸濃,喚上親朋好友,去品賞那秋色萬般吧。

登高

說到登高,最先想到的該是大詩人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裡的佳節便是重陽。重陽登高,最早始於漢代,到晉代以後則大為流行,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榼,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秋高氣爽,正是登山的好時節,天空曠遠,林葉疏落,舉目便是山河清朗。唐代詩人劉長卿寫道:「九月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裡,山翠現樓西。」收斂了夏日的熱鬧繁華,秋天自有一種悠遠的詩意,而將此表達最為傳神的,該是唐上元二年(675年)重陽日,王勃在滕王閣寫下的那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吧!

tengwangge_song
宋朝人筆下的滕王閣(公有領域)

登高郊遊,自然少不了飲酒歡宴。與秋日最相配的非菊花酒莫屬,《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死後,她的侍女賈佩蘭配與平民段儒為妻。賈佩蘭回憶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酒的釀法是「菊華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東晉陶淵明愛菊、愛酒,對菊花酒也情有獨鍾。後世宋朝,人們都要在重陽節這天,「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夢梁錄》)

《晉書》記載,永和年間,孟嘉為桓溫參軍。一年重陽桓溫在龍山大宴群僚,一陣風來將孟嘉的帽子吹落,他卻並未覺察。桓溫故意不使人告訴孟嘉,還讓人做文調侃,趁孟嘉如廁時將文章和帽子置於孟嘉席上。孟嘉返還得見,未假思索便揮就一篇文采卓然的應答文,《晉書》稱,「其文甚美,四座嗟歎」。至今,孟嘉落帽、風落帽還被用來形容人氣度寬宏,風流灑脫。

品菊

即有菊花酒,又有菊花宴,此宴可餐菊,亦可賞菊。早在《離騷》中,屈子就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入藥,在《神農本草經》中位列草部上品,有「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稱,宋人譽之為「延壽客」。菊花入餐,有菊花糕、菊花粥、菊花肉。

清代德齡在《御香縹緲錄》裡詳細記載了慈禧太后喜愛的一種菊花暖鍋的做法:在鍋身和蓋子嚴絲合縫的小鍋裡,準備好熱氣騰騰的原汁雞湯或肉湯,淺淺的碟子裡盛上切得很薄的生魚片和生雞片,外加少許醬醋,一齊擺上小几。將魚片或肉片投入湯內,再忙將鍋蓋蓋上。約莫五六分鐘,抓一把菊花瓣投入,仍蓋上鍋蓋等候五分鐘,就可以享用這一菊花暖鍋了。

德齡寫道:「魚片在雞湯裡燙熟後的滋味,本來已是夠鮮的了,再加上菊花所透出來的那股清香,便分外覺得可口;而菊花的本身,原是沒甚滋味的,便經雞湯和魚片一渲染,便也很鮮美了。」若是慈禧將剩下的暖鍋賜與宮女,她們便「誰也不肯再講甚麼謙讓之禮,恨不得獨自吞了下去」了。

除了菊花暖鍋,菊花「佐」餐也別有一番風味。唐代詩人孟浩然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菊花,就的是田家菜蔬,農時瑣事,青山與故人,寧靜淡遠的意味相得益彰。

640px-tao_yuanming_long_corridor
頤和園長廊彩繪:淵明愛菊(公有領域)

菊花的這種隱逸高潔之意,更讓陶淵明感到了天地自然的大妙無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宋代的陸游慕菊花得霜愈榮,自己也要「我病得霜健,每卻稚子扶」,他寫道:「今朝喚父老,采菊陳酒壺。舉袖舞翩僊,擊缶歌烏烏。」

秋節賞菊,是人生不可或缺之事。菊花形態各異,顏色不一,《菊譜》雲古人「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宋朝楊萬里讚歎到,「老子平生不解愁,花開酒熟萬緣休。更教不為黃花醉,枉卻今年一片秋。」

吃蟹

秋天的另一個豐盛賜予,便是甘香肥美的河蟹了。九月雌蟹飽滿,蟹黃豐腴,十月雄蟹有膏,肥碩鮮嫩,故民間有俗語云「九月圓臍十月尖」。李白《月下獨酌其四》裡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之句。而蘇軾可謂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愛蟹之人了。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收到朋友送來的大青蟹,興奮之餘立即作詩答謝,自稱「饞太守」:「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丁公默送蝤蛑》)

蘇軾貶居惠州時,一年秋天,收到廣守章質夫來信說要送六壺酒給他。蘇軾十分高興,「急掃風軒洗破觥」準備好佐酒美蟹敬待友人。哪知六壺酒被小吏「跌而亡之」,化為烏有,他只得「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時年六十的蘇軾,很是惆悵滿懷。

以蟹佐餐,早在《周禮註疏》中,古人就有「青州之蟹胥」,即將蟹製作為一種醬菜的記載。食蟹風俗代代流傳,到明清時期更為複雜精緻。《明宮史卷四》說宮中八月「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嘻嘻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最後還有「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在江南,賞菊啖蟹時人人皆備一套工具,蘇州俗稱「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釬子、小匙,用來墊、敲、劈、叉、剪、夾、剔、盛。八般工具輪番上陣,吃蟹也變成了一曲複雜精緻、抑揚頓挫的食曲了。

除了登高飲酒,持蟹觀菊,在秋天,還有賞楓、射箭、品桂花、泡溫泉。對於秋天的興歎,《九辯》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而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日的遠山在不覺間日日變換著顏色,秋天的種種賜予,即是造化的諸般神奇。何不攜一壺菊花美酒,與三五好友,融入那萬千變化之中呢?@#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十四節氣:處暑,暑止。有句俗語「爭秋奪暑」,指的就是從「立秋」到「處暑」這期間天氣微妙的嬗遞演變樣貌。古人觀察處暑節物候有三;處暑有關的俗諺,表現中華文化中庶民的智慧與趣味;處暑保健養生的當令食物什麼最風行?梨子、鴨子…
  •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國先秦時代效天地之理,在這天校正齊一度量權準器正人間公道。「秋分」意味著秋天過半,蘆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華」盛開在秋分,陰陽兩隔生死兩茫茫。秋氣肅殺,摧敗萬物,…古人從天地肅秋之節氣中體悟了爭逐功名利祿、懷憂動心搖情,更甚於秋氣之傷。
  • 金秋氣爽,美國中華茶文化學會邀請大家9月17日來喝下午茶、欣賞書畫,在「呷茶、講茶古」中分享盆栽生活樂趣。
  • 「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進入白露後,早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此時節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體質過敏患者,在乾冷的氣候,很容易引發濕疹等過敏性皮膚疾病。中醫師建議,秋季最適合養陰潤燥,燉碗「秋梨湯」,會是秋天最好的保健。
  • 「秋分過後氣溫變,一場秋雨一場寒。清潤溫補養腸胃,莫貪寒涼與肥甘。」這首打油詩道出了秋分時節的天氣變化和養生須知。
  • 如果說海棠詠是一次自然無為的寫意小品,那麼菊花題應是精雕細琢的錦繡華章。可知寶釵不僅懂菊花,更懂人心。 湘雲一句笑言,寶釵從旁暗助,將海棠詩社的活動推向興盛的高峰。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