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26)

【故國神遊】大江淘不盡 千載東坡名

作者:宋紫鳳

明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卷(局部)描繪蘇軾與友人遊赤壁的情景,絹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59
【字號】    
   標籤: tags: , ,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在為萬古雲氣封閉的西蜀,在岷峨雪浪匯入長江的大雷之音中,一個嬰兒呱呱墜地,議者按其生辰解說「十二月為辛丑,十九日為癸亥,水向東流,故而才汗漫而澄清。」正所謂人各有命,命中注定這個嬰兒將帶著天授的稟賦與才華,做出一番不朽於人間的事業,他就是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大抵這世上所有的非常之人必有其非常之志,當日,范仲淹、韓琦等諸公大賢為朝廷大用,石介寫《慶曆聖德頌》,以記一時盛事。這首詩很快傳遍四方,也傳到了蘇軾所就讀的西蜀的一所鄉校裡。當小小的蘇軾站在鄉先生的身邊,好奇地指著他手中的《慶曆聖德頌》,請教範、韓、富、杜等大賢事跡時,鄉先生甚至不屑於回答這個七歲孩童的問題。也許在這位先生看來,這些問題不過是出於兒童的好奇而已,然而對於蘇軾,那卻是他懵懂之年欲與當世賢哲相頡頏的奇志。

十六年後,蘇軾正是懷著這樣的奇志初出西蜀往遷京師的。當他路過寇準所任官過的巴東縣時,寫下一首《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蹟》。蘇軾的詩中充滿著對那位前朝重臣當日寓居巴東英雄未遇的同情與感嘆,而在收筆處一句「當年誰刺史,應未識三公」,卻又昂揚起他那與生俱來的不能為勢稍屈的豪氣——那樣一個蘇軾,當是佇立於船頭,任耳際風生,任江水噌吰,任宿昔的志向澎湃於胸中。

su_shi
元代趙孟頫所繪蘇軾畫像(公有領域)

蘇軾嘗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蘇軾的文字自始至終都是「順心如意」的,當文壇執牛耳的歐陽修第一次讀到蘇軾的文章,大奇道:「此我輩人也,吾當避之!」仁宗皇帝第一次讀到蘇軾及蘇轍的制策,喜而歎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然而蘇軾的仕途,則如眾所知,並未做到宰相,甚至未能久立中朝。在他初入仕途不久時,就發生了熙寧變法。蘇軾看到新法的弊端,雖然明知神宗皇帝與王安石在變法態度上幾如一人,仍然以異議者的姿態挺身而出,結果外調杭州。不過,卻也因此而偏得了一方一展其志的自由天地。

在杭州,蘇軾為吳越國王錢氏修觀立碑,名曰「表忠」,碑上銘文為蘇軾所作,雖說是表錢氏之忠,未嘗不是寫子瞻之志。蘇軾認為錢氏是宋室忠臣,而蘇軾在政壇上的忠言讜論,挺挺大節何嘗不是源於一個忠字。此外,蘇軾在杭又鑿六井,修蘇堤,將受葑田所侵而縮水的湖面恢復如初。蘇軾不無陶醉於他的政績,不過,這種陶醉非是好大喜功,而是如他於雨後初晴飲酒湖上時所高歌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治理了西湖,而西湖亦給了他回報,於一年之四季悠遊於湖上。熙寧四年蘇軾初抵杭時,正是冬日,這南國也有落木蕭蕭、飛雪暗天的時候。轉瞬則是春湖水暖,那深青淺碧之色宛如一頃琉璃。到了夏季,西湖的水最是深幽,在月下更化為茫茫菰蒲,這天地間的靈氣無處不在地浸透了蘇軾的詩文,他不無知足地寫道:「城市不識江湖幽,如與蟪蛄語春秋。」這些人生快意一直持續到他離開杭州,趕赴密州的那個晚上,蘇軾與三五子夜遊松江,置酒垂虹亭上。座中有張子野,以詞名擅天下。大家賦詩,填詞,飲酒,作歌,頹然大醉,夫復何求。

飽看了江山如畫,蘇軾偶爾也會傷春悲秋,然而直到他生命中最大的一個變數到來時,蘇軾才真正經歷了一次「人生無常」。這一年是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為一篇謝表,身陷烏台詩案,論罪下獄。在經歷了一番「魂飛湯火命如雞」的驚心動魄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他名動天下的文章此時成了人們避之不及的不祥之物,寫有他詩文的書被焚燒,刻有他詩文的碑被移走。不過他大概想不到,在他的文章幾成禁文後的幾年中,神宗皇帝其實常常在用膳的時候,讀著他的文字,常因他文字的精彩而停箸忘食,大呼奇才!神宗幾次有意起用蘇軾,卻為當道者所阻而作罷。

不過,這未嘗不是蘇軾得天地之獨厚,身在黃州的蘇軾,在又一次人生的低谷中,他的文學造詣卻走上頂峰。在今天看來,蘇軾一生中最有聲有色的故事都發生在黃州。

su_shi-_huangzhou_hanshi_tie
左為黃庭堅所書〈黃州寒食詩帖跋〉;右為蘇軾所書〈黃州寒食詩帖〉,先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在黃州,蘇軾躬耕於東坡,從此以之為號。在東坡,他得一廢圃,修築雪堂,寫下雪堂之記。而除了躬耕於東坡,會友於雪堂之外,早在家鄉就熟識的方外之交寶月大師也在此時派弟子前來探望。蘇軾依舊喜歡談禪論道,但卻並不只是文詞上的口頭禪,有了這些人生的經歷與磨難,他對那些禪機道理都似乎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至於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澹然與「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卻只留於知音者會之而無足為外人道。

sushi
宋蘇軾書《前赤壁賦》(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此外,於人生之低谷,壯人心魄的赤壁是蘇軾流連忘返之地。他喜歡置酒赤壁磯下,踞高峰,飲美酒,駭心動目於「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觀,也不會忘記將最後一樽酒「還酹江月」,與天地共醉。

元豐的歲月隨著神宗駕崩結束了。哲宗即位,蘇軾也迎來了元祐年間的那一段風光無限。他為高太后重用,被召回中朝,遷翰林學士,知制誥,除侍讀,又拜龍圖閣學士。然而正如人生之低谷不會改變他的素志,而人生之巔峰於他亦如身外之物。當蘇軾看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在全面廢除新法,並貶謫新黨大臣時,他再次以一個異議者的姿態站了出來,所付出的代價則是卸下一切光環,被一貶再貶,終於貶到為南方海霧隔絕的小島上。

蘇軾是樂觀的,烏台詩案、黃州之貶、惠州之謫都沒能夠阻止他的樂觀,而當他以垂老之年於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來到海南儋州後,卻是抱定必死之志,他說:「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接下來,便在這「居無室,食無肉,病無藥」的九死一生之地「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最後居然欣然地說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這不是「反認他鄉作故鄉」,這是真正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抱定這樣的樂觀與通達,任是甚麼樣的磨礪也都不過是成就其人的一個過程而已。

儋州本荒蠻之地,黎漢雜處,人不知學。而蘇軾認為黎漢皆是人民,「鄙夷不訓,夫豈其真。」於是他在儋州桄榔林下作載酒堂,為當地漢族及黎族學子講學授業。居儋四載,蘇東坡以詩書禮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於是儋州始出文學之士,遂為一時名州。載酒堂至清代,被更名為東坡書院,記載著蘇東坡將中原文明傳播儋州教化黎人的不朽之業。

蘇軾不僅為宋世文壇集大成者,於中華文學史上亦凜然為大宗師。他的一生雖然仕途坎坷,宦遊四方,然而天命所在,所有人生之砥礪都化作壯美的文字,哪怕是在儋州垂老投荒的歲月,也不曾消磨了他筆下天縱的神逸。正如他的詩句「滄海何曾斷地脈,朱崖從此破天荒」,如挾大海風濤之氣,此間氣魄又遠過當日之「大江東去」,更倒天潢而連滄海,千載浩蕩,汗漫不絕。@#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如酒,初釀寡味,久漸醇厚,至若醇極至清者,非有陳年之釀而不可得。只是不是每一種人生都可抵此境界,而欲抵此境界,必要有一把年紀,且要有一場經歷。
  • 茫茫大海上,風浪漸高,大宋出使高麗的官船在風浪中搖來蕩去,如一葦敗葉,似乎下一個浪頭過來,就會被埋沒浪底,船上的人驚恐萬狀。而此時呂端卻獨坐艙中,手捧一卷,憑案展讀,如坐書齋。多年以後,這位於傾危之際端坐讀書、毫無懼色的呂端成為太宗的當朝宰相、託孤重臣。而他果然不負厚望,輔佐真宗順利登基。
  • 宋仁宗慶歷年間,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將岳陽樓修葺一新,又選唐宋諸賢詩賦,或題壁,或刻石。其中最為醒目的當然還是範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過,范公之記並未記岳陽樓之形制、結構、雕樑、畫棟,而是備述洞庭之景,諸如霪雨霏霏若何,薄暮冥冥若何,春和景明若何,皓月千里若何,全文三百七十餘字,寫盡洞庭萬千氣象,卻寫不盡範文正公心中的岳陽樓之大觀。
  • 泰山的西麓,一道山澗時隱時現,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下、在嶙峋怪石的環繞中,倒映著千年的女蘿,浸潤著三十三層的諸天,似有種不可言說的靜謐。澗水淙淙,尋聲而上,得一古觀,觀中有亭,臨水高踞,有三人端身正坐讀書其間——這一幕時隔千載,卻宛然如在目前。這三個讀書人,正是被後世尊為宋初三先生的胡安定、孫明復、石守道。
  • 隨州,城南,當地大姓李氏的園宅裡,兩個孩子正讀書其間。一位是這家的少主人,另一位則是少主人的朋友——一個隨母遷居此地的窮孩子——他在這裡樂不思蜀,不是因為貪玩於這園子裡的花草奇石,也不是貪嘴於那案上常備的點心果品,而是因為這裡有令他讀之不盡的書。
  • 中國文化是以道家文化為本位的,雖然歷史上曾出現韓愈、柳開、石介等以維護儒家道統而自任的大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儒學無論從其發源或其發展中,都是不能脫離道家而自成體系的。然而,這並非只是單純學術上的論辯,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蓋因中華五千年文化是神傳文化,故而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神性,永遠是一種文明成就所以能夠成立的根本。並且,越是神性具足的文明成就,越具有更為長遠的生命力,更為廣大之影響力。而儒家學說之生命力,正在於它有了道家文化作依託,從而成為神傳文明在人間之延續,這一點,北宋大儒邵雍其人其學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 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著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其中一個名字已不可辨識,據說這是因為歷代來到碑前觀瞻的人們都因為緬懷與敬仰,不禁會用手指摩挲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碑字竟被磨去,且沉沉凹陷下去,這個名字就是包拯。
  • 道州營道縣有濂水之源,東流十里,左曰龍山,右曰象山,周敦頤的祖居就在這裡。舊時,濂溪有橋,橋有小亭,十三歲的周敦頤常常釣遊其上,吟風弄月,至今為父老傳談,謂其志趣高遠,不與俗人同調。
  • 有宋一朝,理學之興於後世影響甚大,尤以邵子象數學與周子濂學、二程洛學、張子關學、朱子閩學諸家最著,又經後世學者之繼承,之發明,之研究,儼然成為龐雜之體系。
  • 回顧北宋,如果說太祖朝開拓一統之基,太宗朝草創文明之業,而大宋文明全盛之世則始於仁宗一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