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上的高僧足跡(7)大唐

【文史】玄奘西遊(1) 見證神跡

皇甫容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取經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大唐太宗削平群雄一統天下,於煌煌寰宇開疆拓土,遠國絕域也納入大唐版圖。唐皇聖德遠播四海,號為宇內偉人,受其聖德感召的四夷百姓也遷居中土。大唐政令遠播西域、朝鮮和越南,而大唐國威威震天下,亞洲諸國乃至歐非兩洲,莫不知唐。

唐太宗號為「金輪聖王」,以文德教化天下,與貞觀臣民共締天朝盛世。貞觀之治,海納百川,對東西方各種宗教和修煉保持開放、包容和扶持的態度。蕃僧入唐翻譯佛經,而唐僧玄奘則西遊天竺,見證釋迦佛陀神跡之時,也將大唐聲威傳至天竺。(《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玄奘,俗姓陳,名褘,洛州偃師人(今河南偃師)人,生於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隋朝大業末年出家。由於他精通佛教的經藏、律藏、論藏,因此世稱他為「唐三藏」。

玄奘常常緬懷佛陀住世時的神跡,為此翹首企盼有朝一日能親臨西域瞻仰鹿野聖苑。同時,精通經律論的玄奘也發現很多佛經翻譯存在錯誤,為辯真偽洞悉原意,立志西遊廣求佛經真本,以便日後翻譯出較為完善的佛經。(《舊唐書》列傳第141)

當東方正值大盛之時,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手持錫杖啟程西遊。他歷經重重險阻和危難抵達天竺。他在印度、西域前後歷時十七年,途經一百多個國家,沿途受到高昌國王、屈支國阿耆尼王、梵衍那國王、迦畢試國王、戒日王等國王的禮遇和尊待。(梵衍那:今阿富汗最西段的巴米安一帶。迦畢試:今阿富汗西部喀布爾河流域附近。)

玄奘遊學天竺期間,參拜了釋迦佛住世時的聖跡,目睹佛塔放光、佛牙舍利等神跡,詳細記載各國名勝傳說,向高德僧侶尋訪佛法真諦。

當深廣如海的真理消除他心中的疑問後,玄奘攜帶六百五十七部佛經,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回到長安,並奉唐太宗之命翻譯佛經。

玄奘到達阿踰陀國頂禮聖跡後,前往阿耶穆佉國。玄奘和八十多人乘舟東渡恆河,不料舟行半途被盜賊劫持。每年秋祭之際,這些盜賊都要找一個相貌端莊的人去祭天。盜賊在船上轉了一圈,選中儀表俊朗的玄奘,強行把他放入壇中,準備燒火蒸煮。玄奘見狀已不能倖免,於是請盜賊稍等片刻,他要澄心淨意專注誦念彌勒尊號,希望來世能夠教化這些盜賊,以使他們遠離罪惡。

就在這時,狂風陡起,一片飛沙橫行,折斷河岸兩邊的樹木,又一陣狂風襲來掀翻賊船。眾人對盜賊說:「這位法師不辭艱險危難,為求佛法遠道而來,將來要以佛法福祉他邦。你們如果殺害修行之人,會造下最大的罪惡。希望你們殺我,也不要殺害他。」

這些盜賊被玄奘的氣宇所感,最終放下殺人祭天的惡念,紛紛把刀扔進恆河,對著玄奘頂禮懺悔。西域百姓聽說此事後,驚嘆的說道,若不是法師求法心切,又怎能夠感動天地呢?(《續高僧傳》P. 34~35)

玄奘行至梵衍那國,其國王城東北有石佛立像,用珍寶裝飾而成,金色光耀,非常絢爛。此國崇佛的風俗很特別,國王每次召開無遮大會期間,都要把國庫的全部財寶施捨給僧眾,而後國王又捨身出家,再由百官群臣從僧眾那兒贖回國王。這一風俗成為梵衍那國的重要公事。

在迦畢試國有一座質子伽藍,佛院東門的大神王像右腳下,有一座儲存珍寶的窖窟,由質子所埋藏。上面銘文鐫刻著:「本寺朽壞之後,取此寶藏修繕。」有一國王貪婪凶暴,聽說寺中藏有大量珍寶,就用武力驅逐僧眾,當他要發掘寶藏時,神王頭上的鸚鵡像卻拍打著翅膀,大聲鳴叫,以致大地震動。國王和士兵見狀驚恐逃散,有的跌倒在地,癱軟到無法動彈。良久才能站起來,他們紛紛謝罪懺悔而歸。

玄奘行至天竺的烏仗那國(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地區),記載了忍辱仙的傳說。釋迦佛的前身之一曾是忍辱仙。暴惡驕慢的羯利王因嫉恨宮女棄王而去聆聽佛法,下令將忍辱仙截去耳鼻手,但佛陀依然完好圓滿。國王的暴行招致天怒人怨,當時陡起飛沙走石,天雨傾盆而降。國王見狀心生恐懼,最終悔悟皈依佛法。

在阿波邏羅龍泉中有一惡龍,常行颶風暴雨,摧毀莊稼。釋迦佛來到此地後,憐憫此國百姓所受的苦難,於是手拿金剛杵敲打山崖,興風作浪的惡龍非常驚恐,出來後皈依佛門,聆聽佛陀說法。在龍泉的西南方有一塊碩大的磐石,石上留有如來佛足的痕跡,當初釋迦佛降伏惡龍,在此石上留下的足跡,當地的百姓常以花香供養。龍泉下游有一塊釋迦佛留下的洗衣石,至今石上的袈裟紋樣都還十分清楚,猶如雕刻一般。

現存於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頭(Pdpics/維基百科)

玄奘抵達呾叉始羅國(今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西部拉瓦爾品一帶),禮拜阿育王建造的窣堵波。昔日釋迦佛在此地留下印記,未來彌勒佛出世之時,會有四大寶藏現世,此地是其中之一。這一帶屢經地震山搖,惟有佛陀留下授印之處,從未受到影響。很多人聽說此事後,紛紛前來挖寶,反而大地震動,使他們不能站立。

阿育王棄暴歸佛後,就在此地修建窣堵波。每到齋戒之際,此處常放光明,但見天神飛舞散花奏樂,眾人共睹祥瑞之景,驚嘆佛國之妙。有一位婦人久患惡瘡,被家人拋棄。她獨自一人來到窣堵波,對著佛陀的聖像頂禮,悔悟生平所做的不善。她看到庭宇有污穢不潔之處,即獨自清掃乾淨,到附近採來鮮花,以花香塗抹殿宇神像,又採來青蓮重新鋪滿大地。天神看到婦人禮佛的善願,就為她除去惡疾,並使她的容貌改善得更加妍麗。昔日惡臭不堪的身體,也因為以花供佛的緣故,遍生氤氳之香,如同青蓮的芳香一樣。

這一帶也是阿育王的太子被抉去雙目的地方。太子名為拘浪拿,由正宮所生。拘浪拿太子儀貌妍雅,非常仁慈。皇后去世後,阿育王的繼室驕奢淫逸,以讒言惑亂阿育王,並常威逼太子,太子不敢忤逆,每次被父王的繼室刁難,惟有退身忍讓再三謝罪。阿育王受后妃的讒言所迷惑,派太子鎮守偏邦,不得回宮。后妃欲除去太子,命人假作詔書,用紫泥封記,待阿育王昏睡之時,啟他的齒印作為大王的印記,后妃的詔書責令太子不恭,命他剜去雙目,並把他丟棄到深山野谷,讓他徹底斷絕王族。

太子見到紫泥齒印,信以為真是父王的命令,當下被人抉去雙目。那些傳令的使者見太子非常淒慘,心生憐憫,放了他一條生路,沒有把他棄置荒野。太子雙眼失明後,只好以乞討為生,經年輾轉,才來到父王的都城。太子妃一直不離不棄陪伴在太子身邊。他們來到都城後,太子妃哀歎道:「昔日身為太子,如今卻是乞丐。我們身在父王都城,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為太子伸張冤屈。」

於是二人商定,等到深夜人靜之後,他們來到王廷的內廄,對著清風長泣哀鳴,二人鼓起箜篌,藉著夜色清寂,希望喚回父王的心。說也奇怪,當夜阿育王輾轉難眠,步出內室獨上高樓,忽然聽到如此悲怨的歌聲,很像太子的聲音,於是問內廄是誰在唱歌?內廄把盲人引上高樓。

阿育王一見是雙目失明的太子,衣衫襤褸,形容枯槁,震驚地問是誰害他到這個地步。為甚麼自己的愛子身為國儲,還要遭此厄運?太子聽到父王的聲音也非常悲傷,跪著說道:「是孩兒不道,行事有違上天。因此收到父王的詔書,命孩兒自抉雙目。王兒不敢抗命,逃避斥責。」

阿育王方才明白是后妃偷啟他的齒印殘害皇子,就把后妃處以極刑。當時,都城有一位德行很高的大羅漢,他在宣法之前,命人準備器具,接收眼淚。他為眾人宣法之後說:「如果我所宣揚的佛理,沒有違背佛陀的旨意,也沒有產生失誤,就願眾人的眼淚淨洗盲人的雙眼,使他復明如初。」眾人虔心聽聞佛法,湧出喜悅的眼淚,治好了太子的盲眼。

類似釋迦佛行神跡、西域諸國的傳說,在《大唐西域記》中留下大量筆墨。玄奘親自參拜釋迦佛昔日所經之地,禮拜佛陀留下的種種聖跡,阿育王建造的崇佛殿宇以及盛況,詳加記載傳於後世。@*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覺力法師小時候因班上同學生病猝逝,倍感人生病苦無常,遂於某日放學後,留言紙條予家人,即逕自出走,飄然有出塵之志!
  • 太虛大師一生總計有三次悟境,不止生理、心理有所改變,思想、文字的風格,亦由空靈活潑,轉為條理深細縝密。
  • 慈航法師於受戒後,即行腳參方,拜謁名山聖地,親炙高僧大德。前後近廿年之參學,法師遍禮九華山、天台山、普陀山諸道場,參禪於揚州高曼寺,聽教於諦閒法師,學淨於度厄法師,請益於太虛法師,受法於圓瑛法師。
  • 斌宗法師居山時期,物質生活匱窘的程度,較諸「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歷過十多天以「鹽水煮著小石子佐膳」的日子。
  • (大紀元記者黃雲綜合報導)民間相傳,得道高僧修成圓寂後肉身不腐,俗稱「肉身菩薩」,中國無數名山大川有很多肉身不腐的現象。最著名的是唐朝的慧能大師,歷經千年不腐。九華山還有有5尊肉身不腐的真身。肉身不腐的現象至今科學無法解釋。
  • 他從天竺遠道而來,以超群見識、佛門妙術緣結後趙王土。他在宮廷、民間廣行神跡;也在兵爭天下之時,「憫念蒼生」,阻止殺戮,因此成為敦煌壁畫的主角之一。這位世壽117歲的天竺高僧,就是佛圖澄。
  • 今天日本的14個縣中(日本的縣相當於省,共有43縣),保存著一位中國僧人的很多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繪畫、書法、板碑刻等。這位僧人東渡日本後,京都士庶爭相前來謁見,「惟恐其後」,「花軒玉驄,嘶驚輶馳,盡出於城郊,見者如堵」。這位僧人受命出使日本,不僅結束了元朝和日本的戰爭狀態,並開啟了日本「程朱理學」與「五山文學」的先河。這位受兩國國君敬重的僧人,就是大元的一山一寧。
  • 今天的甘肅鳩摩羅什寺中,保存著世上唯一的一顆舌頭舍利。這一奇異罕見的舍利,穿越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光陰,向人們展示著它的主人住世時的傳奇事蹟。他有著顯赫的王室貴族身份,而命運卻將他引向更為尊貴的生活——出家修行。他「神情朗徹,傲岸出群」。因與中土的深厚緣分,在紛亂的時局中,他久居長安廣譯經卷,助佛法洪傳,福澤世人。這位傳奇的僧人就是鳩摩羅什。
  • 北京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史上朝代更迭的風雲大事在此輪番上演。北京城歷經八百餘年的建都史後,留下歷史滄桑的印記,也鐫刻上不朽的人文傳奇。
  • 明史》記載,道衍本名姚廣孝,出身於行醫世家,14歲時廣孝剃度為僧,法名道衍。他曾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道衍在嵩山寺時,偶遇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一見道衍相貌,目如三角,形如病虎,當下驚言此為奇僧,未來當如劉秉忠一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