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還我大中華!回望民國的榮光

炳日星

2017年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誕辰106周年,在中華歷史5000年的長河中,民國不是最輝煌的盛世王朝,然而這卻是一個舉步維艱、戰火紛飛、英雄輩出、大師輩出,以「民族、民權、民生」閃耀於列強、軍閥、侵略、赤匪中的時代。這個時代,有英雄的力挽狂瀾,有烈士的衝鋒摧敵,有精神的重塑復興,有共匪的紅禍東漸⋯⋯這個時代,讓人悲憤、讓人嚮往、讓人感嘆、讓人痛心⋯⋯最重要的是,這個時代,留給中華兒女無盡的榮光與復興的希望。

民國物價:低廉

首先看看民國時期的物價情況。上海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長16至18元,工人的月薪20元左右;技術工人、小學教師、護士等,月收入超過50元;中級職員、工程師、中學教員、醫生、記者、作家、律師和一般演員,月收入一兩百元以上;而教授月收入高達400元。

1927年的上海,14元可買200斤米,3.30元可買44斤麵粉,切麵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

在上海租房,石庫門一層樓,有電燈、自來水,月租10元;住客棧,每一舖位3角5分至6角。在北京,四合院,房租每月20元;一間20平米的單身宿舍,月租金4至5元。在便宜旅館包吃包住1個月僅需3元就可以。

1930年的上海。(公有領域)
1930年的上海。(公有領域)

金價,上海1920年每兩21元,1927年37元;漢口1920年每兩38元,1927年65元。

1949年以前,每名大學生不僅是免費教育,還可獲得教育部的20元助學金,這些錢除了自己花費外,還可補貼家用。但受共產黨的鼓惑,學生們還上街高喊「反飢餓,反迫害」。中共建政後,助學金立刻沒有了,伙食下降到可憐的程度。

民國教育:中西兼容的典盛時期

不可否認的是,民國時期的教育是中西兼容的典盛時期,在文化與教育方面,有過太多的探索、太大的價值。最值得稱讚的是,在延續和恢復傳統的同時,迎來了一個更加尊重多元價值的開放時代。

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風起雲湧,傳統國學也是雲蒸霞蔚,二者相容並濟,架起了中西文化的橋樑。民國培育了現在史上燦若星河的文人志士,形成了現代史上不可不看的文化風景。其中以胡適為代表的大師正是新文化和傳統道德的最好融合印證——「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老上海的靖江旅館。(公有領域)
老上海的靖江旅館。(公有領域)

在新式學堂中,民國的教育注意古代禮俗,通過修身教育,來教育人如何在社會中與人交往。民國教育在精神啟蒙方面,也迎來了新的突破,被視為「黃金教育」。在當下,重溫民國老課本,如由教育大師葉聖陶等編寫、繪畫大師豐子愷等配圖的《開明國語課本》,成了教育界的一種風潮。

今天,在大陸,颳起一陣「民國風」,吸引了一批「民國粉」。「民國粉」們喜歡談論當年北大如何,清華如何,西南聯大如何;「民國粉」津津樂道民國時期的中國人穿著打扮如何,言談舉止如何,志趣高雅如何⋯⋯

文化創作方面,民國電影《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展現的人物氣質,為一代人所喜愛。大陸著名畫家陳丹青評論《我的祖國》歌詞說:「這種歌詞的寫法、愛國的愛法,其實是民國的。當時的詞曲作者與合唱演員,是民國人,歌聲裡那種情感,也是民國式的,此後這等樸素真摯的歌詞硬就是寫不出來——到六、七十年代,革命歌一股戾氣,現在的唱法,那是又土又俗的妖氣了。」

老上海的士兵。(公有領域)
老上海的士兵。(公有領域)

民國經濟:創「黃金十年」奇蹟

在孫中山總統《建國方略》的指導下,1927至1937年,蔣中正總統治下的民國政府進行了「艱苦建國的十年」,推動中國走上了被歷史學家稱為「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建設時期。

1951年,前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魏德邁將軍在國會說:「1927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進步的建制。」(《中國現代史辭典》,一九八七)

1930年的上海南京路。(公有領域)
1930年的上海南京路。(公有領域)

戰前的年代也正好是中華民族的內部建設搞得最好、國家最有希望的時期。

1936年中國人均占有標準糧529斤,當年世界平均水準為502斤,1934至1938年間中國糧食平均畝產213斤標準糧,世界平均為163斤,1936年中國勞均產糧1725斤,比1951年還高出14.3%。

1913年中國現代工業企業共有698家,資本總額3.3億,到1920年,增加到1759家,資本總額5.62億。1914至1920年間中國現代工業平均年增長率13.8%,鋼鐵、採礦、水泥、機器製造等重工業出現了一些大型企業。1931至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

「而最顯著的成績,尤在交通與財政政策。以交通而論,由清末至民國十六年凡四十八年間,共築鐵路八千三百公里,而民國十七年後十年之內,增築鐵路至七千三百公里,尤其是公路建築竟達十萬公里以上。電訊的建設亦有成績,而以全國電話網的敷布,在三萬三千公里以上,最為顯著。以財政而論,則裁釐金,平稅率,修改海關稅則,整理內外公債。於貨幣,則廢兩改元,尤以統一幣制,實行法幣政策,奠定了國家統一與獨立的基礎。」(蔣中正《中國之命運》第四章《由北伐到抗戰》)

這一切的得來卻是不易的。從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到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這10年裡,中國幾乎天天都在打仗,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後五年剿共、寧粵分裂、閩變⋯⋯當時政府在國家預算中每年要負擔的前清遺留國債占32%,軍費支出占40%,建國經費不到30%。然而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口也奇蹟般地從1911年的4.1億增加到1936年的5.3億和1949年的5.4億。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戰前的年代也正好是中華民族的內部建設搞得最好、國家最有希望的時期……戰爭爆發前的十一年間,他(蔣公)使南京政府變成了中國穩定的國民政府,成為中國內部進行重新建設的基礎和中心。」「日本試圖『打倒蔣介石政府』就是在試圖破壞第一個強大的、團結的、現代化的、能夠力挽狂瀾的中國政府。」(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民國精神:民族精神得以復興

民國時期,在蔣中正總統的倡導下,進行了新生活運動。「親愛精誠」、「禮義廉恥」成爲民國精神的主流,民國在「挽救墮落的民德和人心」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1930年外灘——上海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公有領域)

林語堂景仰蔣介石:「他是一個嚴以律己的人,既不吸煙,也不喝酒,連茶也不喝。他光幹不說,召集會議時自己不發言,靜靜地聽別人講,把他們送走後,自己再作決定。他可以站在夏日之下,給下級軍官接連演講幾小時。他很少顧忌個人安危,一旦需要,他就冒著生命危險出現在前沿陣地上⋯⋯」

民國功績:抗戰成功光耀千秋

90年代的老上海街頭。(公有領域)
90年代的老上海街頭。(公有領域)

抗戰成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最振奮人心、最大的正面成果。

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之戰,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與日本侵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38931次。抗戰的勝利,完全是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老上海水門。(公有領域)
老上海水門。(公有領域)

每每讀到這段歷史,不覺胸中翻湧,腦中浮現淞滬、臺兒莊、長沙、武漢⋯⋯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戰鬥場面!壯哉!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依賴蔣介石的領導素質和策略的地方太多了。」

「他每一步都算計對了。他對即將到來的抗戰的性質,能夠作出正確的、有遠見的理解,這使我感到佩服。他不愧是民族危亡時期的一位民族領袖,他內心的睿智和道德品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能夠適應形勢的。」(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民國政治:播下憲政種子

大陸近期出現的懷念民國、推動民國回歸的「民國熱」,與人們對民國憲法的研究、對民主憲政的渴望分不開。民國在政治上雖然沒能建立成功的憲政,但確實播下了種子,今天台灣地區民主化的進步不能說與此無關。最後以蔣中正總統在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九日於重慶的題詞共勉:

戰勝強權,復興中華。協和萬邦,威振邇遐。完成國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華。
民族解放,民權吐葩。民生樂利,自由開花。實現三民主義,建立富強康樂大中華。
五權並立,五族一家。民國萬歲,憲政孔嘉。厲行五權憲法,建立統一獨立大中華。

上海老城官员。(公有領域)
上海老城官員。(公有領域)

——轉自《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