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冶鑄第八卷──鐘

《天工開物》鑄造萬斤鐘的方法

作者:宋應星 譯者:汪水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25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鑄造第八卷──鑄鐘

鐘是金屬樂器之首。鐘聲一響,大者可聞於十里之外,小者也傳到一里多。所以皇帝臨朝、官吏赴官署,必靠敲鐘來聚集眾人。舉辦各種官方宴會,必用編鐘來伴奏。仙佛寺殿必以鐘聲打動參拜者的誠心,激起對鬼神的敬意。鑄鐘時,上等鐘用銅,劣鐘用鐵為原料。今宮內北極閣的朝鐘,則全用響銅鑄造,每口鐘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金五十兩、銀一百二十兩。鑄成的鐘重二萬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鐘上的雙龍(蒲牢),高二尺七寸,鐘直徑八尺。這是現今朝鐘的形制。

鑄造萬斤鐘和鑄鼎的方法相同。挖一丈多深的坑,使坑內保持乾燥,並把它構築成如房舍一樣,和泥作內模。鑄鐘的內模用石灰、三和土作成,不使有絲毫裂隙。乾燥之後,以牛油、黃蠟塗抹在上面約數寸厚。油、蠟配方是牛油佔十分之八,黃蠟(蜂蠟)佔十分之二。(其上有高棚以遮擋日光和雨,夏天不操作,因為油不凝結)。油蠟塗固後,在上面雕刻文字、圖案,細心操作)。然後將搗碎並篩過的絕細土與炭粉調和成泥,逐層塗在油蠟上至數寸。使外模裡外徹底乾實,在外面用火力熔化其中油蠟,油蠟從鑄模下部內外模交合的孔隙中熔流凈盡。則內外模間的中空部分,就是以後鑄出鐘鼎形狀的地方了。

流出一斤油蠟所空出的部分,可灌鑄十斤銅。塑鑄模時用十斤油,便要準備一百斤銅。模中油蠟流盡,就該熔銅。萬斤的熔銅不是人手足所能驅使的。要在鐘模四周築熔爐並在四周用泥作槽道,槽道上與熔爐出口相接,槽道下端向低傾斜以便與鐘鼎澆銅口相接。槽道兩旁用燒紅炭火圍起來保溫。爐內銅熔化時,打開出銅水口的塞子,先用泥土為塞塞住。銅液像流水一樣沿槽道向下注入模內,於是便鑄成鐘、鼎了。製萬斤重的鐵鐘與香爐、大鍋,其鑄造方法皆與此相同。只是塑模的方法,可由人們根據不同的條件與要求,適當地省略罷了。

至於鑄造千斤以下的鑄件,則不須如此勞費,只要多作十幾個小爐就成。爐形狀像簸箕,鐵條作骨架,用泥作成。爐下兩側用鐵片捲成的圓鐵管穿透兩個孔,以便承受穿過的抬杠。各爐都放在土墩之上,同時鼓風熔銅。熔化後,用兩杠在爐下穿過,輕的二人,重的數人抬起爐子,將熔液傾注在鑄模孔中。甲爐澆完,乙爐迅速接着澆注,丙爐又趕快跟上,模內金屬自然粘合。如相接遲緩,則先注入的金屬快凝結,不易與後注入的金屬粘合,結果造成縫隙。

作鑄鐵鐘用的鑄模不須耗費太多牛油、黃蠟,先以土牯合作成外模,將其縱向剖開成左右兩半,或橫向分為上下兩截,以子母口使之接合,將文字、圖案的反體刻在上面.內模尺寸略小些,經精心計算,使內、外模之間有一定空隙。外模(內壁)上刻好文字圖案後,用牛油塗滑,使鑄出的鐘不與鑄模粘連。然後將內外模合起,用泥漿填補好接口的縫隙,便可進行澆鑄。作巨磬、雲板的方法也與此相仿。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原文

《天工開物》冶鑄第八卷──鐘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凡,為金樂之首,其聲一宣,大者聞十里,小者亦及里之餘。故君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而鄉酒禮,必用以和歌;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揖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敬。

凡鑄鐘,高者銅質,下者鐵質。今北極朝鐘,則純用響銅,每口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金五十兩、銀一百二十兩於內。成器亦重二萬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雙龍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徑八尺,則今朝鐘之制也。

凡造萬鈞鐘,與鑄鼎法同。掘坑深丈幾尺,燥築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築,不使有絲毫隙拆。乾燥之後,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分兩:油居什八,蠟居什二。其上高蔽抵睛雨(夏月不可為,油不凍結)。油蠟墁定,然後雕鏤書文、物象,絲髮成就。然後,舂篩絕細土與炭末為泥,塗墁以漸而加厚至數寸。使其內外透體乾堅。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從口上孔隙熔流淨盡,則其中空處即鐘、鼎托體之區也。

凡油蠟一斤虛位,填銅十斤。塑油時盡油十斤,則備銅百斤以俟之。中既空淨,則議熔銅。凡火銅至萬鈞,非手足所能驅使。四面築爐,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爐中,下口斜低以就鐘鼎入銅孔。槽傍一齊紅炭熾圍。洪爐熔化時,決開槽梗(先泥土為梗塞住),一齊如水橫流,從槽道中梘注而下,鐘、鼎成矣。凡萬鈞鐵鐘與爐、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則由人省嗇也。

若千斤以內者,則不須此勞費,但多捏十數鍋爐。爐形如箕,鐵條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鐵片圈筒直透作兩孔,以受杠穿,其爐墊於土墩之上,各爐一齊鼓韝熔化。化後,以兩杠穿爐下,輕者兩人,重者數人抬起,傾注模底孔中。甲爐既傾,乙爐疾繼之,丙爐又疾繼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緩,則先入之質欲凍,後者不粘,釁所由生也。

凡鐵鐘模不重費油蠟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兩邊形,或為兩截,以子口串合,翻刻書文於其上。內模縮小分寸。空其中體,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後,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無粘(米覽)。然後蓋上,泥合其縫而受鑄焉。巨磬、雲板,法皆倣此。

【注釋】

挕:讀跌。吸引。
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約三十斤。
埏:讀山。埏泥,揉泥。
模骨:指失蠟法鑄件的內模。
鞴:讀備。鼓風箱。
(米覽):讀爛。飯爛相黏著。喻粘連。
巨磬:缽狀敲擊樂器,原為石製,後為銅鑄。
雲板:鑄成雲梯狀的打擊樂器。#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