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傳」系列之九:秦檜(上)

【奸臣傳】身在宋廷、心向敵國的秦檜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23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烽煙亂世,風雨江南,南宋王朝在萬方多難、百廢待興的年代艱難草創,一雪靖康之恥、北伐收復中原,成為趙宋子民義不容辭的使命。而真正的開國歷史,卻是一段南宋君臣不斷屈尊議和、自毀長城的悲辛時代。

追溯這段歷史,我們無法忘懷岳飛北伐未捷的忠義與悲壯,更無法繞過那個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檜。國人憤恨秦檜,歷來口誅筆伐不絕。至清代,仍有一位秦姓文人面對岳飛墓發出慨嘆:「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而今日,秦檜夫婦與一干奸臣的鐵鑄跪像,更永久地昭示著他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

秦檜生於北宋哲宗朝,進士出身,親歷北宋、南宋的興衰更替。在靖康之難中,他也曾力主抗金、維護趙宋宗室,因此被金人俘虜,過了數年階下囚的生活。然而,他卻在回歸南宋後,慫恿宋高宗籌劃議和之事。究竟是俘虜生活消磨了秦檜的意志,還是他在掌權後才暴露奸詐的真面目,為一己私慾甘做惑主亂政的奸細?

宋高宗趙構畫像。(公有領域)
宋高宗趙構畫像。(公有領域)

神祕歸國,一意求和

關於秦檜的故事,正史記載之外,還留存許多傳說。有人說他時常嚼齒動腮,謂之「馬啖」,據說有此面相者將會殺人;還有人說他腳長如竿,做太學生時常做鄙事,故同窗戲稱他「長腳漢子」。或許因為秦檜身上有諸多性惡的徵兆,當他於建炎4年(公元1130年)突然出現在宋廷時,百官對他的南歸議論紛紛。

秦檜稱自己趁金國元帥撻懶圍攻楚州時,殺死金國守兵,乘舟逃回。但在眾宋臣看來,他的話漏洞百出。當年被擄的北宋遺臣中,全身而退者唯有秦檜,而且他能夠攜家眷、家丁甚至大量財寶,流亡千里而平安歸來,實在匪夷所思。《宋史》又載,秦檜在金國,曾助徽宗致書金廷以求和議。雖然和議未成,秦檜卻因文筆奇佳為金主賞識,並賜於撻懶麾下效力。

這便不難推論,秦檜在金國絕非忠肝義膽的宋臣,甚至已投降金廷,甘為奴僕。因而,他正是在撻懶的授意下,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歸宋,並終其一生冒天下之大不韙,處心積慮地奉行賣國求和的輔政理念。

第一次覲見高宗,秦檜便厚顏無恥地提出投降建議:「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並草擬一封送於撻懶的乞降國書。在立國之初,宋廷雖然派出使臣商討宋金議和之事,仍然保持著本國的尊嚴且戰且議。這般明目張膽地聲稱與金國「解仇議和」,卻是自秦檜始。

然而,心圖苟安的高宗,聽到秦檜的言論不怒反喜,認為他「忠樸過人」,「得之喜而不寐」。他說:「蓋聞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也。」在眾人的質疑聲中,高宗依然於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2月拜秦檜為參知政事,大為倚重。半年後,相位空懸,秦檜揚言:「我有二策,可聳動天下。」有人詢問,他卻說:「今無相,不可行也。」

或許是急於了解秦檜的奇策,才過一月,高宗便拜秦檜為右相,與呂頤浩共秉國政。秦檜未公布奇策,先謀奪呂相職權。他派其黨羽四處造謠:「當年周宣王修內政、攘外敵,故能中興。如今二宰相也應分管內外朝政。」高宗不知是計,將呂頤浩外調鎮江,還說:「呂頤浩專治軍旅,秦檜專管政務,就像文種、范蠡那樣分工。」

秦檜這才道出心中計策。第一策仍是「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投降策略,第二策則是前者的具體實施,即「以河北人還金國,中原人還劉豫」。原先的北宋國土已成三分,黃河以北的土地被金人侵占,淮河以北被金國擁立的劉豫政權所據有,淮河以南才是南宋領地。當時南宋軍士主要來自西北、河北、山東等地,若按秦檜之策,無異於將淮河北部的土地全部拱手讓金,而大批不願降金而南下的北人,都必須回鄉接受金人的統治。

所謂聳動天下的秦策,不過是屈尊賣國、自毀家園的無恥之論。即便是有心議和的高宗也無法接受:「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宋史》載,有臣子將高宗所言「播告中外」:「人始知檜之奸」。有識之士更加明了,此時的秦檜與金人勾結,圖謀大宋江山。在南宋君臣的詰難之下,秦檜只做了一年宰相便被罷黜,並昭示永不復用。

以誠媚敵,屈己講和

儘管奸相一時遭貶,但宋帝的畏金心裡和議和主張注定了秦檜即將再受重用。紹興7年(公元1137年),金廷出現以撻懶為首的主和派與金兀術為首的主戰派的分化。高宗亦派使臣,在赴金奉迎徽宗梓宮與太后的同時,打探議和動向。撻懶的專權,給高宗帶來議和的希望,並使得熟悉議和事務的秦檜受到重用,一路升遷至位高權重的樞密使,視如宰臣。

紹興8年3月,秦檜二度為相,繼續推行他的投降政策,只是在高宗面前,言行上更具隱蔽性。大臣們卻為此憂懼不已,皆道:「奸人相矣。」《宋史》載,有識朝臣多反對議和,吏部侍郎魏矼宗備言敵情,甚至與秦檜發生爭論。秦檜道:「公以智料敵,檜以誠待敵。」他則直擊要害:「只恐金人不以誠待相公爾。」若敵人有「誠」,何必稱之為「敵」?秦檜之論完全是站在金國的角度矇騙高宗。

為早日迎回二聖與母后,高宗不顧群臣反對,急於議和:「先帝梓宮的歸還,即使再等兩三年也可,但是太后年事已高,朕早晚思念。此所以不憚屈己,冀合議之速成也。」秦檜揣度上意,假意勸慰道:「屈己議和,此人主之孝也。見主卑屈,懷忿不平,此人臣之忠也。」宋金議和本非平等的談判,偏偏被秦檜塗上忠孝的遮羞面紗。

為堅定高宗和談的心意,秦檜在同年10月獨自上奏:「群臣畏首畏尾,多持兩端,不足以成大事。如果陛下決議講和,請求與臣商議,勿讓群臣干預。」高宗立即應允:「朕獨委卿。」秦檜繼而使出欲擒故縱的伎倆:「臣亦恐未便,望陛下再思考三日,容臣別奏。」三日後,高宗再次表達和談決心,秦檜仍提出再等三日。如此反覆兩次,秦檜便將高宗牢牢掌控,獨攬議和甚至朝政大權。

11月,金使至臨安,帶來金主議和的書信,言辭中將書信尊為「詔諭」,將南宋蔑稱作「江南」,完全將宋朝視為本國附庸,極盡挖苦貶損之意。同時,他們要求州縣官員跪迎書信,甚至讓高宗以「迎天子詔書之禮」接受議和。此言一出,天下臣民共怒,文官力諫,武將欲興兵逐金虜,更多的人指斥秦檜為奸細。名將韓世忠更是激憤陳詞:「此主辱臣死之時,願效死戰以決勝敗!」

高宗最為憂慮的,卻是如何「體面」地完成這次議和。他周圍的主和派大臣紛紛「獻策」,提議效仿《尚書》中「(殷)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和「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之先例。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議政,政事委於宰相,因而高宗可藉為徽宗守孝為由,讓宰相秦檜代為行禮受詔。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既不得罪金使,亦「維繫」了宋朝宗室的顏面。

淪為國賊的秦檜,比任何人都希望議和的成功,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為君「分憂」的機會。12月,秦檜代高宗行跪拜禮受詔。次年正月,撻懶出面,與高宗正式簽訂議和文書。通過這次議和,高宗得以迎回先帝靈柩與親族,宋金以黃河為界各自為政。然而宋朝須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並年年進貢。(待續)#

( 點閱【奸臣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奸臣之論,古已有之。戰國管子言:「奸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國家興衰、朝代更替雖是冥冥中天道循環的安排,君主若無法做到親賢遠佞,則必有失政亡國之患,令忠臣志士扼腕含恨。
  • 宋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首作《奸臣傳》,以警示後人。後來歷代修史,沿用此例。一部《宋史》寫盡忠奸善惡、王朝興衰。「天下治亂 在君子小人用捨而已」,這句血淚總結的名言,對於今天的國家治亂仍有警示作用。
  • 唐史記載,武則天初即后位,弒殺王皇后與蕭淑妃。因淑妃臨死前詛咒:「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從此武則天畏貓,宮中不再蓄養。然而諷刺的是,她身邊竟出了一個被稱為「人貓」的心腹寵臣。
  • 貞觀承平世,開元鼎盛時。自唐太宗攜領忠臣猛將,開創赫赫基業,至唐玄宗一朝勵精圖治,中華歷史迎來空前的巍巍盛世。然而在玄宗末年,一場「安史之亂」令大唐國運迅速衰弱,成為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 歷史行進至玄宗朝廷的中後期,幾乎成了小人當道、忠臣沮折的亂政時代。讒佞奸臣們相互傾軋,肆意攬權,揮霍著大唐盛世的最後一點福祉。自李林甫為相「養成天下之亂」,後來居上的楊國忠更把盛唐推向一蹶不振的地步。
  • 楊國忠繼任宰相,大權在握,也令楊氏家族的權勢達到烈火烹油的地步。然而他也明白:「吾本寒家,一旦緣椒房至此,未知稅駕(歸宿)之所。」他自知無法留下在歷史上清白的聲名,索性放縱私慾,一味爭權奪利。
  • 阿合馬為政,擅權殺人,人人都很畏懼他,而不敢進言。現在到處瀰漫著怨恨的氣息。阿合馬禁絕異議,阻塞忠言,就像秦朝的趙高。他肆意斂財,貪得的財物比皇家還要殷實,其人心懷覬覦就像漢朝的董卓。
  • 中唐時期有個男子,祖父是終生清廉勤謹的宰相,父親是安史之亂中以死抗敵、名垂唐史「忠義傳」的慷慨義士。他雖然陋貌藍膚,卻憑藉祖上福蔭拜得一官半職,又能粗衣礪食泰然處之,時人讚譽他頗承先祖遺風。
  • 北宋,中華歷史上最為風雅富庶的王朝。一部《東京夢華錄》,一卷《清明上河圖》,留存了它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末世繁華,此後便是衰敗之始。宋人認為,徽宗朝的「北宋六賊」,正是導致宗社之難的歷史罪人。
  • 才子皇帝徽宗醉心藝術,耽於享樂,宮中開支日益龐大,蔡京的改革舉措恰好為其奢侈的帝王生活提供資本。在國家太平、府庫充盈的假象面前,蔡京又從《易經》中斷章取義,提出「豐亨豫大」的謬論,迎合君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