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中國海外淨資產9年至少跌1500億美元

人氣 3040

【大紀元2017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劍宇綜合報導)中國目前持有1.75萬億美元海外淨資產,不僅其淨收益為負,且較2008年至少減少1500億(美元,下同),其真實損失尚不得而知。近日,大陸一知名經濟學家在會議上揭中國海外資產流失嚴重。

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第八屆財新峰會上表示,中國在海外持有大量的淨資產,在過去16年中,中國海外投資收益只有兩年為正,其餘年份都是負的,「這是很不正常的」。

余永定說,更令人擔心的是,經過近十年,中國的海外淨資產不增反減。從2011年到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累計額是1.28萬億,海外淨資產理論上來講應該增加1.28萬億。2008年海外淨資產差不多是2萬億,到現在理論上來講,中國應該有3萬多億,接近4萬多億,結果不但沒有增反而減了。「這其中有統計上的錯誤,但是統計上的錯誤解釋不了這麼大的缺口」。

余永定此番講話,印證了一年前熱傳的一篇網文,網文說:

「世界上有一個國家,手握超過3萬億美元的海外淨資產,去年的淨投資收益達到1700億美元,這個國家是日本。世界上有一個國家,欠了4.5萬億美元的海外淨負債(負的淨資產),但去年的海外淨投資收益竟然高達2288億美元,這個國家是美國。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手握近2萬億美元的海外淨資產,但去年的海外淨投資收益卻是負298億美元,這個國家是中國。」

中國海外資產大流失是中共腐敗和經營失敗的一個巨大黑洞,其黑幕遠未揭開。

央企海外資產數據成糊塗帳:從未進行國家審計

央企是中共海外投資的主力軍,也是海外資產流失的重災區。荒唐的是,迄今「央企境外資產基本上從未進行過國家審計」;只有對境外資產的抽檢,未有全面的審計制度。

2016年12月,習當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決定將境外投資納入審計監督,要求做到「應審盡審、有審必嚴」。

今年3月,中共總理李克強再次承認大陸資本外逃情況嚴重,特別用「唐僧肉」形容國企國資的被侵吞、瓜分的現狀,稱監管要跟到海外以及建立追責制等。

但具體怎麼開展海外資產審計監督,難覓下文。

中共國資委從未正面公布過央企境外資產相關數據,再加上基本未進行過國家審計,而更多地依靠央企自行審計,導致央企海外資產的帳本對於公眾來說成為了一本「糊塗帳」。

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突破千億美元大關,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海外資產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資產總規模3.8萬億元,海外收入達4萬億元,員工總人數達44.8萬。47家央企海外資產總量占到全國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海外總資產的85%,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絕對主力。

而根據2015年4月1日,國資委網站公布的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在中央企業規劃發展工作會上的講話中的相關數據測算,截至2014年底,央企境外資產總額接近4.7萬億。

黃丹華講話還披露,伴隨央企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和境外資產規模越來越大,境外利潤占比卻在大幅下滑。央企境外經營單位利潤占央企利潤總額之比,從2009年底的37.7%,滑落至2014年底的9%。

具體情況,民眾只能從不時見諸報端的新聞中略窺一二,諸如:中信集團2010年年底的海外資產為3626億元,海外收入1125億元,但到2012年年底,已經分別下降至2978億和至602.7億;中冶集團2010年年底海外資產達到308億元,當年海外收入187億元,到2012年年底,其海外資產擴大到365億,但當年海外收入下降到92億,下滑了一半等等。

2015年3月,中共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的表態,「央企境外資產基本上從未進行過國家審計」,瞬時引爆了輿論。

根據媒體報道和國資委網站消息,近年來,國資委每年開展央企財務抽查審計項目的招標,聘請第三方機構(會計師事務所)檢查境外國有資產。但是,第三方機構無法取代國家審計。

第三方機構主要是核查央企的海外資產以及財務情況,並不等同於審計,也不能代替審計。審計是以合法為準繩,對於央企的決策是否符合政策規定、經營行為是否有不當之處等具有監管功能,兩者不能混淆。

一般來說,國有資產的審計應該以內部審計為基礎,形成外加國家審計和中介機構審計的「三位一體」的全面審計制度體系。

中共2012年曾發布實施《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明確規定,「情節嚴重,致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有關規定追究企業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只是央企海外資產「基本上沒有進行審計」,沒有審計如何判斷企業是否「遭受重大損失」,怎麼「追究企業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時至今日,試問有多少央企負責人因使企業遭受損失而承擔責任?

回顧海外投資失敗若干案例

中石化阿根廷損失25億美元。中石化國勘公司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在2010年簽訂協議,以26.3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在阿根廷的全部油氣資產,項目於2011年完成交割。據一份中石化國勘公司內部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阿根廷公司累計淨現金流為負29億美元,在60美元/桶的油價假設下,中石化阿根廷項目的未來可回收資金與累計現金流之和為負25億美元。

平安集團浮虧228億人民幣。2007~2008年間,中國平安集團向比利時富通集團投資入股20餘億歐元。後因比利時等國政府對富通集團銀行業務採取的系列干預措施,平安集團的投資損失近90%。2012年9月,平安集團向ICSID提起仲裁,要求比利時政府賠償7.8億至10億歐元。2015年4月30日,ICSID仲裁庭作出裁決,以缺乏管轄權為由,駁回了平安集團的全部仲裁請求。

2013年國家審計署審計報告披露: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至2013年間,境外投資中有6個損失項目、4個浮虧項目、2個面臨損失風險項目。作為中國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成立於2007年的中投公司一直以神祕姿態示人。2007年投資黑石,黑石上市第二天,股價就一瀉千里,最低時跌到3.55美元,彼時中投浮虧高達27億美金,跌幅為83%。直到2013年年底,黑石的股價才回到當初中投的認購價,之後中投開始慢慢回本,被媒體稱為「身陷黑坑7年」。

2004年中國航油集團公司新加坡公司虧損45億人民幣。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買了「看跌」期權,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導致新加坡公司現金流量枯竭,帳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中航油因此停牌重組。陳久霖被新加坡法院判處入獄服刑四年零三個月,2009年1月20日刑滿出獄。後,陳久霖出任央企中國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林詩遠

相關新聞
中國大富豪過半投資海外 資產超6000億美元
中國私人資金外逃 或給北美帶來資產泡沫
中國人憂資產泡沫 湧入泰國買房養老
海外投資者看空中國樓市 從做空一隻股票開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