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在細節養成 也能在細節改變

作者:海柔

鄉村小路(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45
【字號】    
   標籤: tags: , ,

有沒有發現孩子,成年人, 老年人,有著許多的共通點,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這是很有趣的事實,大人也能自我教育,往更好的狀態邁進。

重複變習慣,習慣變個性

舉個例子,這也可以說是普遍現象,只是表現程度不同。

小孩可能因為大人的飲食習慣而跟著會挑食,大人可能因為孩子挑食而只買孩子能接受的食物,漸漸的,孩子懂得「挑」,強化了自己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最後不僅挑食,生活中的日常都要以自我感覺為重,這影響某些學習──他不輕易嘗試,也在朋友間的矛盾中無法學習成長──他不願改自己。

維持這樣習慣的孩子終有一天成年了,從小在心裡種下這棵「挑」的小幼苗,也在日積月累中根紮深了,觸及範圍變多變廣了。大人和小孩這方面的不同只在於,孩子後天觀念少些,大人後天觀念多些。

這會有什麼影響嗎

無形卻不易察覺的後天個性,影響深遠──心裡的快樂指數,精神上的生活品質,身體健康的物質場,能否突破自己,衝破人生關卡等等,這影響之深遠。

中國古代著名經典「三字經」中,有句話「性相近,習相遠」──一個人剛出生,都是善良本性,天賦仁義理智之性,後天生活中,心裡想的,嘴巴說的,行為表現的,這些從小的學習,練習中,若合乎善,不自私,合乎天賦正念,那麼這個人就會是有智慧的人,端正而有福德的人。反之則反。

愛因斯坦的學術研究,或是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大腦只使用了少部分,有人認為使用了5%,還有人認為使用了10%,或15%,不論正確數值是多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大腦絶大部分的潛能,不是靠表面知識能開發出來的。那本能,潛能,智慧的保存與開啟,關乎我們是如何做自己。

想改變有什麼好辦法嗎

倘若家中有孩子:
我們可以學習「三字經」,這部經典不但教人如何做人,其實教育的方法也暗藏其中喔。粗淺地說,例如,單從「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來看,我們知道應該要保存好先天良善本性,避免後天習性悖離太遠。所以儘量避免太過度的關注孩子──覺得食物好不好吃,東西喜不喜歡,避免過度加強偏好喜惡,以致變成自我和自私。如果能從飲食習慣上練習不要太挑食,能夠做到配合大人,都已經買了什麼就吃什麼,這是很好的開始,逐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小到起床折被,大到為別人著想),個性也在其中養成了。試想一下,以後出社會工作,能總是有條件挑選老闆上司嗎?不能挑的時候,不是太痛苦了嗎?

倘若我們已漸漸長大,或已皺紋滿佈,頭髮斑白了:
三字經裡有句話──「教之道貴以專」,即使是在孩子的每個階段,該有什麼標準,該教導那些認知,我們都要專心一志地注意教育,孩子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小動作,都流露了想法觀念,機會教育都在細節裡。大人也是這樣的,只要有心就能改變自己,讓我們的心轉往善良的方向,好個性,好快樂。@#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麼,老校長傳授的四句「育兒經」,到底是什麼呢?它就是:一,嬰兒時期,肌膚之親不可離;二,幼兒時期,離肌不離手;三,少年時期,手離眼不離;四,青年時期,眼離心不離。
  • 在職場上,會有很多人用對工作的熟悉度來評價別人是聰明還是笨。所以有一天,我一定會因為熟練變得「不笨」、成為客艙裡一位專業的聰明人。
  • 我時常偷偷觀察德國的孩子與年輕人,也觀察他們與父母的相處方式。我的德國婆婆與老公之間的親子關係,和她的教養方式,成了我十分重要的參考來源。而我十分幸運,遇上一個充滿智慧的德國婆婆。
  • 套句婆婆說過的,她希望孩子飛得遠遠的,但心裡有媽媽。子女好好的存在,就是她最大的滿足。
  • 我在慢下來的速度裡,找到了與孩子間的共同語言,那是一種心與心的語言,心與心的共振,那才是教育與愛的本質。
  • 我和Chee在那次聚會中認識了各行各業喜愛咖啡的人,甚至是一輩子都無法認識或理解的人。咖啡在他們每個人生命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也點燃了相遇的火花,
  • 日本從高中開始不再是義務教育,孩子到了中學三年級,家長們都會為孩子選擇高中而忙碌,要陪孩子去參觀各地的高中,要考量哪所高中最適合自己的孩子。
  • 要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或要說一個動人的故事,有個非常重要的秘訣,很關鍵,但卻經常被忽略,就是寫故事之前,要先讓自己走進生活現場,在生活中閱讀人性,成為一個人性的觀察者和捕捉者。
  • 四月天還不算悶熱,但為了讓閣樓空氣流通,偶爾會開窗,於是閣樓宛如是座咕咕鐘,開窗的我像那隻咕咕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