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古詩詞(1)

作者: 葉嘉瑩
宋朝馬遠 山徑春行。(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4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我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從小就喜歡讀詩、背詩,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工作也已經七十年了。這本不是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所以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

其實我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認識詩詞可以提升人之心靈品質的功能,這自然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多年來的一大願望,也是我決意回國教書,而且在講授詩詞時特別重視詩歌中感發之作用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這本《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二一八首,其中包括一七七首詩和四十一首詞,唯一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對於只以刻畫工巧取勝者不予選錄,超出孩子認知水準者亦不選錄,所選諸詩對時代、作家、體裁等數量之比例也沒有限制。我因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濟,感謝張靜,她為此書傾注了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問我: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所以說,中國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導言

當前我們的國語有四個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比如我們說ㄏㄠ這個聲音,第一聲念「蒿」,第二聲念「豪」,第三聲念「好」,第四聲念「耗」。大家注意到這四個聲調在念讀時有什麼不同了嗎?原來第一和第二兩個聲調,讀起來都比較平緩,可以拖長;第三聲的聲調讀起來好像中間拐了個彎,有一個轉折,不大容易拖長;而第四聲的聲調讀起來則好像是一直向下沉下去的感覺,也不大容易拖長。於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就將這四個聲調分成了兩組:一聲、二聲為「平聲」,三聲、四聲為「仄聲」。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很多古代的讀音,跟現在所讀的聲音已經不完全一樣了。

中國古代有些字是入聲字,也屬於仄聲。入聲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的收尾,現在的國語已沒有這個發音,有時就把入聲字改讀成平聲了。我們在讀誦或吟詠時,就會有不合聲調的情形。因此當我們誦讀或吟詠古詩時,若遇到了被國語讀為平聲的入聲字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它們讀為平聲,而要把它們儘量讀作仄聲,這樣才合乎我們古詩的聲調。

「平上去入」四聲包括很多個韻。每個韻都有一個標目,比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其中,東韻指的是「東」、「紅」、「中」等字,都在一個韻,這一部韻裡的第一個字是「東」。一首詩所押的韻如果是平聲,就稱之為平聲韻。

中國地理面積廣大,每一個省市常常都有本地的方言,而在過去的科舉考試制度中,考中了的士子都要到北京做官,各地方的人南腔北調,不易溝通,因此形成了一種方便人們交流的普通話(Mandarin),即官話。

但是,古代的詩人發現,我們如果把一句詩的每個字都寫成相同的一個聲調,像「西溪雞齊啼」、「後牖有朽柳」,這樣讀起來既不順口又不好聽。於是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把平聲和仄聲間隔著來配合運用,那樣才會好聽。所以中國的古詩在聲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現在的國語發音來讀,有些格律便不對了。不按照古人的聲律讀,就破壞了整首詩美感的特質,而且用國語讀,讀來讀去依然是不會作詩的,一定要按照詩歌的格律來背誦、吟唱,才能夠真正掌握詩歌的情意,伴隨的聲音,結合出來的那一份感動。所以要是讀中國的舊詩,就不能平板地讀,而是要按照舊詩的平仄讀,而且要學會吟誦,當吟誦得很多很熟的時候,出口就是合乎平仄的句子,很容易就學會了作詩。這些都是讀古代詩詞時需要注意的。@(未完,待續)

──節錄自《給孩子的古詩詞 講誦版》/ 網路與書出版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兩千年前,中國古代的女孩進行自我介紹時,應該是何模樣?當她面對官員的非分邀請,又應該如何應對?
  • 這是一首可愛的小令,小池、陣雨、荷花、瓜李,加上一位酣夢的姑娘,勾畫成一幅慵懶而充滿夏日氣息的小畫。
  • 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茫茫塵世裡,獨清閒。 自然爐鼎,刻苦修煉, 便成陸地神仙。
  • 李白此詩純然寫實,是一首卓絕千古的「雲陽縴夫曲」。開頭兩句總寫背景,作好鋪墊;接下八句,從酷熱的自然環境、水濁的惡劣生活、拉船號子的觸動悲心、和拉石靠岸的筋疲力竭,層層深入地描畫了「拖船一何苦」的具體情景。
  • 羌胡據西州,近甸無邊城。 山東收稅租,養我防塞兵。 胡騎來無時,居人常震驚。
  •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 此詩描述著大姬優美的舞姿,開頭寫道:「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兩個「兮」字代表著對她優美的舞姿沉醉其中,而舞師專注的神情令人生出敬意,一面似乎暗諷了幽公之玩樂無度,將樂舞作為享樂的工具,不知災禍時將至。也體現了觀眾對舞師心中的崇敬,雖心生仰慕,但不敢造次而行。
  • 每年黃曆的九月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等。重陽節的歷史由來已久,慶祝的活動也多彩浪漫,包括登高望遠、飲酒賞菊、遍插茱萸等…
  • 要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或要說一個動人的故事,有個非常重要的秘訣,很關鍵,但卻經常被忽略,就是寫故事之前,要先讓自己走進生活現場,在生活中閱讀人性,成為一個人性的觀察者和捕捉者。
  • 明月皎皎,秋桐藹藹,她是獨坐青軒的淑女,也是悵望雙燕的思婦。沒有人知道她一生經歷了什麼,唯有在她留存的詩歌中,勾勒出一道清麗朦朧的身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