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戈麥高地記憶的眼睛(1)

作者:柴春芽

《戈麥高地記憶的眼睛》(遠足文化出版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 ,

*2005年9月1日 晴

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她叫根秋青措,從山坡的石階上奔奔跳跳地跑下來。

她的羊角辮在肩膀上像兩條泥鰍,活奔亂跳。喜饒多吉說,根秋青措誕生在戈麥高地,兩歲時到德格縣城來治病,住在喜饒多吉家,病癒之後,她拒絕再回戈麥高地,於是,喜饒多吉一家就收養了她。現在,她的身上已經找不到任何有關草原的痕跡。

阿媽雍措拿了一根牛皮繩從山坡上的藏式木樓裡走出來。

公路邊的麵包車裡有我的旅行包,一大袋書籍,還有北京的X募捐的一批衣物和文具。我背著行李和阿媽一起爬上石階,走進大門,再攀援木梯來到木樓當中。

光線顯然不足。過道裡堆滿雜物。木頭地板發出陳年腐朽的「咯吱」聲。向左,是一間寬闊的屋子,我佝身穿過小木門,來到閣樓的房間裡。這是客廳,兼做廚房,靠牆角的碗櫥上,一溜大大小小的鋁壺和鐵盆擦得鋥亮,擺放整齊。

向陽的方向,又一個小木門,通向外面寬闊的陽臺。站在陽臺上,可以瞭望對面的山巒和山巒下茂密的灌木林,以及灌木林下金碧輝煌的更慶寺和印經院。色曲河在樓下疾疾奔流,發出聲勢洪大的吼叫。

阿爸丹珠安靜地坐在窗下。從窗外進來的光線打在他臉上,這使他那張棱角分明、俊美優雅的臉龐一般黑暗,一般光明。這是一張典型的康巴老人的臉,祥和、尊貴,鼻樑挺直,雙眼大而明亮,皮膚黝黑卻布滿光澤。

阿媽雍措,開始在廚房裡操勞,為我端來酥油茶。根秋清措依偎在阿爸丹珠身旁,用一雙調皮的大眼睛將我打量。

這是黃昏,窗外歸巢的鳥雀唧唧喳喳地掠過樹杪,絳色天空的反光射進木樓,令這木樓中走動的每一個人渾身籠罩一層金色的光芒。神秘的幻境,令我如此著迷。

阿姐志瑪也回來了。這是一位年過三十的未婚女子,眼神裡總是透露著憂鬱。

晚飯後,我便早早安睡。臥室在另一邊,進門木梯的右面,窄窄的木床靠著木製的窗戶,窗戶紙抵擋不住色曲河的水聲。我就這樣枕著河聲入眠。

*2005年9月3日

下午的大法會在色曲河邊的草地上舉行。

八十多歲的嘎拉法王主持法會。他坐在法座上,顯得那麼蒼老、虛弱,卻又莊嚴肅穆。法座下的眾喇嘛齊聲誦經。人群湧入嘎拉法王的帳篷。跪倒在地的人們,一臉宗教的熱誠和迷狂。他們擁擠著,爬到法王腳下。嘎拉法王顫巍巍舉起右手,為人們摩頂。

法會將持續兩天。

第二天,僧侶們穿起戲裝,唱起了藏戲。身著華服的人們圍坐在四周。小孩們在追逐嬉戲。冗長枯燥的藏戲,節奏極其緩慢。幾個背包客在人群中拍照。被藏戲吸引而來的外國人,饒有興致地觀看藏戲。

兩個穿著藏式裙子的美國中年婦女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個白種女人,一個印第安女人。她們的衣著表明,某種盲目崇拜西藏的情結,就像一種能夠傳染的疾病,正在到處流行。

黃昏,晚霞照耀大地。也許是受到菩薩的祝福,這黃昏才變得如此美好。藏戲已畢,百名僧侶身穿法衣,舉起幡幢,排成整齊的佇列,塞滿了街衢。他們向著薩迦巴寺院——更慶寺——緩緩移動。

我在圍觀的人群中拍照。一個身材矮胖的中年男子朝我走來。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在人群中找到我,跟我搭訕。這真是莫名其妙的邂逅。

「我是嘎拉法王的朋友,可以帶你去見他。」他說。

我將信將疑,但還是決定跟隨他去見嘎拉法王。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根本上師,可我見到的「活佛」大都令我失望。

跟隨那個矮胖的男子,繞過印經院,從一群轉經人中穿過去,走在窄窄的長巷中。寂靜的巷子,偶有跫音,卻不見人。推開73號門,小小的院落敞開著,迎接每一個來訪的客人。

走進黑暗的走廊,矮胖男人的身體被虛無之暗所吞沒,緊接著是我,同樣被虛無之暗所吞沒。陡峭的木梯,從更其黑暗的高處落下來。攀援而上,右邊是一間寬敞的客廳,木桌上擺滿了水果、糖和油炸食品。嘎拉法王的侄女以一種見慣來客的淡漠神情招呼我們。不失藏人的慣例,她為我們端上了酥油茶。

矮胖男人開始自我介紹,用一口四川話。

「我是四川綿陽一座寺廟的法師,這次來德格是為了催逼縣文教局的領導,儘快完成一所中學的建造。我發動居士捐款,錢已經到了,交給了文教局,可是學校卻遲遲不見完工。」

喝完酥油茶,他把我帶進嘎拉法王的經堂。主持大法會的嘎拉法王還沒有回來。

矮胖男人說他法號叫「守明」,晚上就睡在法王的經堂裡。

他炫耀說:「法王的經堂可不是隨便讓人睡的。」

我聽出這是一種虛榮的表現。

我問他:「既然你是法師,可為什麼不穿袈裟呢?」

「我這是為了辦事方便。我可是真正考取了佛學院法師資格的人,不像別人,對外宣稱自己是法師,其實他根本就沒有法師資格。」

我不再搭理他,而是觀察起嘎拉法王經堂的佈置。

光華燦爛的佛龕,四周的牆上掛滿唐卡,床頭的書櫃裡堆滿佛經。守明法師嘮叨著他跟一個老闆居士的故事,說他如何開導那個心情煩惱的百萬富翁走出陰影、熱愛家庭,過上了樂善好施的慈善生活。

我一直不明白他在人群中找出我並把我帶到法王家的真實用意。

不久,法王回來了。他被侍者攙扶著,走進經堂,氣喘吁吁地坐在床上。他不懂漢語,這使我們的交流顯得非常困難。我看著他疲憊不堪的樣子,就對守明法師說:「我要走了,法王應該休息。」

守明法師要留下我的聯繫方式。我說我是一個流浪漢,沒有固定的聯繫方式。於是他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他的手機號——一個我永遠也不會撥打的電話號碼。

夜幕籠罩大地,靜謐的巷子因為那偶然傳來的跫音而顯得格外詭譎。

回到喜饒多吉的家。燈光下,圍坐著一群面孔黝黑、肌肉發達的男人,一看就知道是從遙遠草原上來的牧民,骯髒、憨厚、老實,顯得有些拘謹、有些粗笨。我知道我喜歡他們。喜饒多吉說,他們是來接我的戈麥高地上的牧人。

我一一打量他們的面孔,思緒早已飛向戈麥,那片未知的草原。

啊!戈麥,戈麥!人類詩意棲居之地,讓我重返赤子嬰兒的狀態,讓我的靈魂安頓下來。

====================

從德格出發的那一天,一切都超乎想像……

戈麥小學就在那山崗上……

他們將是我的學生……

隱約之間,我彷彿看見了童年的自己。

====================

*2005年9月5日 晴

人是多麼喜歡耽於夢想啊!但是,現實是個石頭,夢想總會被這石頭砸爛。

從德格出發的那一天,一切都超乎想像。

清晨,更多的人還在沉睡。四郎瑙乳敲響了駐馬店的木門。睡眼惺忪的老闆娘慵懶地應了一聲。木門打開了。六匹高原矮種馬出現在眼前。馬的身後,一個木牌上用藏漢兩種文字寫著:「禁止馬匹入城,違者罰款20—50元。」

清冷的風吹得我像一莖青草,瑟瑟發抖。

四郎瑙乳為馬匹韝上鞍韉。沉重的皮製馬褡馱在馬背上。馬褡裡裝著我的書籍、被褥和生活用品。那些書——我從廣州的家裡帶到成都,再加上我在成都採購的生活用品,還有我在德格縣城購置的被褥,沉重將近三十公斤。兩匹馬馱著那些東西。

出駐馬店向右,一條從山谷深處沿著一條小溪延伸而來的小徑,是我們通往戈麥高地的路。小徑兩邊,錯落著幾戶人家。他們或者是縣城的弱勢群體,或者是從牧場上遷移而來的牧民。

前一天到德格縣城來接我的村長四郎瑙乳、紮多老爹、美青年格佩、阿登和小翻譯根秋澤仁,還有趕回戈麥奔喪的服裝小販沖翁三郎,我們一行七人,牽馬上山。

山谷裡的陰影逐漸退去了。我們暴露在燦爛的陽光裡。高原的陽光從不溫柔,像鞭子,抽打著我這個從廣州來的漢族男人的臉。我的皮膚燒灼般滾燙。從高入雲端的山峰垂掛下來的小路不僅陡峭、狹窄,而且布滿石塊和沙礫。

四郎瑙乳說:「上馬!」

除了小翻譯根秋澤仁,其他人紛紛上馬。他扶助我。我一腳踩在馬鐙上,一腳高高揚起,這才艱難地騎上馬背。馬的兩肋上懸掛著鼓鼓囊囊的馬褡,這使我很難踩穩馬鐙,而馬鞍上搭著被褥,這又使我的臀部很難坐實在馬鞍上。因為馬以及馬背上的貨物,使得人的高度增加了不少。萬仞懸崖就在眼下。我的心一陣陣收緊。一隻鷹飛過,我竟然看到鷹的脊背上羽毛閃爍的磷光。

從此,就沒再出現過坦途。偶爾會有一片水草豐美的草甸,卻又陡得出奇。經驗豐富的馬兒用「S」形的走法,負載著人和貨物,攀援而上。

就這樣艱難攀援,走上大約一個多小時,我們便席地而坐。馬褡卸下馬背,讓馬兒去吃草。我們側臥在草地上,吃著風乾肉,喝著青稞酒。

翻上第一個山頭的時候,遇見牧場上放牛的卓瑪和她的祖父。卓瑪二十歲左右,穿著傳統的黑色藏裙和帶碎花的藍色襯衣,用一串綠松石、瑪瑙和紅珊瑚將百十根細細的辮子盤在頭頂。起身上路的時候,我才發現卓瑪也是徒步。這樣一來,她和小翻譯根秋澤仁就成了伴兒。

經過夏嘎神山時,小路變成一條纏繞著山峰的細帶子,彎彎曲曲,右邊是更高更陡的山峰,左邊是深及千米的溝壑。我一直擔心,萬一馬失前蹄,人就會摔落下去。對於長年走在這條山路上的康巴牧民來說,騎馬小跑,也毫無恐懼。小翻譯根秋澤仁甚至抓住紮多老爹的腰,騎跨在紮多老爹的身後。他們兩人合騎一匹馬,而那匹黃驃馬還馱著五六十斤重的馬褡。

經過念冬神山的埡口,我們又一次野餐。四郎瑙乳說:「再有兩個多小時,我們就能到家。」事實上,接下來兩個多小時的行走,連羊腸小徑也沒有了。在傾斜的山坡上,我不得不下馬,因為我實在太緊張了。

終於,六、七個石頭和木頭建築的小屋出現在眼底。那些小屋相距甚遠,以致你看見的只有小屋的孤獨。在如此龐大的群山之下,那些小屋顯得渺小而無助。◇(待續)

——節錄自《戈麥高地記憶的眼睛》/遠足文化出版社

【作者簡介】

柴春芽

1975年出生於甘肅隴西一個遙遠的小山村,1999年畢業於西北師大政法系。2002年進入《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擔任攝影記者。2005年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一個高山牧場義務執教,執教期間完成大型紀實攝影《戈麥高地上的康巴人》。著有《西藏紅羊皮書》、《西藏流浪記》、《祖母阿依瑪的第七伏藏書》。
現暫居日本京都,自由寫作並攝影。

責任編輯:李昀

點閱【戈麥高地記憶的眼睛】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寫這封信時,仍然難忍滿目的淚水,幾次坐在打字機前寫了頭一行,便寫不下去。但我想到兩位失去愛子的悲痛將更勝於我,下面的話我必須告訴您們,這股力量支撐著我寫完這封信。
  • 有一個尋常的動作,平常人可能不會注意到,牙醫的兩隻手通常都不是懸空的,尤其是握著危險工具的那隻手。我們都會尋求一個支撐點,最常用的是無名指,將手指輕抵在牙齒上或勾在嘴角,令工具不至於四處亂動。
  • 「長長短短的文字猶如戰火下的那一則則電報,一張張紙條,乃至大火餘燼下的一絲絲訊息,都是這兩個心地良善的孩子,在邪惡殘酷的戰爭之下,始終把持住那一念善所成就出來的奇蹟之光。」── 牧風(部落客)
  • 因而三十五年來,我同自己、同周圍的世界相處和諧,因為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裡,嘬糖果似地嘬著,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裡,不僅滲透我的大腦和心靈,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騰,衝擊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 四十年過後,在駛往聖布里厄的列車走道上,有一名男子正以一種無動於衷的眼神凝視著春日午後淡淡陽光下掠過的景色。這段從巴黎到英倫海峽窄小且平坦的土地上布滿了醜陋的村落和屋舍。這片土地上的牧園及耕地幾世紀以來已被開墾殆盡──連最後的咫尺畦地都未漏過,現在正從他的眼前一一湧現
  • 白晝,那遭人遺棄的美麗國度閃耀著,到了黑夜,換成航向故國的恐怖回歸在發光。白晝在她面前呈現的,是她失去的天堂,夜晚所展示的,則是她逃離的地獄。
  • 參加相親派對簡直就像在宣告自己嫁不出去。之前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向來避不參加,但占卜上寫著「努力脫胎換骨」,而且我也對玻璃工藝頗有興趣,最重要的是,「不能繼續過目前這種生活」的不安推了我一把。
  • 我在和愛德華見面之前,就聽說了他在太太臨終前所作的承諾。
  • 後來我發現,處理掉那些東西以前,再花點時間感受一下它們,心情能得到撫慰。每件物品都有它的歷史,回味那些消逝的時光,總是樂趣無窮。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太忙,沒能坐下來好好思索某件物品在我人生中的意義,沒能想想它來自何方,或何時又如何來到我手上。
  • 狩獵術語中有個頗具啟發性的詞彙,可以形容這類印痕——嗅跡(foil)。生物的嗅跡就是足跡。但我們很容易便忘卻自己本是足跡創造者,只因如今我們多數的旅程都行在柏油路或混凝土上,而這些都是不易壓印留痕的物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