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一之三)

作者:黃金財
font print 人氣: 3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五、梅花與梅子

梅山鄉位於山區,轄區內共有十八村,其海拔自九十公尺至一八○○公尺間,依次有丘陵地、淺山及深山,地形可謂錯綜複雜,卻蘊育了很多地方鄉土傳統產業,諸如酸溜溜的「梅」滋味。早年梅山人經濟來源最大宗的是梅子,接著竹筍、茶葉、蘭花、蓮霧、橘子等,因此梅山又稱為「梅之鄉」。梅花堪稱我國的國花,國人通常將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容樸素,花性耐寒,花香淡遠,故有「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之語。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間,是梅山公園梅花怒放時節,滿山花海似雪,詩意一篇篇,人行其間,暗香浮動,山風徐拂,落英繽紛,彷彿瑞雪飄落,有如置身於人間仙境,「有花堪賞直須賞,莫待無花空賞枝」。

四、五月是青梅成熟的季節,新鮮成熟的青梅含有「苦味酸」,果肉相當脆澀,不適生吃,必須經過加工製成梅乾、梅子醬、梅酒等系列產品,才是我們日常生活價廉物美的天然健康食品。早在民國四、五十年代農業社會時期,梅乾就是便當內不可或缺的配菜。因為含有豐富的纖維質、鈣質及礦物質,有助消化,促進食慾,消除疲勞等功效,孕婦害喜或是暈車想吐,口中含粒梅乾,便可減緩噁心的感覺呢!

曬梅干(梅北村)。(黃金財 提供)

六、打草鞋

打草鞋是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草鞋的歷史,迄今已有千年以上,在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就記載著唐三藏法師往西方(印度)取經,經過千山跋涉萬水前往目的地佛國,他腳穿著草鞋負荷隨身行李之繪圖,感人至深,可知唐代已有草鞋的記載。大約在民國三、四十年代,草鞋是鄉下農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不論是上山工作,長途挑擔或是下溪河撈魚,都必須穿鞋。據擅長打草鞋的瑞里村葉老師傅表示,早年太和村居民到梅山小城做生意,很多挑夫走卒或商旅挑擔貨物往返太和與梅山市區,途經瑞里中繼站時,鞋子早已磨破,無法再繼續前行,於是在瑞里村內這裡休憩歇息,補充乾糧,更換新草鞋,因此瑞里村幼葉林聚落是當時主要草鞋生產地與集散地,處處可以看到老幼婦孺投入編製草鞋的行業,增加家庭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每屆農閒之餘暇,有不少農民在客廳、騎樓或庭院中,拿著木槌打稻草、去草膜,撚麻絲……等,到處充滿了熱烈工作的氣氛。然而好景不常,到了民國五○年代,人們行的工具漸次出籠,道路交通也逐漸獲得改善,徒步運輸及挑夫工作,漸漸地改為牛車、腳踏車、機踏車、馬達貨車所取代,靠勞力維生的工作者,大都已換穿便宜又舒適的布鞋、膠鞋,使得草鞋市場逐漸沒落而消失。如今,會編織草鞋的人才已愈來愈少,然而草鞋它終究代表著先民篳路藍縷,開拓家園,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是追念先民開拓台灣的一項重要的見證呢!

自從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以來,不僅改善了人類的飲食習慣,也讓先民們生活文化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而燃料的運用,歷經文明不斷的演進及科技工業的蓬勃發展,也由粗糙的木材類提升為天然瓦斯、燃料油、電熱能源的多元化材質,生活機能彰顯得更加方便,也更有效率,不過在民國四、五十年代,龍眼木炭可說是當時最主要民生用品,臨至今日,雖已沒落,但燒火炭仍有其市場需求,可惜早年那種炊煙縷縷,煙霧裊裊,空氣中還略帶淡淡炭香的情景已難再尋,更加深梅山人的懷念之情了。在百年前台灣人民生活清苦,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圳南村民,利用缺少灌溉的山坡地種植龍眼樹,再燒成火炭出售,因此此一山區的勞力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從事此一工作有三、四家,除了賺取微薄的利潤,也發揮他們特有的刻苦耐勞,勤奮堅毅的工作精神,也為當時的每個家庭帶來溫暖與方便。

七、燒製木炭

梅山山區燒製木炭的材料以龍眼樹為主。龍眼樹是無患子科常綠喬木植物,別稱「桂圓」、「福眼」、「龍木」等,台灣山區均可見到。龍眼樹除燒窯生產炭火之外,龍眼又可烘製龍眼乾肉(俗稱福肉),它是一種很好吃的水果。福肉即是龍眼剝下的果肉,經過烘製加工而成,在先祖時代就有,至今有二百多年了。其實烘製福肉的方法很講究,首先選定一塊土質堅硬的台地,在底層挖掘五、六個洞穴,先將龍眼枝生火,上層則開出五、六個長方形土灶,接著將龍眼除去枝葉後,放在土灶上烘烤至龍眼水份漸漸被烤乾,外殼變得堅硬時,福肉的製作就完成。接下來,把去殼後的龍眼乾放在特製的鋼板上,然後在鋼板下放個炭爐慢慢熏烤,等到福肉膨脹起來,就可以很輕易的把它從果核上剝下來了,接著全部拿到廣場曬乾,濃縮後就可販售或儲存。

提筆至此,驀然想起民國五○年代,在家鄉剝龍眼乾的日子,歷歷在眼前,那時龍眼乾是以「斗」為單位,一斗為5台斤,工資是35元,通常我們一家人一早就提著大麻袋到僱主家,秤了龍眼帶殼回來,先逐粒逐粒用木塊壓碎並去殼,然後起爐火將乾的龍眼肉一一剝下,接著再將龍眼肉與龍眼籽分開,一起運到僱主處秤重,平均一個孩童一天約可剝完二斗的龍眼乾,也就是可以淨賺70元,所以那段日子,每個小孩口袋總是麥克、麥克,成了童年最富裕而難忘的黃金時光。

剝龍眼乾肉。(黃金財 提供)

梅山鄉好山好水好風景,處處充盈鄉情寧靜典雅,純真古樸,可惜的是有不少傳統行業的珍貴景象已消失了,諸如圳北村「曬金紙」、梅北村「拉麵線」、安靖村「編火籠」、瑞峰村「編竹掃」、半天村「曬香腳」、梅東村「曬筍干」、「曬梅乾」等,許多參觀展覽的老一輩鄉親,看見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直呼「這就是以前的生活」,透過影象,娓娓道出早期生活點點滴滴,有些影中人幾乎都是鄉內老厝邊,讓他們彷彿走入歷史時光隧道,每一張照片透露出梅山濃濃的人文情懷,也都是梅山人共同的記憶,直讓老一輩的人重溫古早那段難忘的日子,也可告訴年輕一代有辛勤的過去,才有富裕的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展中,有三張老照片是許良行顧問提供,由我翻拍的,開幕展出當天特別邀請許顧問參加茶會,他看到與妻子在民國49年結婚時所拍放大合照中,自己擺出「三七步」,面無笑容,直說真歹勢,我在旁戲稱「站三七步,生兒子做醫生有撇步」,接著不約而同哈哈大笑。另有一張早年喜宴用大竹()拼湊出克難桌椅,也是難得的影像,流露出五○年代台灣社會一段難忘的歲月,每張照片有它的故事,有它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另有一張曾祖父教曾孫女做竹編的老照片,相片中的阿祖沈國成如今已一○四歲,坐著輪椅由兒子梅山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沈耀相校長、榮譽董事長沈耀宜校長兩兄弟陪同,出席此次開幕茶會,對影像畫面內心既興奮又感觸良深,早年為了生活,經歷過一段不為人知的辛苦過程,彷彿浮在眼前。

火籠歲月(安靖村)。(黃金財 提供)
吃桌(龍眼村)。(黃金財 提供)
許良行夫妻結婚照(龍眼村)。(黃金財 提供)

展出每一張老照片裡的故事,可說是每一個梅山人共同的記憶,看了這些陪著我們成長或是重溫舊夢的老照片,總是令人不忍遽棄,其中更有阿公阿嬤早年謀生時所留下的,不為人知的艱辛與辛酸的生活縮影,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新一代思潮流風所及,一些傳統古老產業早已淹沒在歷史洪流裡,甚至淪落乏人問津,無人傳承的窘境,每思及此,實在深感惋惜與浩歎……。藉著展出老照片裡人、事、物,讓我們鄉親心靈再度燃起懷舊之誼,也希望大家共同為家鄉梅山奉獻愛心與熱忱,以及共同體會並發揚先人們開發梅山時從無到有,一路披荊斬棘不畏艱難的精神––––梅山汗路精神。

自劉宏文鄉長上任以來,與鄉長夫人梅山文教基金會押花班老師李金花女士,積極推動梅山藝文風氣的提升,讓梅山鄉親在辛苦忙碌工作之餘,能夠接受藝術薰陶,增加審美觀念,提振生活品味,消憂解悶,減少負面情緒的紛擾,開拓生命的深廣度,用心良苦。還有梅山文教基金會現任董事長葉和榮醫師、副董事長郭聰明校長,以及創會董事長沈耀相校長、榮譽董事長沈耀宜校長、榮譽董事長曾建昌醫師和歷屆董事們,對於藝文的充實推廣和休閒的質感,發揮了無形的力量,讓藝文之美不僅促進鄉親心靈的交流,亦為社會帶來更祥和的風氣,更為人生增添更多的華采,有您們真好,隆情高誼,再致感謝之忱。@#

──轉自梅山文教

(點閱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東荖頑農姚財源愛玩艷麗的色彩,並發想在知本溫泉區的精華地段上,打造一座五彩繽紛的溫泉會館。透過台灣最大藝術玻璃團隊的台藝玻企業主導,以近200公噸共4,600多片大小玻璃,完成超過370幅立體景觀藝術圖及彩繪屋簷,比台灣玻璃館使用的藝術玻璃還要多。一座台灣最大的藝術玻璃城誕生了。
  • 在剛剛落幕的紐約亞洲藝術週(3月9日至18日)期間,史蒂芬‧洛文希爾從其15,000張早期中國攝影藏品中精選出約30張作品做展覽。展覽題為「早期中國攝影精品展」,是藝術週期間唯一的攝影珍品展,照片只展不售。
  • 不管是爸爸的年味或阿嬤的年味,都成了我記憶中的幸福滋味。
  • 媽媽想吃的食物,是她十九歲嫁給爸爸之前常吃的台南小吃,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想回味的其實都是童年之味。
  • 你以為「圖文部落客」是現代產物?走進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研究員的收藏世界裡,你會發現老祖宗將「文字」化為「圖像」的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被用來祭祀祈福,或作居家擺設的圖像,其中蘊含的文學與宗教意義,早已普及於古人的日常生活。
  • 1984年,美國的一戶人家在整理祖上留下的舊鞋盒時,發現了一疊已經發黃的黑白老照片。閱讀照片旁的備註,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些是1917年後在中國拍攝的珍貴場景。這些民國初期的珍貴照片公布於眾後,讓全世界驚艷。
  • 日本時代會在一定的季節取特定的木料,這樣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蟲害,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這些知識都慢慢消失了。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