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真的討人厭嗎?和專家聊聊生活中的數學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font print 人氣: 260
【字號】    
   標籤: tags: , ,

(原標題:數學真的討人厭嗎?和李國偉聊聊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的數學

賞心悅目的藝術、每天使用的電腦,竟然都源於數學?中研院數學所的李國偉兼任研究員,分享數學如何藏身於我們的生活中。

數學考題寫不出來,是許多人難忘的痛苦經歷。數學真的那麼討人厭嗎?數學家李國偉為數學「平反」,他認為數學讓學生討厭,是因為現行的教育多強調「解難題」。當難題解不出來,就會開始懷疑:數學到底可以做什麼?

數學可以變成藝術

李國偉舉例,台鐵沙崙站有個公共藝術,是「扭曲圖形」的作品。地面上的圖形讓人看不出個所以然,但是投影至柱狀鏡子裡卻能看見黑面琵鷺。這類扭曲投影圖形不只是好看,而是源自於大航海時期的地圖投影變形,把地球表面的資訊透過投影、換算畫成地圖,這就是一種數學。

還有讓人目眩神迷的「伊斯蘭藝術」,也運用到幾何學。伊斯蘭教的核心是真主,不能崇拜偶像,但要用什麼來裝飾清真寺呢?於是使用許多抽象的幾何圖形。匠人重複某些基本的幾何圖形,創作出看起來非常複雜的花紋,除了象徵阿拉不可分割、無窮無盡的本質,這個邊要如何對那個邊,這個點要如何對那個點,這也是數學。

非常簡單的操作,反覆使用的時候,表象就變得非常複雜。這給我們很深刻的哲學啟示:宇宙看起來這麼複雜,可是它後面的真理說不定很簡單。

數學刺激藝術,藝術又刺激數學。現代電腦影響人們的思維,許多當代藝術融入理性化的幾何圖形,例如克卜勒星形正多面體的公共雕塑。另外,從摺紙藝術延伸,現今航太科技也運用「摺紙工程」,利用摺痕來增加紙張材料的強度、節省運送空間與重量。一張紙如何摺才能達到目的,這也需要數學來計算。

李國偉秀出一顆球形的組合摺紙,是女兒先用紙張摺了許多小元件,再將小元件組成球形結構。「這很不簡單,曾經掉到地上散了,只好再請我女兒把它組回來。」(攝影/張語辰)

古老數學遊戲藏著大學問

數學除了成為「藝數」,也可以用來玩遊戲。有一類組合優化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成為懸賞 100 萬美元的 21 世紀七大數學難題之一。

李國偉說,這類難題源自於 19 世紀漢彌爾頓 (William Rowan Hamilton) 發明的「環遊世界」數學遊戲 (Icosian Game):把一個正 12 面體的 20 個頂點分別標上倫敦、巴黎、北京、東京、華盛頓等 20 個大都市的名字,要求玩的人從某個城市出發、沿著正 12 面體的稜邊,通過每 1 個城市只能 1 次,最後再回到出發的城市。

漢彌爾頓的環遊世界遊戲牽涉到圖論 (Graph Theory) ,比較容易的作法,是先把正 12 面體的圖壓扁成平面圖,再於平面圖中找出通過所有點各一次的圈,也就是漢彌爾頓迴圈。(資料來源/Hamiltonian Graph)

圖論 (Graph Theroy)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透過點、線的組合,找出最省時間空間的答案。

李國偉致力於圖論的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著色理論」:如何用最少的顏色,將一張圖上的所有頂點上色,且相連接的頂點不能同色。

李國偉說明,這種組合數學的問題,答案一定存在,但是實際求解的時候,希望找到最有效率、最節省資源的解,這就是「組合優化」的問題。當然可以每個點都塗不同顏色,但如此一來就用掉太多顏色。這類問題更進一步成為計算機科學裡面「演算法」的學問。

圖論也可以換個形式,在各個點填入數字,變成訓練理解「離散數學」的模型工具,在各個分散的數字中,尋找有特殊結構的集合。李國偉也鑽研數學史,發現有趣的「離散數學」案例,來自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保其壽《碧奈山房集》書中的「六道渾天圖」。這種圖形充滿神秘感,如同西方的魔方陣 (magic square) 蘊藏數學的構造原理。

《碧奈山房集》作者保其壽的後人——清大退休教授徐統,贈送給李國偉的手製「六道渾天圖」紙模型。(圖片來源/論保其壽的渾圓圖,作者:李國偉)

「六道渾天圖」用六條紙帶互相穿插,交錯成許多三角形與五邊形構成的十二并二十面體,目標是把 91 個數字分別填入圖形的頂點與邊線,使得每個三角形周邊數字總和相同,每個五邊形周邊數字總和也相同。李國偉認為「六道渾天圖」並不是老掉牙的古籍記載而已,它可刺激新的組合數學研究,例如推廣到其他規則圖形上複雜的定和標數。

19 世紀的西方數學非常發達,雖然西方也有人用心於創作魔方陣 ,但未曾像保其壽在立方體上設計如此複雜的定和標數。「把古老的東西,用現代的數學語言去了解它,然後從它興起新的數學問題。古為今用,我覺得很有趣!」李國偉看著清末的「六道渾天圖」而發出讚嘆。

李國偉強調,數學與藝術、文化有很微妙的關聯。而他所期盼的數學課,不再只是出難題把人逼瘋,而是讓學生摺紙、動手做,不適合解題的學生也能發揮想法、獲得肯定。

最重要的是,有數學的素養,就可以欣賞更多東西,豐富我們的人生!

──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網站刊登)

責任編輯:楊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晚明文人書寫遊記時,除了炫耀之外,還有社會、經濟上的考量。但當時有些筆記小說提到,有些文人不會親自去旅遊,而是派「僮僕」去該景點看,回來以後告訴他景點長什麼樣子,文人再去杜撰這些遊記,並以寫了多少遊記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由此可見當時寫遊記的風潮所衍生的奇異之事。
  • 從近代史來看,晚明旅遊業超前世界一百年。但工業革命後,英國旅遊業有了革命性發展。
  • 雖然人生不像《遊戲王》有既定的遊戲規則,但能否從社會學的「友誼網絡」中找出可以普及化的互動模式,幫助家庭弱勢青少年發展更好的前途,是中研院社會所吳齊殷長期投入友誼網絡研究的原始目標。
  • 以前的人們,為了吃而辛勤工作,現在的人們,卻忙著工作而忽略好好吃飯。餐桌上的食物,就是歷史的切片,反映當代人如何生活。若未來的歷史學家,發現 2016 年的台灣人普遍獨自吃著便當速食、或吃了黑心食材卻不自知,會如何解讀此刻的我們呢?
  • 其實自己的爺爺奶奶,就是很好的口述歷史來源,如果和爺爺奶奶不知道要聊什麼,可以問問他們小時候吃什麼、玩什麼,有時候可以從這些生活細節重新理解自己的長輩,其實他們也曾年少、青春,有著各式各樣精彩的故事。
  • 中研院地球所所長鍾孫霖院士,在 1997 年展開「東亞地體構造演化整合型研究計畫 (CREATE) 」,二十年間到西藏、高加索、伊朗、東南亞等地做地質調查。利用火成岩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重新詮釋東亞地體構造的歷史,揭開山脈形成的奧秘,也有助於人們了解臺灣周圍的板塊活動。
  • 鍾孫霖說明,他的專長領域地球化學,是透過推知岩漿活動的年紀,以及火成岩的成分、地球化學特性,來反推當初發生事件的時代,或者是地質動力的過程。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翁佳音副研究員,強調歷史學應該「史地不分離」:累積在地生活經驗,再去看史料要告訴我們什麼。並將發現的故事,與編輯黃驗一同呈現於《解碼台灣史1550-1720》專書。
  • 「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時光機」王為豪說,因為光傳遞需要時間。我們看很遠很遠的東西,表示看到的是宇宙很久以前的狀態。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遙遠的星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