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中)

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4)
作者:心怡
font print 人氣: 222
【字號】    
   標籤: tags: , ,

 

接上篇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作者卡爾·威特在第三章「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中,講述了如何在兒子三歲之前進行早期教育。「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就是抓住最佳時期。」因為嬰兒時期的一切潛能,如果不去利用與開發的話,就永遠不會得到發展。

從小讓兒子體會到乞求不可能得到歡樂」

人們都會希望得到別人重視,小孩子甚至是嬰兒也不例外。作者認為人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天賦或者努力得到別人重視和尊重,但是很多人採取乞求施捨的態度,這樣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反而會引起他人的反感。

有一天,他的兒子在搖籃中突然莫名其妙的大哭起來,妻子想馬上去兒子的房間看看,但是他阻止妻子並詢問兒子是否剛剛吃過東西、是否生病了,妻子回答說都沒有。於是他勸說妻子不必理會兒子,兒子哭的原因是想提醒父母不要忽略他,後來他們去偷看兒子的時候,發現他一個人躺在搖籃裡高興的玩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感覺到啼哭和哀求是不會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在得不到別人重視的時候,應該為自己找到快樂。

從訓練兒子的五官開始

作者認為訓練嬰兒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可以促使嬰兒的大腦積極活動起來,如果孩子大腦的各個功能區發揮出最大效能,就會成為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五官當中,嬰兒的聽力比視力要發展的早,所以他先訓練孩子的聽力。

為了訓練兒子的聽力,他的妻子在兒子出生前就經常給兒子唱美妙動聽的民間歌曲,他是在兒子出生6週後給他朗讀詩歌,嬰兒會隨著詩歌內容和語調變化,時而興奮、時而安靜。在兒子滿一週歲時就能夠背誦下來幾首詩了,但是不是強制孩子硬背,而是讓他順其自然地記住詩歌的內容。

為了形成兒子音樂的觀念,卡爾·威特用赤橙黃等七種顏色、可以發出七個音的小鍾,在兒子睡醒後、餵奶前的時間裡,敲這些小鍾並慢慢的左右移動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的兒子還不到6個月時,就可以按照作者說的名稱(青色種、紫色種等)準確的敲了。

訓練嬰兒的眼睛也是開發智力的重要方法,在兒子出生2、3週時,他用五顏六色的布製作一些小動物來刺激兒子的視覺。在味覺方面,作者除了給兒子各種味道的刺激之外,始終讓他吃清淡的食物,這樣既可以保持孩子的味覺靈敏度,也可以避免養成多吃糖和鹽的壞習慣。

在兒子滿月之後就開始訓練他爬行,這樣會促使孩子大腦發育,使孩子變的聰明。在兒子的視覺發達起來後就開始培養他的觀察能力,比如讓他觀察各種名畫的摹本、著名雕刻的仿製品;讓他識別各種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經常給他看美麗的花草鳥獸的畫和美麗的圖畫書;用五顏六色的小球、木片和蠟筆來訓練兒子對色彩的感覺。

在兒子剛學會走路時就帶他出去散步,讓他觀察各種顏色和養成敏銳觀察事物的習慣,比如路過商店門前就會問兒子櫥窗裡有哪些物品,這對發展孩子的記憶力十分有效。在兒子兩歲時,有一次帶他到雕刻仿製品商店去,兒子問店員說:「這裡怎麼沒有〈維紐斯・得・維羅〉和〈維紐斯・得・麥德依齊〉的畫呢?」這麼小的孩子竟然知道這兩幅名畫,讓店員非常吃驚。

另外嬰兒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作者用真實的物品來教兒子。比如在兒子出生6週後,用各種顏色的氣球來教兒子紅的、綠的、圓的、輕的等形容詞;用貼有砂紙的木片和其他物品教兒子粗糙、光滑等形容詞;在兒子8、9個月時給他一支蠟筆和一張紙,讓他在紙上亂畫來發揮孩子手的功能。但是用這些特殊方式訓練嬰兒時,絕不是強迫而是自然發揮孩子的潛能,所以從一開始就是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雪白的牆上橫七豎八的畫著幾道醒目的紅色鉛筆道,不用問,一定又是我那還不到四歲的兒子的「傑作」。「成成,過來!」一聲斷喝,兒子探頭探腦地從起居室跑出來,不敢走近,只是睜大了眼睛,一臉無辜的看著我,真讓我氣不打一處來。
  • 善用班級經營技巧,能有效管理學生的行為及班級的紀律,有助於師生關係的互動、親師之間的諧和、雙贏,並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賽德兹說:「把一個低智兒童培養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這是證明《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神奇和偉大的最好例子。」
  • 卡爾·威特面對早產一個月、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兒子,雖然傷心著急卻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仍然按照計畫進行早期教育的試驗。他認為早期教育能夠造就天才。
  • 根據兒童潛能遞減的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有著某種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這個最佳時期非常關鍵,它對人一生的智力發展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千萬不能錯過。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就是抓住最佳時期。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