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二之三)

作者:黃金財
男子漢木屐。(黃金財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十二)竹掃把

「洗臉需洗鬢邊,掃地當掃厝邊。」(註:厝邊,台語。鄰居、左鄰右舍。)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諺,可見掃把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之密切。民國五、六十年代是竹掃把的黃金時期,對於環境整潔的維護貢獻至大。當時製作此項工具的作坊櫛比鱗次,蔚為一時的盛景,大街小巷人手一把,清晨日暮不分老少,掃除塵埃,整個街道立刻煥然一新。只可惜人事滄桑,瞬息萬變,如今竹掃把的製作已經是走向沒落的古老行業,比起三、四十年前的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目前多數是當成家庭副業在做,勞動人口不是老人家就是婦孺,年輕人已少見。

位於梅山鄉的瑞里村,原名「幼葉林」,其源於早期移住民從福建引進大量竹苗移植來此,由於山區濃霧經常籠罩,加上地處面陽區域,日射較早,具備適合種植竹林的優越條件,因此居民早年以種植竹林為主,民風純樸,為典型的農村社群型態。起先以燒木炭及擷取天然資源來謀生,資源耗盡後,則改以開發造林的方式,從事造土紙、採竹筍、曬筍乾等產業,其中有些家庭則以編製竹掃把為副業。據早年從事竹掃帚傳統手工業的葉龍文師傅表示,編製竹掃把的原料是「桂竹枝」,需生長三年時間以上的竹材,如果枝上還留有嫩竹葉,則必須先浸水二天二夜,然後放在廣場曝曬至乾為止,再由工作人員剝除竹枝上的竹葉。他進一步說明,傳統的手紮竹掃把細分為五道程序,首先第一位專門剝竹葉,再由一人將剝好的竹枝約六、七枝紮成一小把,後由另一人將三小把用細鐵線捆綁成一大束,並用切割刀將參差不齊的桂竹枝頭切成平整,另外再加竹柄以鐵絲繞緊,並用釘子固牢,就是一把牢固輕便的竹掃把,整個編製步驟單純而有規律。

論實用性和生產量,竹掃把比不上現代科技的塑膠掃把,根本無法競爭,銷路每況愈下。雖然竹掃把已不盛行,但亦有其潛在的優點,尤其鄉間人家還有老一輩的人偏好用這種竹掃把,因為它不但附著力強,而且堅韌富彈性,能把樹枝、沙粒、塵埃掃得乾乾淨淨,又不怕潮濕,腐爛脫落,使用壽命又長,價格便宜且經濟效益又高。不過,這些傳統、天然的東西,也一批批自時代的縫隙中漏失了,有一天,竹掃把也會陳列在農業民俗文物館櫥架上,成為一項清潔工具演變過程的代表,試問現在的年輕人,有誰知道什麼叫竹掃把呢?

竹掃把。(黃金財 提供)
竹掃把。(黃金財 提供)

(十三)男子漢木屐

隨文附上賣蛔蟲藥雞歸明在賣木屐簡陋攤位上打盹的一張泛黃老照片,當年他不知我偷拍,因此畫面自然而風趣,此張老照片大約民國67年左右在梅山梅東村中山路菜市場所拍,詳細位置已忘了,請教鍾政道兄梅山早年是否有木屐製造工廠,鍾兄回答好像沒有,應該是批貨賣五金附帶販賣的。既然老相片是在當年的梅山街上所拍,因此就特別介紹腳下的絕響—木屐。

有人認為木屐是日本遺風,是日據時代殖民之後的產物。事實上,早在兩、三百年前,台灣已有人製造木屐了,日本人傳統穿的是夾趾拖鞋,即使他們愛穿木屐,也是仿效唐風的。台灣木屐的樣式來自福建,造型和日本木屐大不相同;在台灣光復後,本省同胞普遍穿著「棕屐」,棕屐的發源地是雨港基隆,又被暱稱為「基隆木屐」。它高約10公分,是以整塊黃槿木雕琢而成,而木屐帶則以棕櫚纖維製造的繩子編織,強韌耐用,粗獷厚重,不怕腐杇、斷裂,行走時尤不容易發生木屐滑脫腳部的現象,缺點是太笨重,目前有人視為「骨董」收藏或當裝飾品。

木屐最早的主要材料是芒果樹,但它的缺點是笨重,走路時,喀喀聲特別響亮,且浸到水容易腐爛,一雙由芒果樹製作的木屐,頂多只能穿一個月左右。直到民國五○年代,有人發現山黃麻木質料結實耐用,木材孔洞細緻,不容易滲水,穿起來不但不會浸濕腳,而且耐磨耐穿又輕便,是做木屐的最佳材質,並維持到今天。雖然木屐有特定的對象可兜售,目前主客戶是醫生、護理人員,穿木屐是取其乾燥、清潔的特性,且不易帶細菌。其次是洗澡堂、餐廳的廚師,用意是它具有防滑性。再來是有香港腳的患者,穿上它保護腳部,不怕雨天,行動方便,乾淨耐用。如今一晃四、五十年過去了,今天細數當年木屐叱吒風雲的歲月,不禁無限感傷,文明的腳步,走得太快了,使曾是人腳一雙的木屐,在時代的軌跡中,功成身退,或許再過幾年,它可真要成為絕響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間的巨浪帶走了瞬間的繁華,卻帶來了文明的曙光,歲月無情的流轉,卻留下了人類奮鬥的史跡。自古到今,三百六十五行,各行各業,提供了人們安身立命的機會和空間,更締造出展現精湛技藝和共同生活的舞台。

只可惜,隨著時光環境迅速的變遷,一些古老行業正逐漸瀕臨失傳或已消失殆盡,當年勤奮知足的生活中,洋溢著那股濃郁的民風和舊情,也日趨流失,年輕的一輩再也感受不到,唯有在殘存的歷史影像老照片中輾轉見證往日的點點滴滴。也只有用心去尋找,或許在寶島台灣梅山鄉的一些角落,得以見到那些令人玩味駐足的傳統行業,領略其潛在的特殊風貌呢!@#

男子漢木屐(旁邊瞌睡者為雞歸明)。(黃金財 提供)

──轉自梅山文教

(點閱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台灣有一群人不畏艱難,在毫無資金的援助下,僅憑著對花磚的熱愛與歷史文物的珍惜之情,毫不猶豫地投入搶救工作。因為他們的堅持,我們現在才得以看見這一片片花磚以如此完好的姿態重現於世人面前。
  • 只有浸淫在藝術的創作與收藏、欣賞,才能靜觀萬物,悠遊天地,悅己娛人,參贊化育,開拓生命的無盡境界。
  • 台東適合慢活、漫遊,天大地廣海壯闊、景觀多變、漢原客族群加上外國人齊聚,讓它的文化凝聚成自己特殊的面相,非常迷人。
  • 日本時代會在一定的季節取特定的木料,這樣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蟲害,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這些知識都慢慢消失了。
  • 生長的地方不同,木紋也完全不同,別人可能覺得不起眼的舊木料,在李家父子眼中都是非常珍貴的。
  • 被消費的人物,被消費的人生,被消費的故事,人來到世界上消費大地,自然也要被消費。有人進入歷史,有人走出歷史,有人繼續被消費,然而這也是被懷念的方式。
  • 如何在「重複」與「不要重複」中學習平衡,該是另外的一種藝術與智慧。
  • 龜甲笠邊緣向外下垂的設計,使雨水能夠從左、右兩旁順勢流下,不會把身體弄溼,十分好用,難怪在早年龜甲笠成為農夫下田插秧除草的最佳農具呢!
  • 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間,是梅山公園梅花怒放時節,滿山花海似雪,詩意一篇篇,人行其間,暗香浮動,山風徐拂,落英繽紛,彷彿瑞雪飄落,有如置身於人間仙境,「有花堪賞直須賞,莫待無花空賞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