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共產體制推改革 波共前書記被轟下台

李天韻

人氣 5069

【大紀元2017年12月30日訊】曾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Wladyslaw Gomulka1905—1982),在上任之初曾被譽為「波蘭的開明代表和改革標誌」。彼時,他主張議會民主,極力迴避「無產階級專政」與「蘇維埃」,他因此被很多波蘭人所接受。

瓦迪斯瓦夫•哥莫爾卡(Władysław Gomułka)(維基百科)

如1946年11月30日,哥穆爾卡在華沙波蘭工人黨和波蘭社會黨積極分子大會上講話時稱,蘇聯和波蘭有三個根本的明顯的區別:「第一個區別是社會政治制度的改變在俄國是通過流血的革命道路實現的 ,而在我國是和平實現的 。 」「第二個區別是蘇聯必須通過無產階級專政的階段 ,在我國則沒有這個階段 , 並且可以避免這個階段 。」「第三個區別是蘇聯的政權是由代表會議 , 即蘇維埃來行使 ,它把立法和執行職能聯結起來 ,蘇維埃是社會主義政府的一種形式 。我們立法和執行是分開的 ,國家政權建立在議會民主基礎之上。」

基於此,波蘭人希望哥穆爾卡能夠領導波蘭對抗蘇聯。然而,由於他最終沒有從根本上拋棄共產極權體制,並與蘇聯妥協,導致了自己被轟下台的最終下場。

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

1956年10月21日,哥穆爾卡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在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當時蘇聯方面曾一度命令駐波蘇軍由駐地開往華沙。

哥穆爾卡指出:「在大炮瞄準華沙的情況下,我們不會談判。」迫使蘇軍撤回原來的基地。赫魯曉夫指責波蘭「盲目地仿效南斯拉夫」。哥穆爾卡說:「我們並不仿效任何人,我們在走我們波蘭自己的道路。」

在經濟上,為解決前一時期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和嚴重的社會問題,哥穆爾卡沒有一味仿效蘇聯,而是要求放慢投資速度,穩定就業,維持市場的平衡。他修改農業政策,解散了80%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充分利用個體農戶的潛力,加強對他們的投資,減少或取消義務交售糧食,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

1956—1960年的五年計劃,在保證工業按比例發展的同時,把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這一計劃完成後,收到了顯著效果,基本上克服了工業化初期產生的比例失調現象,五年中實際工資增長達29%以上。

哥穆爾卡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也迫使蘇聯讓步。1956年哥穆爾卡訪問蘇聯, 波蘇發表共同聲明,稱將在平等、不干涉內政、相互協商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關係。雙方商定,駐波蘇軍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波蘭的主權完整;這些軍隊的駐紮、調動、演習,應由雙方政府通過協商作出決定。

除了與蘇聯發展平等關係外,哥穆爾卡還採取了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與不少國家建立了廣泛聯繫。1970年12月初,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正式訪問波蘭,雙方達成了承認奧得—尼斯河邊界的協定,從而實現了哥穆爾卡多年來的夙願,這個夙願就是保障波蘭的領土完整、承認波蘭的新邊界。

維持波共政權前提下的倒退

然而,有著民主傾向的哥穆爾卡終究選擇了要維持波蘭統一工人黨政權的存續,因此他在很多時候逆民意而行。

具體來說,哥穆爾卡並未真正實行政治上的民主化。雖然議會中「其他民主黨派」的議席有所增加,可是議員的選舉與政黨的組建依然受到嚴密的控制,工人自治絲毫沒有得到落實,黨內民主十分缺乏,這些都促成了哥穆爾卡最後在某些方面乾脆開倒車。

在經濟方面,哥穆爾卡雖然在很多領域十分開明,但他的經濟改革還是停滯不前。因為高度的計劃經濟與共產社會體系遺留下來的經濟軌道,使得波蘭的經濟依然停留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他無力改變現狀。

1961—1965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第一部類」產品(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速度又超過「第二部類」(消費品生產)產品的增長速度。結果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比例失調現象,一系列任務未能完成。

在國家關係問題上,1967年,哥穆爾卡指責羅馬尼亞「竭力破壞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統一與和諧」,並聲稱羅馬尼亞黨領導人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打新政牌,打民族主義牌,打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牌,在東西方左右逢源,拉攏知識分子和中國等行為,「已接近叛逆」,是在「社會主義背上戳了一刀」。1968年8月,哥穆爾卡參與了蘇聯等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事件。

在黨內問題上,哥穆爾卡的態度也有變化。他在1957年下半年的一次講話中說:「對教條主義和對過去錯誤的、尖銳的、必要的批評,在政治上不夠堅定的、動搖的同志中間,引起了走向另一個極端、接受修正主義立場、對我們思想體系的科學基礎產生懷疑等傾向……。在當前情況下,修正主義是黨內思想上的主要危險」。

在工會問題上,哥穆爾卡從1957年6月的要求「工人委員會應當首先集中注意改善經營狀況,節約原料、動力和燃料,改善勞動組織,……反對盜竊和舞弊,整頓勞動紀律」,到1958年4月14日,哥穆爾卡代表黨中央提出建立「工人自治代表會議」的建議。這實際上是要取消工人們自發成立的工人委員會,從而引起了工人的不滿,甚至罷工。

武裝鎮壓民眾

由於出現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和嚴重的社會問題,波蘭政府宣布大幅度提高物價。於是在1970年12月14日,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格但斯克城發生了罷工浪潮。這場罷工的導火線是肉類和其他40種食品價格的上漲。造成這一形勢的根本原因是基本戰線過長,材料和資金浪費嚴重,輕重工業比例失調,農業生產相當落後。

波蘭糧食不能自給,從1959年起,每年進口200多萬噸糧食,到1971年進口達到300萬噸。當時農業年景不好,1969年小麥、大麥、黑麥、燕麥四種主要穀物的產量為1,790萬噸,1970年減到1,540萬噸。政府企圖用提高肉類和食品價格的辦法克服市場上農產品供應的困難。

提高物價的決定一公布,立即引起居民的強烈不滿,掀起罷工浪潮。哥穆爾卡當局驚惶失措,於是決定派保安部隊前往格但斯克,對罷工者進行武裝鎮壓,造成流血事件。據波蘭報紙發布的第一批消息說,在格但斯剋死亡6人,傷多人,實際數字比這要多。除格但斯克外,在格丁尼亞工人也與武裝部隊發生了衝突。罷工還蔓延到索波特和什切青等地。

1970年12月20日在波蘭統一工人黨全會上,黨內成員指責哥穆爾卡應對鎮壓波羅的海地區的罷工事件負責;還指責他在政治局組織小集團,這個集團決定著一切。哥穆爾卡於是被撤銷了黨的第一書記職務,被迫下台。愛德華·蓋萊克接替哥穆爾卡擔任第一書記。

此後,因波蘭舉借外債過多和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決策失誤,又導致了1980年發生的遍及全國的,持續時間達兩個多月的大規模的工人罷工事件。

哥穆爾卡改革的不徹底,固然有蘇聯鉗制的外部原因,但哥穆爾卡自身的官僚屬性和保黨原則是重要因素,他身居高位為所欲為,這一點也使得哥穆爾卡日益墮落。另外,哥穆爾卡因保黨不敢進行深層部分的改革,他的改革程度是在很淺層次上的,由於民主的缺乏與經濟的停滯使得人民群眾日益不滿。

結語

 1980年,萊赫•瓦文薩(Lech Walesa)創立團結工會,推動波蘭民主化及改革,隨著1989年東歐共產國家劇變,波蘭共產政權也隨之倒台。瓦文薩於1990年至1995年出任波蘭總統。19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宣告該黨停止活動。

從蘇聯和東歐劇變轉型的過程看,決定因素是取締或解體了共產黨,拋棄了共產主義極權體制。顯然,不解體共產黨,就無法實現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

參考資料: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_互動百科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章天亮:九評退黨---中國的和平轉型之路
熱點互動:波蘭清查共產黨的啟示
仲維光:質疑米奇尼克
玉清心:走在去共化路上的波蘭共和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