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夢話丹青】(13)藝術的形與意(一)

作者:曹醉夢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幾十年前一件新事物出現,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資訊流動,大眾才能知道或接受。現在的人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大而快,正面或反面的聲音都會給人更多的思考,有助於人們的正確判斷。

外星人、UFO、人的靈魂、神佛世界等已經被大眾認知和接受了。都知道中國古時被稱為神州,中國的文明史似乎與神學很近,被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中,那些「說不清、言不明」,或將信將疑的部分都有著神學的烙印。幾千年文明歷史的長河跌宕而又綿長,人一生幾十年的學習研究精力,即便使出全身解數,也只能是在此擷取幾朵浪花而已。

中國的修煉文化中有很多宇宙觀、自然說的描述。道家易學認為這個世界是對立、統一又可相互轉化的循環運動集合體,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陰與陽,是推動自然運動變化的根本,是事物產生、發展、成熟、消亡的原動力。

在信神的環境下,人們會相信陰陽律動的循環往復,使得這個世界生生不息;可是今天我們了解到的古人敬天拜地,在自然面前不敢造次的敬畏行為,多半有了迷信、藝術加工,甚至有了愚昧的味道。現代人自譽掌握了科技,不再迷信和具有能夠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時,卻都感覺到了一種說不清的失落;這種失落感讓人們意識到歷史走到今天,人類的文明確實衰落了。要挽救還沒有完全跌落的文明,智慧的人們又不約而同地投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與「虛實」等曾被遺棄的遺產文化中。

傳統文化中,見得著、摸得到的物質性資產,即 「陽」的文化,被繼承的很多,如武術的招數動作、中醫的藥材藥方、中國畫的筆墨技巧……但好多「虛」的文化,則被遺忘或被拋棄,致使這個宇宙縮影般的陰陽律動失衡了。如武術運動中只重「術」,不重視心法提高,使肌體的生物性機能達到極限,也不會使運動者有質的改變;中醫望、聞、觀、切等技術手段背後的心法是靠師父帶徒弟的方式延續著,並沒有留在書本上,也沒有真正流傳下來;中國畫的歷代繪畫大師們,帶徒弟傳授技法背後的技巧或心法也沒有健康地延續……

人們享受著物質利益帶來好處的同時;那些看不見、摸不著,還能維繫社會、人類、宇宙正常律動的「陰」和「虛」的部分,則被漠視和遺棄了。今天的東西方社會動盪,人心浮躁。要扭轉這個局面的理學家、社會學者、人類學家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到了古老中國的「道德」二字上。

歷史的步伐似乎在加快,五十歲以上的人對「虛」的文化較為能接受,是因為其成長經歷中有這個影子。近百年來人類傳統文化被破壞,一路下來至今,加快了的歷史步伐,也讓人們加快了遺忘的速度。不同年齡段的代溝在加深,對世界及人之為人的看法,距離在加大,以前確信的事情,慢慢變成了神話或不可能存在的傳說。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筆者看到一人用食指對著一塊磚發力轉動,一會兒這塊磚就被轉透。2003年,筆者在黃海中一個小島的廟裡畫畫,我將離廟外出時,島外距此百餘海里的一個人就會知道,會匆匆趕來入廟,聽我在此的學生說,這個五十多歲的男子在廟裡到處大吵大叫,隱隱約約能聽明白幾句,說誰動了他的什麼,他來要重新召喚回來……我還在回島的船上,將回到廟裡時,他便匆匆收拾東西離開……

超出常人能力的現象很多,現今慢慢被認為是不可信的假象或神話,如:不接觸對方身體就會將對方擊倒、百步穿楊、金鐘罩、鐵布衫;根據一根纏繞在患者腕子上的細細紅線,就會診斷出患者的病情。

依據於形又不拘泥於形所產生的中國畫畫意,比較攝影和寫實繪畫的「真和像」,有了另一種韻味兒……,這些漸漸被當成了神話。@

(點閱【醉夢話丹青】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之文化源遠流長,約2500年前,繪畫藝術就以竹木、皮帛、粉牆為依託介質,就形成以毛筆蘸黑墨、行筆成黑線做為造型方式,用極為抽象的筆墨語言來表達畫家豐富的情感,夯實了較為完備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雖經朝代的數度更替、社會文化的扭動、外夷文化的侵蝕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動這種繪畫方式的表達秩序,一些想改變「她」的人都沒有成功過,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大大不同於其他繪畫語言的敘事方式。
  • 中國千餘年可考的繪畫史上,對冰、雪、霜的描繪無明細的「質」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間的反襯法表現,讓觀眾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畫面的可視性和觀賞性,產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冰雪畫則彌補了這個空白,對冰雪霜的表現讓人們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是對中國畫表現空間的有力補充,至今,其對冰、雪、霜“質”的表現仍是其他畫種無法企及的。
  • 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師並不多,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為中國畫的大師,何為?大師們除有好的筆墨技巧外,主要是藝術思想中正能量的傳遞,以及獨特普世價值的構建,以及能獨立於他人的理論體系,儘管大師們的作品或有一段時間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但藝術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屬性,卻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國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從散點透視的構圖規則、行筆形式、表現技法、符號運用到審美理念,無一不具典型性。
  • 中國畫的程式化、符號化特徵明顯,經過藝術家對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經過思維咀嚼後,將物象引申意義深化,比如,畫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單純生物性的竹子,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畫家表達「風調雨順」等情懷的絕好籍物。
  • 《轉生千載桃李柿,幸哉終成笛子料》作於1999年,是年秋,筆者來到河南安陽的舊稱相州的永和鄉孝悌裡岳家莊(今菜園鄉程崗村),在岳飛故里,油然而生的感慨、難掩的情懷夾雜著莫名的眼淚,湧動著創作的激情,似乎追隨到了什麼、回憶起了什麼……這種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情緒折磨著自己,言之、歌之、舞之、詠之,均無以明狀。
  • 中國畫重意境,是詩歌一樣浪漫的視覺形象。古代中國畫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煉人,用繪畫語言述說心事。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國人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這種凝練的線條是有生命的,是中國畫家的專利。
  • 中國的繪畫,不求表面的精細與形的準確,有時是似而非,更看重的是畫家用心在觸碰這個世界,其形象後面往往會產生無止境的聯想和能量釋放,這些與中國道家文化中的陰陽、虛實觀大有關係。
  • 中國畫藝術是要有深厚民族文化做積澱的,如同慢火烤地瓜,才能熟透,短時的猛火會燒成地瓜碳。
  • 好的畫,不是耗費時間磨、描出來的,但要有足夠的時間醞釀,這個過程是畫家在自我的世界裡惝徉,長時間的藝術構思習慣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