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夢話丹青】(16)藝術的形與意(四)

作者:曹醉夢
清錢維城花卉冊(一) 冊 畫梅之一。。(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中國的讀書人很注重自身和上天的關係,凡事要在上蒼的佑護和倫理道德架構下行事,不敢造次;孔子講要「克己復禮」,董其昌講要「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家修煉文化中對陰陽互動產生生命等理論,讓大千世界開了一扇門,給了人們更多探知世界的路徑。

中國畫是建立在濃厚中國文化基礎上的藝術形式,橫視世界性的民族藝術,中國畫卓爾獨立,以繪畫樣式出現,但不單純以繪畫樣式終止,這是大大區別於外族繪畫的。它往往是畫家藉助畫面的有限物「象」(山、水、植物等),來表達無限的「意」,是託物言志;是語窮、字窮的產物;是用語言、文字表達不了的心聲。尤其寫意繪畫,簡單的物象,看似兒童似的用筆用色,單純簡練,但畫面後有一種久而蘊積的能量,像高壓下的自來水,擰開水龍頭,水就會在壓力下「迸發」出來,這種力量和向低處流動的水完全不同。中國畫後面積存的能量是心理上的、能讓人產生愉悅、歡快、美好的聯想,此時的心理是「欣欣然」的。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力量存在,現在讓人頹廢、引起不良心理反應的中國畫很多。除了表面的不良視覺作用外,血腥、極端、醜陋、低迷、頹廢、偽造歷史、崇尚暴力、教唆犯罪等不良的信息大量存在,這種藝術先導的社會性作用已經引起社會學家們的注意。筆者在大陸進行醜術理論研究時,在各地的繪畫展覽、畫廊、美術報刊中都見到過,有的甚至延伸到了工業產品中,就是說醜術作品已經滲入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

1994年一次展覽上展出我的一幅大寫意《荷花》。主辦方告訴我,一位老人至少兩天來到這幅畫前,坐在馬紮(折疊小凳子)上,細細品味,久久不去。老人可能沒錢買畫,但他一定是懂畫的人。中國畫發展至今,構圖、筆法、墨法的審美意識已經極為成熟,中國的讀書人都能有意無意的能夠領會中國畫的一些畫意,這也是構成民族性的一種元素了。

目前對中國畫優劣的評定,都知道在筆法墨法之外的畫意成了躲不過去的重要議題了,所以該領域的從業者,都努力在畫兒後面的畫意上下功夫,這是一條艱辛的路,少有成功者,大多至終還是在筆法墨法上摸索。筆者主張從業者要在中國畫筆墨基礎之上創作,躲開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技能,則邁不進中國畫的門檻。但人的精力和藝術生命有限,三、五十年的藝術生命對中國畫來說似乎太短,所以大家看到的中國畫還是畫意淺顯的大大多於深邃的。

只要是毛筆、宣紙畫就的作品就認為是中國畫,實際是個誤區。筆會、畫展上閃光燈下幾分鐘的墨道道兒,會把人們帶到速食似的文化表層,對中國畫的傳播作用大多是負面的。殊不知,中國畫是可以經歷酷暑嚴寒不變味兒的老湯,一點點就會勾兌出口味綿長的佳餚盛宴。

近百年的中國美術史表明,像吳昌碩、黃賓虹、黃秋園這樣的大家寥寥無幾。可以理解但不可以原諒、耐不住誘惑或定力尚欠的畫家緊追政治的漩渦,最終葬送了自己多年打下的繪畫基本功,成為曇花一現被政治流氓利用的一顆石子。清醒又有良知的畫家都知道,除了筆墨功夫外,正的能量和高雅的畫意是對中國畫的要求。@#

(點閱【醉夢話丹青】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之文化源遠流長,約2500年前,繪畫藝術就以竹木、皮帛、粉牆為依託介質,就形成以毛筆蘸黑墨、行筆成黑線做為造型方式,用極為抽象的筆墨語言來表達畫家豐富的情感,夯實了較為完備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雖經朝代的數度更替、社會文化的扭動、外夷文化的侵蝕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動這種繪畫方式的表達秩序,一些想改變「她」的人都沒有成功過,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大大不同於其他繪畫語言的敘事方式。
  • 中國千餘年可考的繪畫史上,對冰、雪、霜的描繪無明細的「質」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間的反襯法表現,讓觀眾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畫面的可視性和觀賞性,產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冰雪畫則彌補了這個空白,對冰雪霜的表現讓人們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是對中國畫表現空間的有力補充,至今,其對冰、雪、霜“質”的表現仍是其他畫種無法企及的。
  • 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師並不多,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為中國畫的大師,何為?大師們除有好的筆墨技巧外,主要是藝術思想中正能量的傳遞,以及獨特普世價值的構建,以及能獨立於他人的理論體系,儘管大師們的作品或有一段時間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但藝術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屬性,卻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國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從散點透視的構圖規則、行筆形式、表現技法、符號運用到審美理念,無一不具典型性。
  • 中國畫的程式化、符號化特徵明顯,經過藝術家對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經過思維咀嚼後,將物象引申意義深化,比如,畫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單純生物性的竹子,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畫家表達「風調雨順」等情懷的絕好籍物。
  • 《轉生千載桃李柿,幸哉終成笛子料》作於1999年,是年秋,筆者來到河南安陽的舊稱相州的永和鄉孝悌裡岳家莊(今菜園鄉程崗村),在岳飛故里,油然而生的感慨、難掩的情懷夾雜著莫名的眼淚,湧動著創作的激情,似乎追隨到了什麼、回憶起了什麼……這種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情緒折磨著自己,言之、歌之、舞之、詠之,均無以明狀。
  • 中國畫重意境,是詩歌一樣浪漫的視覺形象。古代中國畫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煉人,用繪畫語言述說心事。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國人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這種凝練的線條是有生命的,是中國畫家的專利。
  • 中國的繪畫,不求表面的精細與形的準確,有時是似而非,更看重的是畫家用心在觸碰這個世界,其形象後面往往會產生無止境的聯想和能量釋放,這些與中國道家文化中的陰陽、虛實觀大有關係。
  • 孔夫子和學生。(公有領域)
    中國畫是根植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高雅藝術,來自於生活, 但高於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 中國畫藝術是要有深厚民族文化做積澱的,如同慢火烤地瓜,才能熟透,短時的猛火會燒成地瓜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