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英國NHS的困頓與川普的醫改

奧巴馬美好意願落空 國家兜底的NHS還能兜多久

壓在NHS頭上的龐大財政赤字,正日漸成為難以承受之重。(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人氣: 26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02月12日訊】(英國大紀元記者王華報導)生老病死,這人生最重要的幾件大事都與所在國的醫療保健系統息息相關,不同國家採用的衛生保健政策也深刻體現出國與國的差異,以及彼此的共性。

在醫保方面,儘管英國和美國曾經是矛盾的兩極:英國推行的是由國家出錢的全民醫保,而美國是由市場決定的個人醫保。然而隨著時間的考驗,人們發現,兩者在不知不覺中在往中間靠。

NHS難於承受的重負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是英國在二戰後首創,於1948年正式實施的由政府稅收統一支付的,以「醫院專科醫療服務」+「全科醫生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構成的全民醫療服務,簡單地說,其本質是一種以稅收為基礎的全民醫療服務,它創立之初簡直就是共產主義醫療制度的典範,第一條原則就是按需分配。然而50多年實施下來,已經面目大變了。

按照剛剛建立時候的計畫,醫療機構全部國有化,醫生固定工資,病人有病沒病隨時都可以去全科醫生(也稱家庭醫生,GP)那裡報到,只要覺得有必要,隨時可以轉診專科醫院。直接結果就是醫院爆滿。 1978年巔峰時期,在英格蘭地區等待手術的病人多達67萬人,做個外科手術動不動等個20週…… 作為國家公立醫院的NHS 不堪重負,直接導致了私立醫院和保險機構的擴張,代價就是病人自費。

於是NHS先後進行了至少6次改革,但是收效甚微,英國到處依舊是醫院缺錢和病人長時間等待這個相同的情景。雖然國家預算逐年增長,如2009年的醫療費用佔GDP比例就已經高達8.9%,依然不能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各類成本費用日益攀升。唯一明顯下降的是人均病床數量,從1950年的每千人10.8個床位,降到了現在的每千人3.4個床位,這意味著病人的等待時間會更長。

醫院醜聞促官方改革

英國人視為榮耀的 NHS,在2007年鬧出了斯塔福醫療醜聞。

茱莉·貝利(Julie Bailey)88歲高齡的母親因身體不適,於7月住進斯塔福醫院(Stafford Hospital ),幾個月後過世。貝利控訴醫院,稱醫院的各種疏忽怠慢、參差不齊的醫療素質才是導致病人身亡的原因,遂發起了「治療NHS」(Cure the NHS)公民運動。擁有相同遭遇的家屬與病患也陸續出面曝光醫護照料的疏失,如無人照料的病患得喝花瓶裡的水來止渴。

2010年卡梅倫上任後,推動政府展開調查,並以此為契機推動全面「健保改革」。卡梅倫上任後還推出了被稱為「英國醫療史上最大的變革」的醫改白皮書。歷經18個月的激辯後,2012年推出了《衛生與社會照顧法》(Social and Health Care Act)。

外界分析,這一法案每年可為NHS省下至少17億英鎊的開支。但同一年,英國醫師協會(BMA)發起了首次罷工,抗議新政府把手伸進2008年才與工黨政府協議調整過的退休金制度。接下來的幾年,醫方與政府不斷地展開談判,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街頭抗議。

醫生工會發起罷工

類似於工會性質的醫師協會BMA,針對NHS公立醫院的醫生僱傭合約的談判,已與英國政府拉扯多年,但在2015年卻因首相卡梅倫宣布「七天看診」的新政策,讓談判正式破局。同時,英國政府就 NHS 醫生的工資給出了新規定,結果導致了2016年4月26日和27日,英格蘭地區4.5萬名初級醫生的全面罷工,這是NHS有史以來首次所有部門都有醫生參與的罷工,包括急診室、加護病房跟產房,全面停擺,總計影響一萬三千宗手術跟至少十萬件門診。

雙方主要爭議點是,政府口中的「基本薪資上調11%」,在初級醫生眼中只是「變相減薪」,因為政府把原來的5天平日班、2天週末班的制度,改為6日平日班、1天假日班,假日班每小時的工資比平日班高很多,這樣實際上就減低了那些經常週六工作的年輕初級醫生的收入。英國醫師協會聲稱,總體上等於變相減薪高達30%。

卡梅倫辭職後,女首相梅依舊任命原來的衛生部長,繼續強力推進新的合約新法。如為了避免NHS赤字而緊縮預算的配套政策還包括:取消對在校護理學生的補助。導致相應醫學護理方面的學生人數下降了20%。

在2016年5月19日,醫生工會BMA與英國衛生部達成妥協,然而一個多月後的醫師投票否決了該協調方案,雙方共識再度歸零。由於諸多矛盾沒有解決,日後還會發生怎樣的衝突,人們都在擔憂。

川普醫改:廢除奧巴馬平價醫療法案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第一天簽署的第一份總統行政令,就是廢除奧巴馬執政 八 年來最重要的內政政策:〈平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ACA)。

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奧巴馬醫改政策ACA,其初衷是為弱勢者謀福利,讓原本沒有醫療保險的窮人也能享有醫保,不過由於不切實際,負擔太重,最後不得人心。

從2006年開始的平價醫療法案,禁止保險公司拒絕那些已經患有疾病的申請人;孩子可以享受父母保險直到26歲;民眾可享受免費的預防醫療護理措施,在奧巴馬醫改之前,保險公司和醫保制度只支付看病和檢查的費用,如果病人短時間內再次回到醫院,醫院還會為此受到處罰。

奧巴馬把3,200萬沒有保險的美國民眾納入醫保體系,使美國醫保覆蓋率從85%提升至95%,接近全民醫保,不過10年成本約計兩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原有的85%的醫保擁有者要為10%的新增醫保受益者承擔一些成本,作為美國佔最多人數的中產階級,他們要交更多的錢來替窮人或者弱者負擔部分保費。

這種改變帶來的結果是老年人、多病者的保費被降低,年輕人、健康人群的保費被提高,以一位居住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年輕男士為例,他每月支付的醫療保費將由原來的58美元,漲到175美元。

奧巴馬這種類似殺富濟貧的醫改,令全社會怨聲載道,這也是其失去大選的原因之一。11月10日川普競選獲勝兩天後,他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官方網站,取名「大國復興(greatagain.gov)」,在「醫療改革」欄目,川普政府將用一系列措施取代ACA,包括:「建立個人健康儲蓄帳戶;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系統;立法減輕家庭和企業負擔;允許跨州購買保險;充分引入市場機制、聯合聯邦和州政府;重建高風險人群數據庫」等措施。

對奧巴馬這種「以中產階級補貼窮人」的方式,眾多國家都保持著高度的謹慎,如英國、法國都是以國家財政兜底的方式來彌合這種差別,而不是由中產階級買單,畢竟中產階級是國家最具活力、納稅最多的群體,不能給「夾心層」太多的負擔。不過,國家兜底,又能兜住多少?兜住多久呢?◇

責任編輯:文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