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大街 有王府也有井

作者: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24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7年02月16日訊】 王府井是北京一條有名的商業街,到北京的人都會走訪王府井。這條聞名的古街有700多年的歷史,歷經滄桑,見證了北京城的歷史變遷,同時也蘊藏了許多傳奇,包括「王府」和「井」的故事。

台灣一網民在其博客發文表示,「王府井大街,是我們到中國北京後第一個逛街的地方。行前,對它有著無限的想像:胡同裡的房舍、王府的氣派、老北京的店家⋯⋯還有那街口的井。真正來到王府井大街,老實說有點小失望,原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裡早就成了一條熱鬧現代化的購物街,老北京味已不在。」

雖然王府井這條古街已經失去原有的古風古韻,但是其歷史故事還在民間流傳著,人們仍不能忘懷其原有的「味兒」。

王府井大街上的「王府」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稱「王府街」,因明代這條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據中國古建築學家朱啟鈐先生回憶,10座王府中以豫王多鐸府最大,今協和醫院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連帥府園箭廠當年也包在其中,乃王府衛隊的操練場。多鐸戰功卓著,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地位特別尊崇,故清代多稱此街為「王府街」。

不過這條繁華街道的前身曾是個荒涼的小村落。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這個小村落才開始熱鬧起來。元朝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樞密院和御史台就分布在這條街上,當時便有了「丁字街」的稱呼。而王府的由來就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

明成祖朱棣決定要遷都北京後,便在北京大修土木,重新修建了北京城。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有多重考慮,但他手下的那些王爺們卻並不想離開。為了安撫這些王爺,朱棣在這條街上建造了十個王府,該工程從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動工,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底完成。

據《明成祖永樂實錄》記載:「永樂十五年六月,於東安門下東南,建十王邸,通屋為八千三百五十楹。」10座王府建有8350間房子,平均一座王府有835間房子,可見其規模是相當的大了。

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不久,宣宗繼位,並在北京城裡又建了幾座公主府。據《宣宗實錄》記載:「宣德三年四月,新作公主府三所於諸王府之南。」這裡面雖然沒有詳細的記錄公主府的建設規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氣派不會次於十王府,並且緊挨著十王府。

到了清朝,清兵入關,皇帝按照戰功,將十王府街的王府分給了新的王爺。新的王爺可不止十位,於是十王府街改名為王府街。雖然還是王爺們住的大街,但相比明朝時期,此時的王府街更為清冷,因為按照清初規定,北京內城為八旗駐紮,不允許漢人居住。

王府井大街上的井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因街的南端有一口甜水井,故與王府合稱,改名為「王府井」。

據光緒十一年《京師坊巷志稿》記載,當時北京內外城共有1258口井,絕大多數是苦水井,做飯不香,洗衣服不乾淨,洗頭髮黏手,甜水井是稀缺資源,故名聲特別響亮,根據清代地圖,此井為該街唯一的一口井。

位於王府井大街229號懋隆黃金珠寶店東側的古井。井蓋上的銘文為:「王府井大街始建於元代至元四年,歷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稱。據考證,得名『王府井』,淵於明中葉以來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圖》和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實測北京內外城地圖》均繪該街只有一井並明示位於此處。此井本世紀二十年代被湮沒,一九九八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時被發現。特此紀念。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維基百科)
位於王府井大街229號懋隆黃金珠寶店東側的古井。井蓋上的銘文為:「王府井大街始建於元代至元四年,歷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稱。據考證,得名『王府井』,淵於明中葉以來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圖》和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實測北京內外城地圖》均繪該街只有一井並明示位於此處。此井本世紀二十年代被湮沒,一九九八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時被發現。特此紀念。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維基百科)

關於這口甜水井,還有這麼一個傳說。據說在清朝後期,王府大街的一位王爺在自家王府中打了一口井。這口井出來的井水非常甘甜,這口井是王府街上唯一的一口甜水井,王爺自然把這口井當寶貝供著。

有一年,北京大旱,很多井都打不出水來,唯獨王府中的這口甜井依然保持著甘甜的井水。王府看門的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老人,他看到四鄰百姓沒有水吃,便讓人們到王府中的這口甜水井打水。

此事被發現後,王爺便怒氣沖沖地把老人叫來審問。老人笑眯眯地回答說:「我讓窮人們取水喝,是為王爺著想啊。如果附近的人們都渴死了,哪還有人給王爺家幹活呢?」王爺聽他這番話,覺得有道理,也就不追究了。

於是,來王府井取水的人越來越多,除了附近的居民,住在遠處的人也聞風前來。誰也不知道王爺家的這口井救了多少窮人的命,慢慢地人們就把王爺家的這口井稱為王府井。

王府井的英文名——莫里遜大街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凱下令將王府井大街命名為「Morrison Street」(「莫里遜大街」),因為英國《泰晤士報》住北京記者喬治·莫里遜在該街西側的100號(今271號,已拆毀)居住。

莫里遜是澳大利亞人,著名記者,1894年來中國,後被《泰晤士報》聘用,1897年起他長住北京,經歷了義和團運動等,1912年被袁世凱聘為總統政治顧問,曾反對袁世凱稱帝,1919年以北洋政府代表團顧問身份出席了巴黎和會。

莫里遜在王府井大街上住了很多年,由於他在西方知名度很高,當時外國人又記不住「王府井」這麼複雜的名字,故地圖上標為「莫里遜大街」。王府井大街南口路西店鋪的牆上釘有「Morrison Street」英文街名牌,該牌從1915年一直掛至1948年。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的《北京四郊詳圖》將該街分為三段:北段從今五四大街到今燈市口西街稱「王府大街」,中段從今燈市口西街到今東安門大街稱「八面槽」,南段從今燈市口西街到今東長安街稱「王府井大街」。

1965年北京市將南段稱「王府井大街」,北段將八面槽併入,統稱「王府大街」。文革中,將兩段合併,改稱「人民路」。1975年,更名為「王府井大街」,沿用至今。

責任編輯:劉曉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安門,是當代中國的聚焦之處,是一切大戲上演的舞台。2001年11月2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的下午,一群來自十幾個不同國家的西方人在這裡相聚,帶著鮮花與微笑,他們的笑聲感染了周圍的人,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瞬間。
  •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不久,決定將北平改為北京,並遷都北京。這再次體現朱棣的雄才大略,遷都北京不僅僅是因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時期的封地,可以遠離建文帝的舊勢力,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北京山川形勝便於就近調動軍隊,方便指揮,可以防範元代蒙古殘餘勢力,控制東北,並制天下。
  • 明成祖下令遷都北京後,經過精心的選址,紫禁城建在北京的中心位置,因為皇帝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必然要居於人間的中心。從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的朱牆黃瓦、雕樑畫棟、簷牙高啄,一景一獸無不透露著豪邁、大氣;它的金碧輝煌、雄偉壯觀、肅穆莊嚴也無不體現出天子的至尊。
  • 天安門是明清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的名字是「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一方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之意;另一方面,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
  • 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也開始著手招降吳三桂。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唐通拿著吳三桂父親吳襄的手書和4萬兩銀子前去招降他,吳三桂答應了。但走到半道,吳三桂聽到父親被拷掠,自己的愛妾陳圓圓...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 老北京的城市規劃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諧和關係得到充分的體現。作為帝王之都,城市的核心是帝王,所有的建築形式都體現著一個象徵。城市建築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築形式、建築布局、建築色彩,都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得到充分體現。
  • 無論是古希臘的雅典娜神廟,還是古老北京的天壇、地壇,都能看到城邦或國家的信仰元素。好的文化成就和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和和諧的基礎,也是人類共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可惜歷史不可迴轉、無法倒退。「舊城改造」、「文革」、「破四舊」 這樣對文化的摧殘,給我們民族造成的心靈巨創就這樣直白的刻在這個城市的臉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