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神韻藝術團劃時代的舞台創新──動態天幕

2017年02月18日 | 13:18 PM

【大紀元2017年02月18日訊】前言

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的表演藝術都無法突破一方舞台的限制,以致大大降低了表演的發揮空間。這個千百年來無人能解的難題,近年來在神韻藝術團的演出中讓觀眾們驚見突破性的發展,那就是動態天幕,使得舞台在時空上得以無限的延伸,也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生動與鮮活感。這種舞台藝術的刷新,讓神韻藝術團獨步當今表演藝術圈,而這項新發明也或將在世界表演藝術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傳統舞台的限制

古、今的表演藝術,許多場景因舞台的限制而難以呈現,因為畢竟無法將實景搬到舞台上。其中動態場面就更是如此,例如狂風暴雨、飛沙走石、洪水氾濫的自然景觀;或者是千軍萬馬的戰爭場面、長途旅程由甲地來到乙地的人為事件等。歷來解決的辦法就是利用道具、燈光與布景營造出類似的場景,但終究不脫簡陋與笨拙,且離實景甚遠。

西方的歌劇中有些舞台布景十分華麗,並且善用燈光增加舞台效果。但是華麗場景僅為實景的細微局部,且工程浩大、堆砌費時,因此一齣歌劇場景數量有限。無論舞台布景是簡陋笨拙或富麗堂皇,它們都是靜態的, 對於前述的動態景觀就黔驢技窮了。

中國的傳統戲曲則僅利用道具,舞台上永遠是一桌與椅,燈光與布景兩缺,完全由意象的表達讓觀眾心領神會。例如揮著馬鞭便表示騎馬,舞台上馬也無,布景也無,任由觀眾想像所騎的馬及其背後的風景, 是山也好,水也罷。龍套們搖動著水旗便表示是在波濤洶湧的水上,演員們拿著槳做出划槳的動作,便表示正在行船,舞台上船也無,水也無。

中國戲曲沒有燈光的變化,舞台上永遠是亮堂堂的,因為觀眾看不到舞台上的表演可不行。因此即便在《三岔口》演的是黑夜在客店中與人打鬥 ,仍是在亮晃晃的舞台上做出瞎摸的動作,由此讓觀眾意會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之中。

中國戲曲的動作都經過藝術與意象的琢磨,使其增加了藝術的含量與層次,營造出另一種美學。然而這種意象的表達,也造成了觀賞的門檻,對不熟悉這部分的觀眾來說,便很難看懂中國傳統戲曲。

高科技動態立體天幕

神韻藝術團透過原創的高科技動態立體天幕,將舞台空間和演出時間的跨度無限拓展。也就是藉由所需情境的投影屏幕背景,如柔和秀美的江南風光或烽火連天的戰爭場景,將舞台變得更為生動逼真。且這些屏幕是動態的,可依劇情切換不同屏幕,或將同一屏幕拉近、拉遠 (zoom in, zoom out),演員也可以來回穿梭轉換於舞臺與屏幕背景之間,使舞臺空間延伸,給觀眾無限的空間視覺。

這些匠心獨具的背景屏幕都是綜合考慮了舞台上的人物、服飾、舞蹈、燈光、故事情節乃至音響效果而製作,使其融為總體的一環,完美補充了舞台、布景的時空侷限,增加了縱深感,令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神韻藝術團的動態天幕讓觀眾驚艷並交口相讚,紛紛表示非常神奇且印象深刻,也十分喜愛這樣的表現方式。動態天幕雅俗共賞,也沒有觀賞門檻。

實例賞析──《火燄山 》

《西遊記》中的火焰山若要在傳統舞台上呈現,著實有著太高的難度,因為火燄山有「八百里火焰,四週圍寸草不生」。這樣的場景依我們的生活經驗實在難以想像,最接近的大概是森林野火。其實謬矣!森林野火並非「周圍寸草不生」。然而在神韻天幕上呈現的是一望無際的熊熊烈火燃燒於土石上,完全阻斷西去的方向,因此天幕實有助於我們瞭解書中的場景。天幕逼真的臨場感也讓觀眾真有煙燻火燎之感並興西去無望之嘆。

原著中描述羅剎女「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陰風,把行者搧得無影無形,莫想收留得住。」這一扇就把孫行者(孫悟空)送到五萬餘里之外的小須彌山。這情節在傳統舞台上也無法呈現。我們在神韻天幕上看到的是透過屏幕的拉遠(zoom out ),孫行者被吹得飄過萬里千山,方落在一座山上,雙手抱住一塊峰石。交代的清楚俐落,無人不懂。

行者從小須彌山獲得定風丹回芭蕉洞找羅剎女再戰時,觀眾看到的是行者由天幕中下到舞台上,期間天幕上的影像與舞台上的演員銜接得天衣無縫,分秒不差,使演出更顯逼真與生動。

結語

動態立體天幕的出現確實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有助觀眾更融入場景之中,對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貢獻良多。我們欣見這樣的偉大創新,也欣聞這項發明已申請專利,受到智慧財產法的保護。如今神韻藝術團獨步表演藝術界,身為海外的粉絲,我們為神韻感到高興,也更為華人藝術團體對藝術的創新與推進感到自豪。

責任編輯:夏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