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七:萬國共主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0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夏朝:帝禹時代之三

萬國共主

大禹踐天子之位後,遵循古制,踏上了巡狩天下的長途。所謂巡狩,是指天子定期巡視四方諸侯所鎮守的地方。帝禹第一次巡狩是南向而下,直到淮水之畔的當塗山,在這裡帝禹大會諸侯,史稱塗山大會。

史書上記載了塗山大會的盛況,有萬國來朝,執獻玉帛。諸侯們按建國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種等級,按其等級的不同,所執玉帛亦有不同,玉分五玉,亦稱五瑞;帛有三色,用以鋪在玉的下面。精美的玉器是最為貴重的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禮器,帛是也眾多絲織品中最為高貴的。大大小小的國君們執獻玉帛朝見大禹,在他們的身後,風中翻動著以龜蛇為圖案有著垂飾的旗、以熊虎為圖案飾以羽毛的旗。在這場隆重的大典上,夏人們再次奏起《大夏》之樂。六十四位舞者在銅鐘、石磬、竹籥的合奏中起舞。他們頭戴白鹿皮精製的冠,穿著白色絲繒裁成的上衣與下裳,上衣稍袒,展露出華美的錦衣。他們一手執羽、一手執龠,用舞蹈來敬拜天地,禮致八方來賓。

好一派莊重,好一派祥和,好一派質樸的賞心悅目。對於散居中原的各諸侯國君和部落酋長而言,大夏的樂舞,就是另一輪文明的啟蒙,這是一個值得神往和紀念的時刻。華夏正聲和雅樂又添新的篇章,華夏文化又有了全新的內涵。

塗山大會,《欽定書經圖說‧大禹圖》。(公有領域)

而在唐人馬縞所編篡的《中華古今注》中,還記錄了一個神奇的場面。在塗山大會上,突然颳起大風,雷聲大作,雲中顯現出數萬天兵天將,有的身穿金甲,有的身穿鐵甲,還有一種不穿盔甲的武士,但以紅絹繫在額頭上。原來是海神率領著他的人來朝見帝禹。後來,秦始皇巡狩至海濱時,也曾有海神前來朝見。

早在大禹治水時,就有黃龍來朝見大禹,此時又有海神來朝見帝禹,這是因為,在人神同在的上古之世,帝禹不只是萬國之共主,亦是山川之神主、天下之共主。

帝禹治理天下,同他治水一樣辛勞。史書上記載了帝禹最後一次巡狩一直到達江南的大越。這一次巡狩的途中,帝禹舉行了封禪大典。封泰山以祭天、禪會稽以祭地。位於大越之地的會稽山是帝禹此次巡狩的終點,本名茅山,帝禹在這裡大會諸侯,考核諸侯群臣之功,賜爵於有德者,晉封於有功者,「惡無細而不誅,功無微而不賞」,這就是「會稽治國之道」。也因此,帝禹將茅山更名為會稽山。此外,帝禹在這裡接見高年大德的耆老,聽言納諫、徵集書籍,重新確定並統一了重量、容量等的計量,又教民造井,定下諸多美政與法度留傳後世。

如上章所述,樂治天下的上古之世,同時是以禮、政、刑為治國的輔助。帝禹定下了貢賦制度、五服制度、會稽考功等諸多美政與法度的同時,也定下相應的刑政去保證這些美政與法度的實施。破壞法度的人則要受到刑罰的處置。

然而,南方巨人族的首領防風氏桀驁不馴,不聽號令、不聆教化,抗命不朝塗山大會。宗主國與從屬國之間的關係是與天道相對應的人間秩序的展現,可不是僅僅靠人為的規矩而成的。防風氏的妄為絕不是一件小事。為了確立人間秩序和禮法,大禹下令處防風氏以極刑,以儆天下諸侯。由於防風氏足足有三丈高,行刑之人搆不到他,得築起高大的土台才能完成行刑。這土台就叫刑塘,有史料說其遺蹟在山陰縣北一十五里。

千年後,吳國攻打越國,在會稽山上發現一副巨人骨,光是一截大腿骨就得用一輛車才能裝載。吳王派使者去魯國,把骨頭拿給博學的孔子看,問孔子:「請問這是什麼骨頭,竟然這麼大?」孔子描述了塗山大會發生的事,並說:「這應該就是當年防風氏的大腿骨了。」

說起巨人,在古書中有不少關於巨人國的記載,如《山海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大秦國人,長十丈」。還有追日的夸父、舞干戚的刑天、與黃帝大戰於涿鹿的蚩尤,都是身長數丈、上古時代的巨人。

防風氏的一截腿骨在戰爭中無意之間被發現,證實了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巨人族確曾生活在地球上。

清朝吳任臣注《山海經廣注》之小人國插圖。(公有領域)

其實,古今中外,類似巨型人類和「小人國」等諸多令人驚詫的發現和記述,一直是史不絕書。凡此等等不解之謎,未嘗不可當作一個有趣的思考入口,讓人更理性地重新回望人類、地球乃至宇宙的歷史。

帝禹巡狩天下,定下傳國美政,他的聖德惠澤天地萬物,於是在帝禹的時代,鳳凰飛來棲息於樹上,鸞鳥飛來安家落戶,麒麟散步於庭中,百鳥飛來田間幫助耕作。這些神奇的瑞象被記錄在史冊中,令後世的我們無限神往。

參考文獻:
1. 《綱鑑易知錄》
2. 《通典》
3. 《禮記正義》
4. 《中華古今注》
5. 《史記三家注》
6. 《吳越春秋》
7. 《越絕書》
8. 《韓非子》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帝顓頊生了窮蟬,窮蟬無德,與弟弟魍魎爭奪帝位,使魍魎死於雷澤。結果顓頊將帝位讓給堂侄嚳,並將窮蟬廢為庶人,自此世代淪為平民。
  •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 堯舜禹被稱作古代的三聖王。神人共在的聖王時代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時代。上古三代夏商周繼唐堯、虞舜之後而起,其中夏朝便是由聖王大禹所開創。在這一章中我們所要講述的,正是這上古三代中的第一朝:夏朝。
  • 顓頊帝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使地陷東南,引發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時常為水患所困。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帝嚳之世,又延續到帝堯之世。洪水的規模之大,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如此記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 帝堯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輔佐大禹一同治水的還有伯益與后稷、夔。諸侯百姓們在大禹的帶領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開路,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長途。
  •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時,還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給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視為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萬物的鑰匙,連通著駕馭萬物的力量。能夠給山川命名的人必須是君王或能溝通天地神明的有聖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牽連深遠。大禹治水後因給山川萬物命名,被尊為山川神主,背後有著深厚的文明意涵。
  • 舜帝十四年,在隆重的祭祀大典上,樂工們奏起了簫韶之樂。簫韶,又稱九韶、大韶、韶樂、九招,是舜帝時的大樂舞,旨在頌揚帝舜之德。這韶樂雖為舜樂,其實也是大禹奉舜帝之命而創作的。當簫韶之樂第一次奏響時,在舜德的感招下,天降祥瑞,連鳳凰也從遠方飛來,偏偏起舞。
  • 在道德高尚的上古之世,樂是人神溝通的重要途徑。改朝換代時,上古聖王都要作樂,以順應天地之氣,達到與天地同和。此外,樂在上古時代還有和萬民、廣教化的作用。如果說後世帝王是以禮樂刑政來治世,那麼上古之世則是一個樂治天下的時代,而禮、政、刑則為其輔助。
  • 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之後,用九州州牧貢獻的青銅,鑄造了九個大鼎,將九州的名山大川、形勝地理、奇珍異物繪成圖冊,由能工巧匠仿刻在九鼎之上。
  • 夏朝國祚約四百七十餘年,夏朝的領土分域管理和城鎮建設發明與治水的歷史有密切的關聯。夏朝城鎮建設,比如城郭、磚瓦、排水溝渠系統等等都是領先的發明,還有中國建築座北朝南的座向方位的特色也起源於夏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