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三:禹功天成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3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夏朝:大禹治水之二

禹功天成

帝堯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輔佐大禹一同治水的還有伯益與后稷、夔。諸侯百姓們在大禹的帶領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開路,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長途。

畫九州 導九山 治九川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洪水泛濫時,東部因地處下游,受害最為嚴重,故而大禹治水先東後西。而東部諸州中,北部冀州為帝都,所以大禹治水就從這裡開始。之後再治理東南方的兗州,再向東南治青州,再向南治徐州,再南治揚州,從揚州而西治荊州,荊州而北治豫州,豫州向西治梁州,最後是梁州之北地勢最高的雍州。

大禹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大禹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在九州大地上,大禹按九條線路治山通水,分別是從岍及岐,至於荊山;從壺口、雷首,至於太岳;從厎柱、析城,至於王屋;從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從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從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從嶓冢,至於荊山;從內方,至於大別;從岷山之陽,至於衡山。

於是之前懷山襄陵的大水回歸河道,九州大地上,弱水、黑水、黃河、漢水、長江、濟水、淮水、渭水、洛水,九條河道如龍如脈,流布九州,朝宗大海。

這真是一場艱巨浩繁的工程,每州動用三萬人功,九州共用二十七萬人功。然而正如大水之來非人力可為,大水之治,亦非人力可為,必要承天命具聖德,從而得天時協地利,以成大功。

聖德昭著 天地相助

大禹周行宇內,跨巨海時,有黿鼉駕橋;跨山嶺時,有神龍為馭。每至名山大澤,則召其神明,詢問山川脈理,以定治水方案。

一次,大禹站在黃河邊上,沉思如何治水。人首魚身的河伯現身出來,授河圖於大禹。得到了河圖,大禹就得到了治河之法。他從青海境內的積石山開始,疏通河道至於陝西山西間的龍門山,在龍門山,大禹鑿山斷門,使黃河自斷山間流出。再南下到華山,又東行至於河南砥柱山,再向東至於洛北孟津,經洛水入河處,至於大邳。之後北行過降水,直到大平原。在這裡黃河分為九道,徒駭河即是其中之一,九河分流,以殺其勢,最後再匯為一河,名為逆河,奔騰入於渤海。

大禹聽說宛委山之巔有金簡之書,青玉為字,編以白銀,封於磐石之下。於是東巡求書。在神人玄夷蒼水使者的指點下,齋戒三月,於庚子日登山,得金簡玉字之書,曉三河體勢,通治水之理,於是按其疏導百川,各得其宜。

大禹一路歷盡險阻。史載他在開鑿軒轅山時,因山石巨大,人力難為,他曾化身為熊,以神力開山。他在南巡渡江時,一條黃龍浮出水面,船幾乎要被掀翻。船中人驚恐萬狀,面色如土。大禹卻仰天而嘆,繼而說道:吾受命於天,竭盡全力是為了救人,生死有命,何懼於黃龍呢。黃龍聽懂了大禹的話,俯首低尾捨舟而去,消失在茫茫的江水中。無論山高川險都不能阻擋大禹。

大禹治水,明 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此外,大禹開鑿龍門山時還得到了一支可以量度天地的伏羲玉簡。在龍門山一處深達數十里的岩穴中,大禹舉火前行,遇神獸銜夜明珠前來引路,又行約十里,遇到一位神人。神人示大禹八卦之圖,之後又拿出一支玉簡授於大禹。玉簡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光如日月,可以量度天地。大禹執持此玉簡,腳踏禹步,周行天下。

禹步者,為大禹所創,大水之畔,大禹王步罡踏斗,凌風而起,召役神靈,驅邪辟獸,翻石走沙。後世道教根據禹步推演出多種聚氣修身、袪邪請神之術。大禹的足跡遍歷神州大地,後世以「禹跡」為中國之代稱。所謂「芒芒禹跡,畫為九州」。

大禹定九州、導九山、治九川,浩繁艱巨的工程,壯麗如史詩。大水退去,露出平原、丘陵、深谷、高山。雍州、豫州之水,流向青州、徐州,而後注海;梁州、荊州之水流向揚州,而後注海;兗州、翼州之水各自東流注海。九州大地上,山如骨、水如脈,萬物井然,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綱鑑易知錄》
2. 《繹史》
3. 《吳越春秋》
4. 《太平廣記》
5. 《呂氏春秋》
6. 《尚書正義》
7. 《拾遺記》
8. 《路史》
9. 《洞神八帝元變經》
10. 《抱朴子》
11. 《雲笈七籤》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化,在現代人的概念中,是Culture的對應詞彙。這種對應始於日本學者。Culture的字源,有「耕作、培育」諸義。因而日本學人在其西化過程中,斷章取義地借用了中文古籍中的一些表述,將「文」與「化」二字聯用,作為和化漢字譯文詞語中Culture的專譯名詞。清末民初,西風東漸,當時的中國學人套用了這一翻譯而沿用下來。
  •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
  • 伏羲氏除了創立八卦、開創易理學外,還留下了其它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 神農氏除了嚐百草,開創農業、中藥治病和茶道外,還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 堯帝治世時期,出現過兩次大的劫難,中華文明奇蹟般地延續下來。究其原因,只能歸結於上蒼富有深意的安排,也是帝堯的大德行對天下造福的結果吧。
  • 堯帝的正妃是散宜氏的女兒,名叫女皇。女皇生下了丹朱,另外堯還有九個庶子。但這十個兒子都不肖,沒有甚麼德行。
  • 帝顓頊生了窮蟬,窮蟬無德,與弟弟魍魎爭奪帝位,使魍魎死於雷澤。結果顓頊將帝位讓給堂侄嚳,並將窮蟬廢為庶人,自此世代淪為平民。
  •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 堯舜禹被稱作古代的三聖王。神人共在的聖王時代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時代。上古三代夏商周繼唐堯、虞舜之後而起,其中夏朝便是由聖王大禹所開創。在這一章中我們所要講述的,正是這上古三代中的第一朝:夏朝。
  • 顓頊帝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使地陷東南,引發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時常為水患所困。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帝嚳之世,又延續到帝堯之世。洪水的規模之大,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如此記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