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常識】變格句式之「對句相救」

作者:天成
font print 人氣: 533
【字號】    
   標籤: tags: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無愧是名句。其內在,蘊含了深刻、豐富的喻義;其外在(格律上),也是「不走尋常路」。

聯繫上句格律,這兩句平仄格式應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我們看到其上半句並不符合。難道真是「野火肆意蔓延」控制不住造成出律了嗎?

當然不是。這便涉及到了格律中的另一條變格句式,這條變格即發生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組律句上。

出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若應平而仄,成為「仄仄平仄仄」(如「野火燒不盡」 );因第三字又可平可仄,乃致整句成為「仄仄仄仄仄」(如「向晚意不適」),都可以被允許。但言「允許」的條件,是要求必須將對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變為平聲相以補救!成為「(平)平平仄平」,這種情況即為對句救出句。而對句「(平)平平仄平」,因第三字必須為平聲,第一字便可平可仄了,因為這又符合著「孤平拗救」規則。整體上看,對句「(平)平平仄平」中第三字的平聲字,既可救出句,又能起到本句自救的作用,可謂「雙救」。充分彰顯了對句第三字平聲字的力量!

格式轉換標注為(以組為單位,左邊兩句一組,為原格;右邊兩句一組,為變格。括號中字表示可平可仄):
基本格式       變格句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

對應的七言律句,只是在五言律句前面加上兩個與首二字相反的字,後五字與這組句子用法相同。

這條變格句式也突破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舉例分析:

出句(仄仄平平仄)可變格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
對句以「(平)平平仄平」相救

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唐.孟浩然〈裴司士見訪〉
(出句「上」應平而仄,對句「松」以平聲相救。其中「酌」為入聲,屬仄聲。)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出句「不」應平而仄,對句第三字「吹」以平聲相救上句)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唐.王維〈歸嵩山作〉
(對句「相」以平聲既救出句「有」;又救本句「暮」,即「孤平拗救」規則。謂為 「雙救」)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唐.李商隱〈登樂游原〉
(出句全仄,對句第三字「登」以平聲相救上句)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出句「代」應平而仄,對句「成」以平聲相救,同時又救本句的「往」。「雙救」)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為入聲)——唐.於良史〈春山夜月〉
(出句全仄。對句第三字「香」以平聲既救出句「在」,又體現了「孤平拗救」規則 ,救了本句「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國」為入聲)——宋.陸游〈夜泊水村〉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七言看每句的後五字,對句「無」以平聲既救 出句的「萬」,又救本句的「向」,亦是「雙救」)

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七為入聲)——宋.方岳〈夢尋梅〉
(「三」既救出句「七」,又救本句「有」,「雙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八、十為入聲)——唐.杜牧〈江南春〉
(對句「煙」以平聲救出句「十」字)

由此來看,這條「對句相救」的變格句式,在唐宋律詩中也是被較多運用著。使用上,我們可以用例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句詩來記憶: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香平可雙救,搖曳顯風姿。
(香平,指第二句第三字「香」的位置處須為平聲,這樣便可起到「雙救」作用,從而使一首詩在音調聲情上顯得搖曳多姿。)

與基本格式一樣,「孤平拗救」、「出句自救(三四字互救)」以及這條「對句相救」句式,它們都是格律的組成部分,是在格律詩發展史中形成的規則,被公認著,指導著唐宋以來詩人們在這一體上的創作。對於這些,我們需要去學習與運用,而不是摒棄以致遺忘。不要因為稍顯複雜就對它們置之不理。何況,這些變格句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寬格律詩的用字範圍,增強律詩句子的靈活性、使之多樣化,使寫作寬鬆,又能被承認。因此,我們為何不用呢?掌握了就會變得容易。格律其實是很簡單的東西。

在今天,它們也一定很希望被「善」加運用,參與我們的創作。

那麼,你是否願意讓它們活躍在你的筆下呢?

註:文學世界「詩詞常識」一類中有對基本格式的講解,但沒有具體講述「孤平拗救 」、「出句自救(三四字互救)」、「對句相救」這幾個特殊句式。考慮到這些規則也是格律的組成部分,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於是這裡把它們增補進來,使其全面。這些變格句式是在掌握格律詩基本格式的基礎上運用的。欲學格律,還須從基本格式入手。@*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詞本來是配樂的歌曲,因此詞的最初全稱為“曲子詞”。詞作者依照曲譜填寫詞句,曲名就是詞調的名稱,也叫“詞牌”。後來詞的音譜散失,詞樂失傳,詞就逐漸脫離音樂而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嚴整的特殊形式流傳下來。
  • 寫詞又叫“填詞”,就是作者把自己要說的話“填”到某一特定的詞譜中去。一個詞譜就是某一詞牌或詞調的句讀、平仄和押韻方式等規則的描述文字。有些詞調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因為不同作者對上述規律採取了不同的處理而產生出不同的“譜”來,這就是所謂同一詞牌的不同“變體”。有些詞牌有多種不同的變體。
  • 我們打算向讀者介紹的詩詞方面的常識已經全部介紹完了。無論讀者是有志於詩詞寫作的入門還是只想獲得一般性的了解,我們這一系列文章的內容都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
  •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集是由孔子刪訂的《詩經》。它由「風」、「雅」和「頌」三部分組成…
  •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寫起字來一個接一個地沒有間隙,因此讀一篇文章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斷句」(找出從哪裡到哪裡是一句話)。
  • 但我們講平仄只是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為一種調節詩詞音樂感並使內容和形式更加和諧的一種手段…
  • 為了找到「詩」應該有的聲律結構,我們不妨從「歌」的特點來分析一下。歌的每一樂句有聲音的高低變化,對應著詩句的平聲和仄聲字的交替應用。
  • 「對仗」為詩歌帶來了具有深刻內涵和微妙影響的「對稱」美。「對稱」是宇宙顯現給人類的最基本法則之一。它在包括科學、文學和藝術在內的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裡都有著豐富多采的反映和表現。
  • 不管五言或者七言的格律詩,其句子都只有四種基本的平仄結構,一旦第一句確定了,並且每一聯都滿足「粘對」原則的話,則全詩每一句的平仄結構也就完全決定 了。因此律詩的平仄結構(無論五言或七言)也只有四種基本的格式……
  • 格律詩本身就是自帶音樂的,有其音樂美的固定模式。詞的格律要求比詩更嚴,變化更複雜,因此詞實際上攜帶了更多、更複雜的音樂因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