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選擇的「兔子洞」?谷歌改變了我們什麼

文/南希‧科利爾(Nancy Colier) 陳潔雲譯

人氣: 703
【字號】    
   標籤: tags: , ,

最近有一天,我在下午要開的一個會在最後一分鐘取消了。這可是意外大禮,我獲得了5小時的自由時間,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

我立即打開筆記本電腦開始搜索。我什麼都搜,只要是我感興趣、能做的事,能填滿空白時段的事。

在漫無目標地瀏覽了電影場次和博物館展訊之後,我被一個鏈接吸引了:「紐約最難10項健身活動」。我想,這豈不是好主意?於是我掃視了那一大堆的選擇:壺鈴,循環訓練,新兵訓練營(Boot Camp)……和我會做的事情一點不貼邊兒。

科技帶來無窮無盡的選擇。(geralt/pixabay)
五小時已經過去了兩小時。(William Iven/Shutterstock)

之後我想起我需要一雙新運動鞋。於是我趕緊上Nike網站,發現新款可真多,全都很炫,讓我沒法選擇。這時我又回去查電影場次,因為我一直想看一部紀錄片,但發現想看這個片子就得進城。

之後我就像乘上特快列車一般,又飛速瀏覽了熱瑜伽班、城市觀光漫步路線、「害羞狗狗園地」、獨立書店、廚具商店,還有印度科爾坦表演——這時我才清醒過來。

我關上電腦,深深呼吸。「停」,我對自己說,「到此為止。」我看看錶,我已經在選擇的「兔子洞」裡待了兩個鐘點,五個小時已經過去兩個。那麼多的選擇,讓我激動、心焦,無所適從。我的心「扭曲」(twired)了:上網(wired)讓我如此疲憊(tired)。

科技帶給我們的一大問題,就是讓我們感到需要隨時抓住面前的每個機會——不這樣的話,就在錯失生活的機遇。

我把手放在心口上,感到一種單純的寧靜。「回到當下。」我對自己說。之後我放下了所有該做什麼、能做什麼的想法,只感知自己的存在。我又認真吸了幾口氣,讓自己放鬆,安住在我身處的地方。

我立即獲得一種平和釋然的感覺:我能夠待在原地,除了注意真實的體驗之外,可以什麼都不做。

我意識到,我很想給一位特別的友人掛個電話,也感覺想要出門走走,獨自一人到戶外待一會兒。這就是當我沉入自己的身心、回到此時此刻,自然冒出來的念頭。

選擇的悖論

科技帶來無窮無盡的選擇。(geralt/pixabay)
科技帶來無窮無盡的選擇。(geralt/pixabay)

科技帶給我們的一大問題,就是讓我們感到需要隨時抓住面前的每個機會——不這樣的話,就在錯失生活的機遇。

我們相信在網絡的大海裡,有些什麼可以讓我們此刻變得完滿:那裡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有我們應該更多去做的事情。

我們不再問自己、不再讓自己去發現內心真正的願望,而是去問谷歌有哪些可能性。問題在於,我們做的事,和我們做的事,經常是兩碼事。我們經常會發現,我們想做的事情簡單得多。

當我們傾聽身心告訴我們的真正願望時,答案很清楚。沒有矛盾心理,沒有舉棋不定,而是有一種「對啊,這就對了」的感覺。而另一方面,那些「能做」、「應做」的事卻讓我們低迷,缺乏與真理相伴而來的明晰。

科技帶來無窮無盡的選擇,讓我們隨時隨意地行事。只是,在我們為豐富的選擇而開心的同時,研究也發現,選擇太多,到頭來我們還是會不開心、無精打采、不堪重負、失去行動力。

面對無盡的選擇,我們經常以不做選擇告終。一旦我們做出決斷,也不免會「這山望著那山高」。

無窮的選擇也封閉了創造性思維。技術的可能性越多,我們就越想把頭蒙起來;我們永遠都覺得「受夠了」又「還不夠」。

這個問題換句話說,是我們正從自身之外尋求真實的自己。有一下午空閒時,我們上網找興奮點;吃晚飯時,我們上Instagram看自己想吃什麼;生活中有事發生時,我們上網貼感想,希望他人告訴我們這件事應該意味著什麼、會意味著什麼。

轉變觀念

asian, girl, business, hair, laptop, bust, coffee, adult, one, rosemary, rest, desk, homeware, gesture, drinking, herb, profile
別再馬上向身外、在手機或筆電上找尋,向內心、向當下一刻沉潛。 (shutterstock)

我們常常會忘記通過自身的體驗來學習,忘記獲得知識、成長的過程可以是自內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內。

下一次,你發現自己有一塊時間要打發,即便是一小塊時間(比如在排隊、乘公交),試著換種方式來度過,養成一種新習慣:別再馬上向身外、在手機或筆電上找尋,向內心、向當下一刻沉潛,感知身體、感知腦海裡生起的念頭,體會你此時此刻的狀態。

向內看,留意心底自然生發的渴望和興趣。如果沒有什麼想法,沒關係,靜靜地繼續感受。練習不去做什麼,不去填滿時間,不去習慣性地填充出現的空白。這樣做的時候,實際上,你就是在把自己變爲一個終點站,一個美好之地。

南希‧科利爾(Nancy Colier)是一位心理治療師,著有《關機的力量:在虛擬世界中保持真實的正念方式》(The Power of Off:The Mindful Way to St aane in a Virtual World)。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她的個人網站:NancyColier.com本文只反映專家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責任編輯:柯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