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乃粒第一卷‧稻宜

作者:宋應星 譯者:李淑芬

天工開物。(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糧食第一‧稻田施肥

除了人畜的排泄物之外,還可以用「枯餅」。「枯餅」指的是榨過油剩下的殘渣。芝麻、蘿蔔子的枯餅最好,油菜子餅次之,油桐枯餅則差一些。而樟樹子、烏桕樹子和棉子餅則為下等。另外,草皮、樹葉也可以當肥料。有些農家會磨綠豆粉,將磨出來的豆汁澆在根部上,以利生長。還有黃豆便宜時,會把黃豆撒在田裡,非常營養。而稻田收割後,如果不再種植其他農作物,可以將舊稻的殘株翻在土壤中腐化,成為天然肥料。如果是在土溫低、含水多的酸性土壤中,那就必須在稻秧的根部沾些動物骨頭的骨灰,再用石灰埋住根部。至於土壤堅硬的地方,則要將田土翻鬆,把硬土塊用柴草燒碎。施肥之前,要注意天候變化。施肥之後,最忌暴雨,會將養份給沖蝕掉。

原文

《天工開物》乃粒第一 ‧稻宜

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穢遺、榨油枯餅(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萊菔子為上,蕓苔次之,大眼桐又資之,樟、樁、棉花又次之)、草皮、木葉,以佐生機,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綠豆粉者,取溲漿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于田,一粒爛土方三寸,得欲之息倍焉)。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獸骨),石灰淹苗足,向陽暖土不宜也。土脈堅緊者,宜耕隴,疊塊壓薪而燒之,埴墳鬆土不宜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 (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明代名賢尺牘集》新書發表會1日於台北舉辦,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表示,全套書收錄包含明代學者、名臣、東林黨人、復社成員、文人、書畫與方外等216人的252通尺牘(即信札),相關連書信往來的人物達800餘位,從書中可以感受大師輩出的明朝璀璨文化。
  • 漢代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項成就就是造紙術。直到今天,紙依然是日常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為數不多的使用了近兩千年而沒有被淘汰的偉大發明。
  • 蔡倫的造紙術是近代木漿製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廣闊的途徑。現代造紙技術發達,以機器代替人工,但造紙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與蔡倫在1900年前的造紙術基本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 穀本身不代表任何一種特定的糧食,百穀是穀物的總稱。五穀是指芝麻、豆類、麥類、粟米(小米)、黃黏米,當時稻米沒有包含在裡面,是因為以前的聖賢多來自北方,而稻生長在南方,所以在聖賢們的著作中,稻米不包括在五穀中。
  • 浸稻種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春社日),稱為「社種」;最晚是在清明之後。 播種時,先用稻、麥稈包住種子在水裡浸幾天。待生芽後撒播在田裡.長到一寸左右高時叫作「秧」。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