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四百年紐約史 華人留下濃墨重彩

紐約市博物館「紐約四百年」系列展覽 華人百年滄桑留下印蹟

曼哈頓唐人街的介紹,圖文並茂地描述了華埠是如何從充滿異國風情的「小意大利」,漸漸變成世界聞名的中國城。(于佩/大紀元)
人氣: 40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4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于佩紐約報導)紐約市博物館正在進行的「紐約四百年」(400 Years of NYC History)系列展覽,通過四百年來的照片、藝術品和遺跡,從紐約人的視角講述歷史。而華人移民的身影當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紐約四百年」系列展覽,從去年12月開始在紐約市博物館(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展出,包括「港口城市(1609—1898)」(Port City )、「世界都市(1898—2016)」(World City )和「未來城市實驗室」(Future city Lab)三個部分,展現了紐約四百年來的滄桑變遷和對未來的展望。

其中晚清時期來紐約留學的王清福(Wong Chin Foo)被選作華人的代表人物。博物館專門為他設了人物介紹。
其中晚清時期來紐約留學的王清福(Wong Chin Foo)被選作華人的代表人物。博物館專門為他設了人物介紹。(于佩/大紀元)
1970年後的新移民裡開始出現福州人的身影
1970年後的新移民裡開始出現福州人的身影。(于佩/大紀元)

第一部分「港口城市」從英國探險家哈德遜(Henry Hudson)1608年來到紐約港說起,描述了紐約如何從一個偏遠海港漸漸變成有五個區的大城市,進而成為全美最大都市的過程。

第二部分「世界都市」記述了紐約市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迅速現代化,地鐵系統在全市鋪開,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第三部分「未來城市實驗室」是根據紐約市現在的情況,推測未來的發展情況。

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的次年,王清福創辦了紐約首家華文報紙《美華新報》。
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的次年,王清福創辦了紐約首家華文報紙《美華新報》。(于佩/大紀元)

「華裔馬丁·路德·金」 爭取主流認同

在過去四百年的風風雨雨中,自然也少不了華人的身影。其中晚清時期來紐約留學的王清福(Wong Chin Foo)被選作華人的代表人物。博物館專門為他設了人物介紹。

在過去四百年的風風雨雨中,自然也少不了華人的身影。
在過去四百年的風風雨雨中,自然也少不了華人的身影。(于佩/大紀元)

王清福與被稱為「中國留美第一人」的容閎,都是少數在早期接受美國高等學府教育的人。王清福1847年出生在山東即墨一個富有家庭,但在戰亂中家破人亡。14歲的他由一對美國傳教士夫婦收養,後赴美留學,之後與容閎學成歸國,成為中國近代化的先驅。不過,王清福在1874年入籍美國,並開始積極參與美國政治,成為華人民權活動的先驅。

當時,華人在美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王清福決心改變美國華人的形象,著手為《北美評論》(North American Review)等報章雜誌撰寫英文文章,是當時撰稿最豐的華人作家;針對有人指責唐人街華人吃小貓和老鼠肉,他出500美元挑戰白人要他們拿出證據,結果無人應戰,由此刺激他撰文,對中國的飲食文化詳加介紹。

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的次年,他創辦了紐約首家華文報紙《美華新報》。報紙的英文名稱第一次創造性的使用「Chinese American」(華裔美國人)一詞,以區別於「華僑」(Overseas Chinese)之稱,由此被譽為奠定華裔在美國族裔身分(Identity)的「華裔第一人」。

鑒於華人在排華法案中無法在政治上發出自己的聲音,1884年他又創辦了全美首家「華裔選民聯盟」(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Voters),鼓勵華人入籍獲得主流社會認同,在美國政治中獲得表達意見的權利,是提倡華裔在美參政、爭取民權的先覺者。

王清福終其一生都在為海外華人的權利和尊嚴嘔心瀝血。一百多年過去了,美國的歷史沒有把他忘記,美國的華人也沒有把他遺忘。作為華人的馬丁.路德.金,他的身影被永遠銘刻在歷史的扉頁上。

在他的人物介紹後面,是曼哈頓唐人街的介紹,圖文並茂地描述了華埠是如何從充滿異國風情的「小意大利」,漸漸變成世界聞名的中國城。◇#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