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人的閱讀狀況改變了嗎?

人氣 355

【大紀元2017年04月24日訊】「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一份「中國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56%的受訪者過去一年閱讀總量在10本以上,這一數據高於去年的48%。相比此前的2014年「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紙質圖書4.56本」,「2013年的4.77本」,如今這一報告的結果恐怕會讓不少中國人驚呼,「我們也愛上閱讀了!」

長久以來,中國人的閱讀狀況一直令人堪憂,「不愛讀書」幾乎成了國人的負面標籤。此時,當我們看到大陸媒體高調報道「10本以上」的數據時,是否就會認為,中國人不愛閱讀的狀況已發生了360度的大翻轉呢?事實上,中國圖書銷售市場所呈現的狀況卻並不那麼樂觀。

儘管上述報告指出,「85%的受訪者表示會紙質書和電子書一起讀」;然而,從紙質書的銷售狀況來看,「少兒類、中小學教輔教材類實用圖書占相當比例」。一家網絡圖書銷售平台也有數據顯示,2013年售出的3.3億冊圖書中,「超過三分之一是童書,育兒類書籍也是主力」。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閱讀方式雖然變得多元化,然而,擺在他們面前可供選擇的書籍,無論從內容到種類,都顯得極為單調、乏味,甚至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書籍。

此外,還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在)網上書店看書籍的總銷售量,只要可以排上前50的,無外乎都是《教你×××》此類書,教你炒股、教你養生、教你成為下一個喬布斯」;「以『書店』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大部分的新聞都是各地可能小有名氣的書店在大批倒閉,生活中我所看到的也是書店越開越少」。

就拿知名的三聯書店來說,2015年有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三聯通過探索『24小時不打烊的夜讀營業模式』尋求全民閱讀與市場的平衡」,「但更多的實體書店卻不得不在『只賣人文書,必定輸』的『鐵律下』轉型成為專門的教輔書店」。通過書店售賣的書籍,大體上就能了解買書人的喜好和需求。這個被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的知名書店最終被迫「轉型」,其實也就表明,今時今日的中國,不但是普通老百姓,甚至連知識分子也對人文類的書籍不再問津。

對此並不認同的人或許會說,如今閱讀形式多元化了,知識分子不買紙質書,但可以選擇人文類的電子書。這種結論當然有一定的可能性,也與上述報告所說的「50後、60後和70後偏好選擇『歷史傳記』和『社科人文』類題材的書籍」不謀而合。然而,從網絡平台的銷售狀況來看,這幾個年齡段的群體卻並未強大到足以支撐「圖書暢銷版」的市場。

「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在某知名網絡平台第一季度紙質圖書榜前十中,熱銷的經典書籍有《解憂雜貨店》、《我們仨》、《經濟學原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而電子書榜前十名,則提到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降臨》、《人民的名義》這些頗受當下熱播影視劇影響的書籍。此外,受詩詞類文化綜藝節目的影響,《人間詞話》、《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海子詩全集》成為了第一季度最暢銷的詩詞類電子書。就連最受歡迎的原版英文書,也都是被拍成了電影的《哈利·波特》系列。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中國人不看電影、電視劇,就沒書可讀了嗎?從這種追隨潮流、一時興起的選擇中,其實就能看出,中國人對「閱讀」這事兒的理解。如果上述所列的這些暢銷書就能被稱為「人文類書籍」,那麼,中外流傳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足以影響後世的歷史典籍、經典名著又該如何歸類呢?

說起「人文」,人們一般知道,它源自西方的「人文精神」。知名學者劉瑜在其博文中寫道,「大學該薰陶的,是一種人文精神」;「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的體現在它的『核心課程』上」。從「民主與平等」、「正義」、「儒家人文主義」、「有神論與道德觀念」等這些人文類課程的名稱上,我們就不難看出,真正的「人文」所孕育與培養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素養與情操。

相比之下,那些問鼎「圖書暢銷版」的書籍中,又有多少能被視為是真正的人文類書籍?而當下中國人所熱衷、追捧的「經典」中又有多少與「人文」有關呢?當我們得出答案的時候,就會發現,中國人無論以怎樣的方式,讀書讀了多少,似乎都沒能涉足到培養「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這一核心。

中國人的閱讀無關乎情懷、精神,而只在於滿足某種實用、功利的需求。對學生來說,讀書是為了在考試中得高分。因此,他們所需要的只是習題冊以及各類模擬考卷,而這樣的需求甚至已強大到迫使人文書店轉了型。對於上班族來說,讀書就是為了升職、加薪、走向成功。於是,各類「雞湯」以及速成類書籍總是出現在書店銷售榜的「前十」。

若對比學者劉瑜所說的「大學(人文)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我們都將驚愕的發現,中國人在實現閱讀量增長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是「恢復天真」,而是變得更加市儈、現實與功利。但與此同時,這種自以為是的成熟,除了導致整個中國社會陷入「精神的淪落」、人的道德急速下滑之外,也就再無其它。

如果說,導致「精神坍塌」的閱讀早已違背了求知的初衷,那麼這樣的閱讀又有何意義呢?或許對中國人來說,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量」的飛躍,而是能靜下心來,去體驗那種恢復天真、重拾精神、啟悟靈魂的閱讀。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冉雲飛:再論從圖書館管理看官方愚民
散文:聖書之犀照
【新紀元】弱智社會?中國人為何不愛讀書
外國文學在中國:刪你沒商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