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結繭 山箔

作者:宋應星 譯者:李淑芬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衣料第二‧蠶的結繭

結蠶繭時,必須按嘉興、湖州採用的方法辦事,才能達到完善的效果。其他地方不知道用火烘。只隨蠶任意結繭。甚至任蠶把繭結到稈把上火箱匣裡,又不用火烘,也不通風。因此,屯溪、漳州用這種絲織的絹和河南、四川的綢,都容易朽爛。但是用嘉興、湖州產的絲作衣服,即使在水中洗滌上百次以上,絲質還是完好的。嘉興、湖州的方法是劈竹編成竹席狀的蠶箔,下面用木料做支架,離地大約六尺高,地面放着炭火(防止炭爆出),前後左右每隔四、五尺即放一個火盆。蠶開始上山時,火力較小些,引導蠶吐絲,因為蠶喜歡溫暖,便立即結繭,不再遊走。

山箔(蠶在篩席上結繭)。(公有領域)

繭結成後每盆火再加半斤炭,那麼吐出來的絲可以馬上乾燥,所以絲就能經久不壞。繭室不可以用樓板遮蓋,因為結繭時下面要用火烘,上面要通風。火盆頂上的繭不可以用作蠶種,取蠶種要遠離火盆。蠶箔上的山簇用切齊的稻麥稈隨手擰成,垂直插在蠶箔上。作山簇的人最好要有手力。蠶箔上的竹條稀疏時,可用短竹條略微補密,以防蠶掉到地上和火中。

原文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結繭 山箔

凡結繭必如嘉、湖、方盡其法。他國不知用火烘,聽蠶結出,甚至叢桿之內,箱匣之中,火不經,風不透。故所為屯、漳等絹,豫、蜀等綢,皆易朽爛。若 嘉、湖產絲成衣,即入水浣濯百餘度,其質尚存。其法析竹編箔,其下橫架料木約六尺高,地下擺列炭火,炭忌爆炸。方圓去四五尺即列火一盆。初上山時,火分兩略輕少,引他成緒,蠶戀火意,即時造繭,不復緣走。

繭緒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絲來隨即乾燥,所以經久不壞也。其繭室不宜樓板遮蓋,下欲火而上欲風涼也。凡火頂上者不以為種,取種寧用火偏者。其箔上山用麥稻稿斬齊,隨手糾捩成山,頓插箔上。做山之人最宜手健。箔竹稀疏用短稿略鋪灑,妨蠶跌墜地下與火中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用四條竹木棍作成方架,把蠶紙高掛在通風、避光的房梁上。下面不要放桐油、煙煤燈,冬天不要被雪光照映,否則蠶種就會變成空卵殼。遇到下大雪時,趕快收藏起來。下完雪,繼續懸掛,直到臘月浴種後收藏。
  • 蠶即害怕香味又害怕臭味,如果有掏廁所或燒骨頭的味道隨風而來,蠶聞到後會死亡,隔壁有煎鹹魚或不新鮮的油脂,也會使蠶死亡。燒煤炭或點燃沉香、檀香的煙味也會使蠶死亡。
  • 蠶繭的形狀也有好幾種。晚蠶結成束腰像葫蘆形的繭,天然露水浴過的蠶結成尖長像榧子形狀的繭,或扁圓像核桃形的繭。還有一種蠶不怕吃沾泥的桑葉,叫「賤蠶」,得絲反而多。
  • 欲葉便前剪摘,則樹至七八尺即斬截當頂,葉則婆娑可扳伐,不必乘梯緣木也。
  • 蠶要生病時,胸部發光,周身黃色,頭漸大而尾漸小。而且該入眠時遊走不眠,吃葉又不多,這都是病態。應當將其急速淘汰除去,勿使害群。健美的蠶必會眠在葉面上,壓在下面的蠶不是體弱,便是懶惰,結繭會薄。
  • 蠶吃足桑葉後,要儘快捉蠶作繭,不可以耽誤時間。蠶卵孵化一般在辰(上午七時至九時)、巳(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這兩個時辰,所以蠶的發育成熟結繭一般也多在這個時間。老熟的蠶喉下兩頰是透明的。
  • 凡蠶大眠以後,徑食濕葉。雨天摘來者,任從鋪地加飡;晴日摘來者,以水灑濕而飼之,則絲有光澤。未大眠時,雨天摘葉用繩懸掛透風檐下,時振其繩,待風吹乾。若用手掌拍乾,則葉焦而不滋潤,他時絲亦枯色。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評論